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30 05:23:06

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当前河南省金融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金融相关比率偏低、存贷款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人均金融资源拥有量较少、金融资产质量不高、银行业盈利水平低、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是太大、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保险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开发不够、金融对外开放还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加快河南省金融业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经济增长;河南省金融资源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25-04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刚开始,河南省就要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原崛起。中原崛起应包含河南省金融业的崛起,金融业的强大是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在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河南作为中部省份,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工业化进程滞后、“三农”问题突出、城镇化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要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这就需有强大的金融业作为支撑。

一、河南省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金融业尽管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作用在逐步增强,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与要求不太相适应的地方。

(一)金融相关比率偏低

近20年来河南省金融相关比率不但一直低于全国和东部的平均水平,甚至连中部的平均水平也比不上。2005年河南省金融相关比率为1.66,分别比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平均水平低0.98、0.77和0.27。

(二)存贷款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河南省存贷款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的水平。2005年河南省存款增长速度为15.85%,分别比全国、东部和中部的水平低3.1、3.64和2.12个百分点;贷款增长速度为11.79%,分别比全国、东部和中部的水平低1.97、2.14和1.32个百分点。

(三)人均金融资源拥有量较少,与经济总量不相称

河南省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35亿元,成为仅次于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的第五经济大省,但长期以来,河南省人均金融资源拥有量却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5年河南省人均储蓄存款为6643元,分别比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平均水平低4154元、9892元、283元;人均各项存款为10242元,分别比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平均水平低11720元、26124元、1257元;人均各项贷款为7612元,分别比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平均水平低7278元、16373元、331元。

(四)金融资产质量不高

2005年末河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494.9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4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在全国列第2位,不良贷款率在全国列第4位;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15.22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22.69%。在全国11家受高度关注的城市商业银行及20家高危城市信用社中,河南省分别占3家和7家。

(五)银行业盈利水平低、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

2005年河南省银行业虽盈利18.6亿元,但仅占全国银行业总盈利额的0.89%;河南省银行业盈利能力为0.15%,远远低于全国(0.73%)、东部(1.1%)、中部(0.40)的水平;河南省银行业抗风险能力为1.23%,也低于全国(2.17%)、东部(1.34%)的水平。

(六)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是太大

长期以来,河南省经济增长高于全国水平,但贷款增长却低于全国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的。“十五”期间,河南省贷款年均增长11.07%,低于全国贷款年均增速3.67个百分点。河南省存贷比分别为88.35、86.08、84.31、82.13、74.32,逐年递减,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呈现弱化趋势。

另外,河南省金融业自身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逐年下降的,1990年至2004年,河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13%、17.33%分别下降到1.56%、5.18%,而同期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从6.62%、21.24%分别下降到5.13%、16.07%。与全国水平相比,2004年河南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落后3.5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中增加值的比重也落后10.89个百分点。

(七)资本市场发育不全,直接融资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企业融资结构,经过资本市场10多年的发展,虽然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但间接融资比重偏大、直接融资比重过小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目前河南省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不但远远低于全国和东部的水平,而且还大大落后于中部和西部的水平。近几年河南省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发展严重迟缓。2002年至2005年河南省股票融资累计52.56亿元,融资规模仅占全国的0.12%。另外,据有关调查显示,河南省上市后备资源还严重不足。

(八)保险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开发不够,保险的筹资、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005年河南省保费收入215.56亿元,虽为历年来较多的,但仅占当年全国保费收入的4.38%。近十几年来河南省保险密度(保险收入/总人口)、保险深度(保险收入/GDP)不但一直低于全国和东部的水平,而且还一直低于中部的水平。2005年河南省保险密度为每人220.7元,分别比全国、东部和中部的水平低156.1元、426.3元和0.7元;保险深度为2.05%,分别比全国、东部和中部的水平低0.65%、0.7%和0.14%。

(九)金融对外开放还没有迈出实质行的步伐

截至2005年底,全国外资银行及其分行共有208家,河南省尚无一家;全国共有 40家外资保险公司、188个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河南省尚无一家、一处。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一家外资金融机构进驻。

(十)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目前,河南省企业逃废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截至2005年末,河南省逃废债企业为53008户,逃废债余额为208.4亿元,是全国金融风险高危地区。近几年,由于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多家商业银行总行已经下调了对河南的评级和授权授信额度。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河南省在“金融资产”评比中列全国第20位,郑州市在全国50个大城市的“城市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的评比中,分别名列第40、43、30、47位,排名都是很靠后的。

