浅谈初中政治课主导与主体作用的发挥

时间:2022-07-30 11:06:11

浅谈初中政治课主导与主体作用的发挥

【摘要】教与学是一对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更要注意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以"学"为主,以教为"导",二者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思想政治教学中老师"以教为主"的观念为师生共同"领悟"的观念。笔者认为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以适当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共同发挥。

【关键词】初中政治 主导与主体 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改革中,面对新要求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这一问题,很多同行、学者、专家已做了相当详尽和科学的研究,而对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关注和肯定则起步较晚,相对滞后。本文主要从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着重就二的关系及其有机结合进行探讨。

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就从侧面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教"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对某学科或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激励学习动力;而"学"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吸收和积淀。初中政治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加重视学生"学"得怎么样,更加强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而不仅仅看老师"教"得好不好,这就对老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和道理的传授,更需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引导并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知识积累转化为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对象或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客体,而学生无疑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特别是从事政治教学的老师更要清醒认识到:初中政治课的开展的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的,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老师的良好品德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的精神世界应该由自己来搭建,他们自己感悟到的道理他们更愿意信服和践行。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的方法,通过典型的事例的示范作用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判断是非善恶,逐步形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由学生来体现出学习目标、实现学习目标;同时,他们的主体性应是 "内发的",正确的观念也主要是由他们自己领悟的。再说,在思想道德方面,教师亦不可能人人成为道德模范,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就更需要与学生平等地、开放地交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目前在很多地方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仍采用"讲解──记忆──练习"的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考试成绩的好坏为教学效果的唯一衡量标准,教师和学生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基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强制式灌输法,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有的学生对老师不满,进而对政治课的反感情绪不断滋长,甚至产生厌学现象,无形中产生巨大的教学阻力。最终学生非但不接受课本正确的观点,甚至容易形成负面的效应,其后果尤为严重。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只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我校目前正在进行"三动课堂"改革的尝试,力求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1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让学生自学。我所说的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老师,完全由学生自己摸索,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教会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1.2 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2.1 注重学法指导。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初中政治学科,常用方式之充分引导学生把经典案例和身边典型结合起来,在把握课本观点的同时注意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和他人的闪光点,让更多的阳光照进课堂和学生的内心世界。当然,面对社会的阴暗面也必须正视而不能回避,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看法,允许学生"犯错"、不怕学生说错,开放讨论空间,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的效果远远好于老师硬"导入"的效果。

1.2.2 注重情感投入。

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我的许多学生都告诉我,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在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出发点,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对教学投入情感,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

有的老师不分场合地发泄情绪,随意表达对个别学生或某个班级的不满情绪,对犯错误的学生更是口不择言,殊不知这是教学的大忌。学生也是有情感的,而且较成人更情绪化,这样必然伤害师生感情,后果很难弥补。感情的疏远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失去生机。久而久之,这样的老师上课会感觉很痛苦,因为学生表现得不耐烦和厌学;另一方面,学生也痛苦,他们被迫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其实,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增长,他们逐步开始用批判的态度与眼光去审视老师,并希望与老师建立起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如果还一味地高高在上,做不到尊重、爱护自己的学生,不能放低自己的姿态,是不会被学生接纳。所以,我认为在观念和情感上,老师都必须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人,尊重的感情和人格,肯定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并真正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爱学生,真诚地鼓励每个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乃至益友。

上一篇:年底理财选择多 下一篇: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家审计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