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2-07-30 04:40:18

对高等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摘要]班集体是高校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实现班集体的和谐是构建和校园的前提。本文从高校班集体发展的特点入手,结合目前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探讨了如何从发挥高校班集体的维系功能、管理功能和展示功能,并对做好班集体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班集体 建设

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单元的班集体,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班集体又因其社会化、松散化和自主化有别于教育体系中其他的班集体。因此,把握高校班集体的基本特点,明确其主导功能,探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途径,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班集体的基本特点

班集体一般意义上来讲,是学生学习、工作交流和成长的基本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及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以学生共同追求目标、学校行政归置和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影响下成立的有着稳定形式、管理结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关联度比较大的社会共同体。其主要功能为学习、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而高校学生班集体,又因其成员的多样性,功能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差异性,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班集体的一些特点。

(一)高校班集体因其成员构成的多样性,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化特点

相对于中小学班集体成员来源地域、生活习惯、风俗语言的相对同一性,高校班集体因其成员构成的复杂性而表现出不同特点。学生个体在自身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支配下,个体之间由于共同的学习和成长目标的驱动,陌生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认知比较迫切,各种生活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与碰撞,学生已然迈入了一个小的社会当中。同时,随着学生自身发展、社会影响的深入,学生班集体呈现出更多社会化的色彩。

(二)高校相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班集体组织结构趋于松散化

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和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学习、住宿的分散性和不可控性也随之加大,同学之间在课堂教学磨合和交流时间减少,班集体对学生的约束力以及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有所降低,传统的管理方式受到挑战,管理结构日趋松散。

(三)学生个体自主意识增强,传统班集体功能日益淡化

传统班集体的基本功能,是以班级注册为主,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进而实现共同价值观念。传统班集体以群体凝聚力和班级统一特色来实现其基本功能。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很大的冲击,责任意识匮乏,集体观念不强,自我意识膨胀,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倾向自主选择。统一模式的学习与发展,日益受到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挑战。

二、新时期高校班集体主导功能分析

在新的社会环境教育教学改革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正确分析高校班集体的主导功能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班集体的重要功能是班级模式化管理,即学生班集体是学校延伸管理的渠道和纽带,班级功能更多地是对学生的约束性管理和政策的有效传达和实施。但是,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教育教育教学需要,就必须重新审视高校班集体的主导功能。

(一)建立在共同目标和集体认同基础上的维系功能

维系功能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在群体中,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流,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这一能力是当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两种倾向要引起高度重视,一种是在较好的物质条件下身心发展有良好的保障,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独生子女。相当多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同伴交往的不全面,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较多,对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考虑得较少,有些大学生则表现出明显的自私、狭隘和任性。另一种则是家庭经济相对贫困,成长环境比较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别的学生比较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冷漠和偏激的个性。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维系班级成员之间的友谊和关系,应当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因此,学生班集体要确立正确的班级目标,满足同学们的发展愿望,保证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普遍成长的轨道中运行,使班级成员围绕班级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共同开展班级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自我管理功能

班集体活动在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班集体应当是形成和展示个性的最好场所。在原来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体系下,班集体的自我管理功能相对较弱,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狭小。传统的集体化教育模式中,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始终处于管理者的位置,无论从管理方式、管理渠道和管理策略上比较僵化,学生抵触情绪也比较强烈。在当前环境下,简单地谈管理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班级机构的建立,活动的组织,纪律要求和学风建设来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反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应当积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氛围,建构宽松的管理环境,拓展学生在教育规律、学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班级活动的渠道,充分维护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与和谐发展。

三、高校班集体建设的若干建议

虽然高校班集体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学生积极向上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热情和潜能,通过改变教育、管理和引导方式,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一定能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一)重视班集体组建初期的管理工作

班集体的发展一般经历了群体产生、逐步认知、熟悉和稳定这样几个阶段。在这一发展历程中,群体产生和逐步认知阶段在班集体建设中非常重要。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惯性,仍然会主动寻求班集体的归属,且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高;课程的开设也未受学分制选课的影响,班级成员相对比较集中地在一起学习和活动,所以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抓好这一时期班级工作,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认同感。辅导员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应当重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管理工作、课外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创造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优良班风。班主任更要在专业学习和学风建设上给学生以辅导和关注。总之,只有班集体组建初期的融合、管理工作做好了,才能奠定良好的班级氛围,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

(二)发挥班级集体成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

学生一般都乐意在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参与班级集体管理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心态和愿望来指导组建班级组织机构建设。辅导员一定要慎重确定第一届班委会和团支部,这对于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随着班级建设步入正轨、同学间了解的增多,要进行民主选举。同时,为满足有参与班级管理工作、锻炼能力的学生的要求,要推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建立班干部竞选机制,扩大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的机会。这样可以促使班集体每个成员认真思考自己所在的班级应如何建设、怎样建好,也提供了同学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具体实践平台。相应地,要重视班集体相关制度的建设,如班级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自律规则等,不断培养学生们参与管理、行使权利的意识,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参与热情。

(三)做好班级内部“特征群”的培养发展工作

“特征群”是目前高校中比较认同的新的教育管理阵地。就是根据学科、兴趣、特长、发展目标等把学生分为若干群体,可以以学科或专业方向为特征,也可以以兴趣爱好为特征。班内“特征群”可以采取兴趣小组,课题小组和学生社团的方式建立。尤其是学生社团,其积极作用更加明显,要力争结合班级成员的兴趣和专业组建一个,成员以班级同学为主,再发展班外成员,在资金、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锻炼学生管理、协调、社会服务的能力。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发地弥补了班级功能弱化的缺憾,使学生重新找回集体的归属感。

(四)开展“先进班级”、“优良学风班”的创建活动

抓班风,促学风,创造“学风育人、环境育人、人文育人”的良好班级环境是优化班集体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应积极探索“先进班级”、“优良学风班”创建的科学方案,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制定有关操作办法。其中,“优良学风班”应当在“先进班级”中产生,评选条件、表彰奖励更高,发挥先进集体的榜样和带动效应。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班集体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用共同的奋斗目标指引班集体前进的方向,在一个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步形成班级育人的良好氛围,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共同进步、勇于创新成为学生班集体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林世选.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J].高校理论战线, 2005,(3).

[2]李光莉.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 2003, (2).

[3]赵秀文,张丽娟.浅谈和谐班级的构建[J].昆明大学学报, 2007,(2).

[4] 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5] 王少华.研究性学习的五种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1年,(3).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辽宁沈阳)

上一篇:从汽车维修市场现状谈技术院校汽修专业复合型... 下一篇:试论如何进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