二、加快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目前的金融业已不再是被动的服务业。河南要在中部崛起中走向全国,就必须认识到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金融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

(一)高起点实施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战略

国际上,金融中心建设与经济、金融的发展互为依托,成为区域金融的心脏和经济的发动机。河南省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打造在中西部有重要影响的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一是充分认识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深远意义。随着竞争的加剧,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金融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起点实施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对于增强郑州的竞争力和辐射力、迎接区域挑战、推动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是以中原城市群为平台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一个经济腹地。当前,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其作为平台和依托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创造条件,积极向国家争取以中原城市群作为金融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四是在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高起点规划和建设金融商务区,打造特色鲜明的金融中心标志性工程,鼓励和引导中外各类金融机构向金融商务区集中,使之成为金融创新的示范区、金融服务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五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借鉴国内外政府强力推动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把金融业发展纳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郑州建成金融机构密集、运行高效、功能强大、环境优美、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有效激发银行业活力

长期以来,银行业一直是河南省经济发展金融资金的第一提供者,未来仍将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当前,河南省银行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加大信贷有效投放。中央银行要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各驻豫商业银行要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科学编制信贷计划,增加对河南省的授信额度;简化审批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二是加快改革创新,提升竞争力。加快推进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提高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健全的激励约束与监督制约机制;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明确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推出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三是盘活不良资产。可借鉴一些省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集中收购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再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逐步盘活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四是参照浙商银行、徽商银行等的成立模式,待条件成熟时,组建总部设在河南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加快引进省外金融机构步伐

金融机构的聚集可以扩大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增强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河南省要抓住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有利时机,加大工作力度,主动与省外金融机构沟通,争取它们来河南设立分支机构。一是邀请西方国家金融机构要员来豫考察,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联系沟通,创造条件吸引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中外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同时,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河南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改制重组。二是争取尚未落户河南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尽快入驻;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来河南省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邮政储蓄银行在河南省早日挂牌营业;争取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入驻或在河南省设立区域性机构及功能性中心。三是引进在省外影响较大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其在河南省设立分支机构或业务管理总部。四是对新引进的省外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上扶持。比如,在购买办公用房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减免新引进金融机构成立初期需交纳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等。

(四)适时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集团

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可以将各个孤立的金融力量整合在一起,共享资源,有助于金融企业降低金融风险和处置不良资产。目前,河南省可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依法合规”的原则,吸引优势资源,以资金流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核心,通过市场导向,实现资金、资产、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并逐步发展成为以银行业为依托,以河南新兴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为投融资重点,以信托、证券等为品牌的地方性金融控股集团。

(五)着力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加快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高度重视农信社在管理、机制、经营等方面的潜在风险,鼓励其进行业务创新,推出更多适应农村需要、更为便捷的金融产品;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在对现有农村信用社改组改造的基础上,开展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工作。二是积极争取政策发展其他融资性市场。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重新培育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鼓励农村社会资本参与现有金融机构重组和参股新设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各类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设立小额信贷组织。

(六)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

河南省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靠银行信贷远远不够,应抢抓时间发展资本市场。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各级政府要把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相关的企业信息资源库,并从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作为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按照“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原则,给予资金、建设用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上市;开展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的交流,定期组织召开上市后备企业推介会、座谈会,积极为企业上市搭建平台,不断提高上市成功率。二是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和融资。积极推广永煤集团、双汇集团等依靠资本运营迅速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催生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新发、增发、配股等形式进行再融资。三是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应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争取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和“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高科技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金融平台。四是支持中原证券等法人机构改革创新。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增资扩股、改制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运营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五是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应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的政策措施,完善创业投资体系。支持郑州、洛阳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河南省创业投资发展的重点试验域。

(七)积极推动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加快发展产权市场,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有积极意义。当前,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以河南产权交易中心和技术产权交易所为主的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很快,具备了区域性统一大市场的雏形。河南产权交易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系统平台和一定的专业人才基础,并形成了十四个省市产权交易机构组成的区域产权交易市场构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要积极支持产权交易市场的整合与发展,鼓励其在遵守国家法规、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创新服务品种,开拓服务领域,并使之成为产权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交易平台,面向众多非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股权登记托管和维权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

