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07-30 01:39:32

影响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呼唤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大量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和高校的共识。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文章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对策

一、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及培养意义

1.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

陈新仁、许钧(2003)指出:“外语创新人才的内涵,是由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品质构成。”文秋芳(2002)教授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具有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也就是说,创新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黄源深(2001)也指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看家本领”,但新型人才不是那种只能说几句英语而知识面狭窄,只会人云亦云而不会独立思考、依赖性强而独立性差,只会照着做却不会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广博的知识是我们所提倡的知识创新的前提。可见,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并能够获得创新成果。

2.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几乎都设有英语专业,并多以培养翻译人员、外语师资及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外国文学的研究人员为目标。全国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单一的外语人才的需求已降至零。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汪家树2002年认为,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近一个世纪以来走的还是单一的外国文学道路,未能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国外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围绕外国语言文学进行。这种以语言文学为主的单一外语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语作为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社会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也是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学校方面

1.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的局限

除了一些专门学科的外语院校如对外经贸大学、海事大学、民航学院等的外语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之外,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依然围绕语言文学设置。无论是低年级阶段的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基础课程,还是高年级的英美文学、翻译、语言学、词汇学等高级课程,实际上除了外语之外,并没有真正的专业课。这样的专业设置的结果是,学生的专业四、八级成绩再高,听、说、读、写、译再好,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只要稍稍涉及到一点其他专业的相关内容,便显得一筹莫展,无所适从。这样的外语专业毕业生,除了充实和竞争师资队伍外,很难在其他场合发挥作用。

2.教师素质的局限

首先,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往往本科、硕士都毕业于外语专业,在知识储备方面本身就比较单一。上面提到的学生身上存在的只懂外语、不懂专业的现象在教师身上同样存在。而只懂外语而不了解文化、经贸、法律、新闻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可能培养出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生。

其次,教学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上没有提出不同的见解或与教师争论的机会,往往成为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有的教师只埋头教书,缺乏对就业、社会的足够了解。当新生入学或老生面临就业、考研遇到问题进行咨询时,往往并不能给以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这说明除了传授知识,教师更需要随时更新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二)企业及社会方面:校企分离,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

我国校企分离问题由来已久。校企分离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更是企业用人难、难用人的直接原因。学校与企业长期分离,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乃至职业教育体系严重脱离了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耗资巨大的教育投入并没有最大限度地促进产业进步,反而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难怪德国人为此感到迷惑:中国的学生那么勤奋刻苦,却要从德国进口大量的产品和技术。

在IT行业工作近20年的龙软集团董事长、理事会副理事长戴剑飙认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偏重于基础理论教学和学术方面的研究,而IT企业的目标是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服务,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更多的是来自于企业(上海政府网,2008-05-15)。

三、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教学改革及教师培养

1.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拓宽知识结构。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等。以学生成长、发展和潜能开发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和心理需要。

为了拓宽和更新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外语课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其他专业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专业交融和渗透。部分院校已经出现的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辅修专业,外语+第二学位等形式都是不错的尝试。

其次,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要实现英语和专业一体化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关键。为此,要妥善处理好两个专业课程之间的取舍、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互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递进等关系。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以英语为本,将语言训练、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既然创新型外语人才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多以启发式、交流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感知新知识、探求真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2.建设具有创新型知识的教师队伍

普通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外语专业,他们虽然精通外语,但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了解不深,故很难胜任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外语水平高、具备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改变长期以来外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状况。

(1)引进人才。这是优化教师队伍、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外语学院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或具有其他专业背景、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也可聘请其他专业的教师承担创新型课程的教学,聘请非语言专业毕业的外教,利用其语言和专业优势来教授课程。

(2)内部培养。对于许多地方院校而言,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往往存在诸多困难。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和自身的知识储备选派外语教师进修。也可以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这些途径无疑对帮助外语专业教师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大有裨益。

(二)企业和政府支持

1.校企合作

普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外语基础知识,并不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足够的实际技能,离现实对外交流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使用价值和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从近几年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学校关起门来培养人才的路子显得步履维艰。学校要真正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外语人才的指导思想,结合外语专业人才需求及办学特点,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和验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思路。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外语能力离现实工作有较大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外语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也有一定的帮助。

2.政府支持

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建立一个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制度,健全和完善人才使用的激励政策,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尽量避免人才的地方保护意识,减少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的良性循环。其次,应加强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制度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共享的管理体制。最后,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功能,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速度,让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2007年上海市政府转发了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意见,上海市劳动保障等五部门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将校企合作摆上了人才培养的议事日程。之后,又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理事会,提出“一个培养机制,取得两张证书,赢得三方满意”的目标。校企合作专业理事会的专家来自高校和企业,有了这个平台,理事会能够向一部分学校提供一些市场需求的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比较快地为企业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2] 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

[3] 汪家树.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 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5] 龙炳文.新世纪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和内涵[J].改革与战略,2004,(11).

[6] 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

[7] 栗玖玲.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J].学科教育,2007,(8).

上一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下一篇:试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