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创设生态和谐的绿色小学数学课堂

时间:2022-07-30 07:14:58

以人为本,创设生态和谐的绿色小学数学课堂

2010—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合作共建“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绿色课堂小学数学改进组是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绿色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系统中不同体制、文化、亚群体和个人的资源得到善待和激发,同时还致力于自身的构建与维护。“绿色教育”的4个核心要素为:科学、人文、健康、可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改进项目小学数学组从人文的“绿色教育”入手,三年来,在探索如何以人为本,体现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全面理解学生,创设和谐的绿色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初期,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课上有师生对话,但一般都是在少数优等生和教师之间展开,举手发言的学生人数也不多。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随机访谈了一些教师,他们坦言,并不知道不举手的学生在想什么,有没有困难,困难在哪儿。因此,我们发现读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前提。

一、冷静地调节课堂中的不和谐

教育需要用爱心演绎,因为它很漫长;教育需要耐心发现,因为它很复杂。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一定会“奏出”与课堂氛围不和谐的曲调。绿色的数学课堂中,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和细心,教育性地处理这些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北京市石景山区六一小学马老师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讲,教师板书时做鬼脸,踩别人的脚。不但同学不喜欢他,就连很多任课教师见了他都无奈地摇头。在大家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爱学习、专门“惹是生非”的孩子。

一次数学课,马老师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突然有人举起手来:“老师,他不和我们讨论,还在书上写了好大的一个‘忍’字,足足占了书的一页。”

他想表达什么?他在忍耐谁?通过这个“忍”字,马老师看得出他讨厌上课,讨厌与同学交流,甚至可以看得出他更讨厌老师。

怎么办?马老师的脑海迅速闪过一个念头——给他一个台阶。

于是马老师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从解读“忍”字入手展开了对他的教育攻略:“忍字代表什么?王小鹏(化名)同学为了坚持上完这节课,告诫自己要忍耐,只有‘忍’才可能坚持到底,才能学到知识,你们说他‘坚持’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马老师的这个举动大大超出王小鹏的意料,他红着脸悄悄地低下了头。马老师走下讲台,双手把书送到他的手里,微笑着对他点点头:“你要坚持下去!”他也笑了,有点惭愧,也有点感激。

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观察、注意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叛逆的学生也不例外。当这些孩子在课堂上“犯错误”时,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用温和且有教育性的方法来处理,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愿听其言,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二、尊重学生的不完美

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有一些学生,他们的答案往往不完美,存在着疏漏,但已经接近我们的授课目标,而他们的不完美,往往是我们这节课生成的起点。绿色教育强调尊重每位学生,那么,怎样在不伤害这些学生的前提下,利用这种“不完美”促进课堂的生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呢?

北京市石景山区六一小学的孙老师在上“排一排,组一组”课时,让学生们用数学卡片“1、2、3”摆出所有能摆出的两位数并记录下来。

学生1:13,32,21(遗漏)

学生2:12,31,23,33,32,21(33与已知条件不符)

学生3:12,23,31,21,13,32(乱,没有规律)

学生4:12,21,13,31,23,32(交换数字的位置)

学生5:12,13,23,21,31,32(固定数字在十位上)

由于是刚刚接触摆数,有的学生摆多了,有的学生摆少了,从绿色课堂的角度说是学习结果的不完美。孙老师问学生1,看到其他同学的意见,你有没有新的想法,学生1马上补充上几个先前遗漏的数字。学生3用自己的方法已经摆出了所有的答案,但数字是随机摆出的,不容易检查是否遗漏数字,而学生4和5采用了“有序思考”的方法,按各自特定的顺序摆出答案,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学生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意见后,孙老师再一次关注学生3:“通过刚刚的交流,请你再重新摆一次,你会怎么摆呢?”学生3调整了自己的方法,有序地摆出了所有的两位数。孙老师表扬了学生3,她很开心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又给予学生积极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虽然有的学生的回答不完美,但它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一个真实事实。尊重学生的不完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相互拾遗补缺,让学生认识到:排列数字时要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才不容易将数字丢掉和重复。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力量,协调着课堂教学中各种教育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活动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情感状态体现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绿色的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动态的绿色生态环境中得到发展。

三、为“中间沉默层”创造机会

北京市石景山区银河小学的王老师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关注优秀生,也很注意后进生,但却很少关心中等生,致使中等生在课堂上形成了“中间沉默层”。作为这种特殊阶层,他们上课时在想什么?