(八)进一步壮大期货市场

当前,在国家“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政策的推动下,期货市场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应适时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壮大河南期货市场。一是郑商所要立足中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首先要以广大会员为依托,活跃现有品种,力争在市场规模、流动性及运行质量等方面再上新台阶,成为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的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中心。其次要加快新品种研究和上市的步伐,力争化纤、菜子油等早日上市交易。再次要加大对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工业品期货、期权、商品指数期货的研究力度,并择机推出,最终形成集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工业品及其衍生品、各类商品指数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国际期货市场。二是高度重视郑商所在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支点和引领作用,制定鼓励郑商所加快发展的切实措施,帮助其争取新的期货交易品种,支持其入驻郑东新区金融商务区。三是做大做强期货经营机构。首先在现有资本投入的基础上,提高财务杠杆比率,依靠债务融资来提高期货经营机构的资产规模。其次通过省内外机构的购并重组,提升期货经营机构的资本金规模。四是各种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期货市场的宣传力度,将农产品有用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引导它们及时规避种植、生产和经营风险,促进农民增收。五是积极支持期货机构引进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运行质量。

(九)不断促进保险业发展

2006年6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推进保险业发展的力度。一是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的自觉性,积极支持保险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活动,努力为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保险供给水平。鼓励、支持省内大中型企业发起组建注册地在河南的高起点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大力发展信誉好、专业技术强、管理水平高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统筹城乡、区域市场,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建设,增强市场活力和服务能力;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自律、维权、协调、宣传、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保险公司树立和深化合作共赢意识,不断提高自律水平。三是统筹发展城乡养老和健康保险。大力发展城乡养老、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在城市,积极研究保险服务低保人群的有效途径,推进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制度改革,发展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在农村,研究开发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条款通俗、投保简便的保险产品,拓展农民工养老和意外伤害保险,开展计划生育保险尤其是节育手术保险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四是积极发展责任保险。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积极促进安全生产、建筑工程、产品、公众、执业、董事、环境等各类责任保险业务发展。在进一步巩固煤炭、建筑、交通、火灾等领域责任保险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烟花爆竹生产、医院、学校、公众聚集场所、旅游等领域推行强制责任保险试点。五是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三农”保险。按照“政府补贴、商业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进一步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研究开发适合河南省区域特点的农业保险产品,并建立起相应的多种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积极探索保险业参与“新农合”的有效方式,在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服务效率、保障参与“新农合”农民受益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乡等地的试点经验,支持引导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促进农村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六是不断拓宽保险业服务领域。积极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和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积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积极发展为区域经济、优势产业、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创业投资、民营经济等服务的保险业务,积极发展贫困学生助学贷款、下岗人员创业贷款保险。另外,还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性、规模性、安全性的优势,加强与各保险资金专业管理机构的联系,争取保险资金投资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大型、重点项目。七是切实加强保险市场监管,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强化市场行为监管,改进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加强保险监管部门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监管合作机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跨行业传递;严肃查处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快保险纠纷调节和仲裁体系建设步伐,为被保险人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纠纷解决途径,切实维护广大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十)加大金融生态建设力度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由政府牵头,做好规划、管理和协调,整合各类信用管理资源,建立金融、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联网的覆盖全省、资源共享、信息完备、使用便捷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二是全面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研究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继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覆盖率;尽快建立处置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三是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切实规范企业改制行为,防止企业借重组、分立、股份制改造、破产等方式逃废金融债务;对逃废金融债务和骗贷的犯罪嫌疑人,执法部门要及时立案、查处、结案,对纵容、包庇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要追究相关责任。四是加强立法工作,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金融运行规律,及时制定与金融生态建设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保障金融生态建设有序推进。五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并通过对诚实守信的居民、企业公开表扬和对失信的居民、企业公开曝光等方式,增强居民和企业的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J].金融研究,2006,(6).

[2]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山东省金融产业做大做强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5,(8).

[3]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银行改革组.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6,(9).

[4]河南省委课题组.做大做强河南省金融产业问题调研.

[5]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6]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金融运行分析小组.2005年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

[7]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2005年河南省金融稳定报告.

[8]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

[9]骆波.县域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10]罗继东.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扬得勇,吕素香等.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4]孙天琦.中国西部经济金融发展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5]殷孟波.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6]崔满红.中国欠发达地区金融、企业、政府协调机制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7]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

上一篇: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与管理 下一篇:基于都市圈空间成长的金融地理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