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30 05:52:09

高校思政课《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概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进一步增进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积极推动《概论》课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需要全方位地不断思考和实践探索。应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展开小组话题研讨,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实现由平面化向立体化的教学体系转变。

[关键词]《概论》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30-04

自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概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使《概论》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勇于改革探索,取得丰硕成果。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概论》课教学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深入转化的研究与实践仍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重要课题。

一、《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和总体思路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渠道。《概论》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形态,在帮助青年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同时,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正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所指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解决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问题,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概论》课程建设过程中,其目标定位和总体思路势必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所遵循的源点。

(一)《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立足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政治理论“够用”和“会用”原则,从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层次性来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关注社会,认知现实,认同信仰,政治坚定,提升素养,升华人生。

(二)《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第一,在理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继承,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实践,支持青年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认同。

第二,在操作上,以专题式教学为建设平台,一方面整合教材内容,以三大模块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若干专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的纵向方案;另一方面各专题又以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学生体验、网络自修、考评体系五个部分为具体载体形成课程教学的横向体系,即以“纵向有方案,横向有体系”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进一步推进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概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考与实践操作

(一)专题式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教学体系的立足基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概论》课程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极其广阔,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这些理论成果的产生与我国的历史国情、现实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概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是夯实教学体系的立足基石。

第一,大前提。坚持以统编教材精神为指向,以其体系结构和谋篇布局为指导,正确处理三方面关系,即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是科学化整合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

第二,切入点。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在全面阐述问题的同时,关注重难点和热点问题的集中阐述。专题中各知识点可以集中在一个中心问题上讲透彻,实现讲座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清晰的思路,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目标项。形成理论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应用性”五者统一,提升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引导性,这是整合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目标。

如,在教学体系实施中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设了下列五个专题,围绕各专题整合相应的知识要点。

表1 理论教学专题设计

(二)参与式进行小组话题研讨,提升教育教学的动感活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活动要在激活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愿望的同时,使学习者具备实现“开花结果”的相应素质能力。根据目前《概论》课程多以大、中班型授课的实际,实施以小组为单位,以“话题”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去发展,去探究,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从“接纳者”为“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动感活力得到迸发。教师在实施这一活动时应注意把握:

第一,把握好“话题研讨”设计的“量”与“质”,而非“多多益善”,这是话题研讨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

应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的重难点,可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而达到学习所得,以教师主导和学生参与去共同设计题目。如,在教学体系实施中先后设计下列研讨话题。

表2 小组话题研讨设计

第二,把握好“话题研讨”进程的有序与指导,而非“放任”或“包揽”,这是话题研讨取得实效的必要保障。

首先,教师对小组的组建进行指导,选出组长和成员,可以以学生寝室为单位,使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更为有利;明确成员的任务分工,如资料准备、内容讲解、课堂主持、组织讨论、回答问题等。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辅导答疑环节对学生小组的课后研究活动进行随时沟通,及时肯定成果予以鼓励,及时发现不足予以建议,保证小组研讨的方向和实效。注意教师给出的建议应是具有开放性的,而非结论性的,使学生在探求问题中提高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第三,把握好“话题研讨”效果的总结与评价,而非“有始无终”,这是保证话题研讨具有激励性、后续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进程,各组承担的研讨内容有别,进行时间有先后,因此,对各小组的总结与评价环节要力求准确、科学。例如,可采取“三三制”即教师评定、学生互评、组长评定三者结合的方式。

(三)体验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体味教育教学的延伸魅力

“知行做合一”。《概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塑造,实现学生政治认知的“教化”与“内化”的统一。立足于实践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以正确的姿态参与实践生活,是《概论》课教学目的顺利实现的基础。在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中,积极遵循科学思维培养、社会实践锻炼、校园文化熏陶三原则,要从实践教学大纲、方案设计、开展指导、考核评价四方面建立起完整体系;要立足校内,拓展校外,完善“请进来”、“走出去”等实践教学展开的稳定机制。实践证明,这些体验式实践教学的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广泛影响。

第一,根据理论教学进展情况设计并实施实践教学安排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经典原著读书汇报会、经典红片观看座谈、焦点问题辩论赛、演讲比赛、“思政大课堂”专家报告会、专题图片展等课堂实践。

第二,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等课外实践,除教师提供参考选题如校园文化主题调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主题调查等外,学生以调查小组为单位也可自拟题目,积极引导学生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视点,关注社会,把握时代前进脉搏。

第三,加强学校与社会“联姻”,充分利用好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校外优秀思想教育资源来丰富《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四)互动式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发挥实时交流的平台功能

发挥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作用是高校教学载体与时俱进的结果,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一载体在延伸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拓展交流渠道等诸多方面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建设的有利契机,以信息化手段丰富网络课程平台资料,不断更新学生自修所需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如,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在课程网络平台上,链接了《走近》、《建党伟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部分)、《国情备忘录》、《六个“为什么”》、《走向和谐》、《重托》、《大国崛起》等视频资料,《: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金冲及:传》、《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传》等文献资料,《“推进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课堂,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专家讲座》、《任仲平: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写在“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之际》、《李慎明:新中国61年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经验》等理论文章,以及重要案例、图片资料等等,极大地辅助了课程教育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思想是交流而不是灌输,高校思政课师生需要自由、开放的载体。信息网络时代赋予了这种需要。如,教师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教师个人教学网页的“请您留言”、“我要发言”等活泼的形式及教师博客、电子邮件等,进行网上话题互动、辅导答疑、教学反馈及以各班为单位的电子作业提交,这些都赋予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手段的时代气息,弥补了大、中班型授课形式所受时空束缚的不足,积极增进师生双向交流的广度和力度,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阶段式制订考核过程指标,对学生学习予以综合评价

科学的评价机制带来的是激励,转化成的是动力,成就的是业绩。课程考核是测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手段。《概论》课教学作为高校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无疑离不开思想成长这一重要方面。具体来说,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成长、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考核应以发展的观点去进行一个持续的、综合的过程评价,而不是“一卷定成绩”的评价;以阶段式制订考核评价指标的综合体系,体现发展观和课程特点。

表3 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三、结语

《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全方位的不断思考和实践探索,需要教师们在尝试中不断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整改,步步为实,把握规律,更好演绎。当前与今后任务仍要继续推进以课堂为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通道、以网络为条件、以自修为延伸、以考核为手段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整合化、教学理念人本化、实践教学经常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试方式综合化的建设进程。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晓英.叩开心灵之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教与学实录[M].上海:三联书店,2009:1-26.

[2] 张丹华.顾晓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82-237.

上一篇: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民航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