在一节公开课后王老师问学生小萌:“今天课上,老师好像一次也没看到你举手,是不会吗?”小萌回答:“其实今天学的内容我都会了,特别是老师出的求两个长方体表面积的题。我当时就拿出了两个大小一样的作业本,摆了摆,发现把两个长方体最大的面放在一起,长、宽都没变,高是原来的两倍。我还在思考的时候,有的同学就说出了求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再减去两个最大面的方法,我觉得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但我还没有算出数来,也不确定对不对,不敢举手回答。当老师第二次问有没有其他方法时,后面的同学说出了和我一样的想法和答案,老师表扬她很会动脑筋,善于思考。我特别自豪,觉得自己做对了,但又后悔不是我先说出来的。”

这是小萌的想法,其实也是很多学生的想法。这些学生,有的是由于思考时间不够,被反应快的同学打断了思路;有的是不够自信,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不敢回答;有的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有的是有思想但不会表达;有的是缺少向上的积极性,上课随波逐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绿色课堂中,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中间沉默层”学生的个性特点予以指导。如: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叫马上举手的人,而是给一定的时间,当举手的人多时,再请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是启发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总之,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肯定一种答案,也不要急于否定一种答案,而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让每一个有思路的学生都能自主地建构知识,张扬个性。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可以在小组讨论或者学生做练习时,给予这些学生一些暗示,帮助他们肯定自己的答案;对于缺乏参与意识的学生,教师可帮助他们设立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中间沉默层”的崛起,已经是绿色课堂小学数学研究组成员的共识,并付诸具体行动。

四、完善成绩优秀生的个性品质

每个班级中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思维敏捷、聪明能干,常常得到教师的表扬;他们成绩优秀,总保持在班级的前几名;在喜欢的数学课上,他们乐于表现自己,积极举手发言。这些可以算是数学上的优等生,他们常常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数学直觉也比较灵敏,经常能在数学课上“大显身手”,并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尊敬。这种优越的感觉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多数优等生显得有些骄傲,不爱与其他同学合作,有的甚至任性、自私、傲慢。

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孙老师安排了一个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孙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三种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要求拼插出两个不同的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一向善于表现的小宝想都没想独自揽来了大部分的小棒拼插长方体,任由另一位组员怎样要求,都坚持不让出他手中的小棒。最后他们小组虽然拼出了教师要求的长方体,但剩下的小棒已经拼不出一个正方体了。

课下,孙老师和小宝谈话。首先表扬了他迅速拼插出两个长方体的成绩,然后帮他分析另一名组员非常周到的想法。原来组员早在拼插前就计划好了,拼插正方体的小棒必须长度相等,应先从这一特殊性入手,拼插出正方体,然后再拼插小棒不全相等的长方体。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他们拼插顺序的不同,但是一个小组只有一套学具,如果小宝的“直觉”加上另一名同学的“周到”,就能最好地合作完成任务。

不同的优秀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长处:有的优秀生思维活跃,反应较快,但考虑问题欠周到,缺乏深度;有的优秀生较细心,善于总结、归纳知识,但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缺乏大胆质疑;有的优等生习惯于被教师表扬,积极上进,但却不能与人沟通、合作。对于他们每个人的特点,教师应该分别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扬长避短。

在提倡“绿色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大力发展优秀生的数学思维。客观上,优秀生带动了全班的学习进程,对教师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实践帮助优秀生完善个性品质的途径。

绿色代表自然,绿色课堂亦指师生之间的生态和谐。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就会显现出来,“绿色课堂”致力于教师读懂学生,相信、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差异,师生之间心与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篇:X射线对黑花生真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下一篇:硫酸钾镁在几种作物上应用的产量与品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