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7-29 08:37:55

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罗桑,男,藏族,山南地区扎囊县人,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行政管理。

摘要: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浩瀚的农民工大军,其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归属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涌入城市,从第一产业流入第二、第三产业,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农民工大军。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逾2.5亿。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成为一个规模巨大、不容忽视的特殊社会群体。作为推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生力军,在其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经历着城市融入的困境与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过程中,在经济生产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生活行为模式、心理归属感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选择。

进入21世纪开始,农民工同胞不再单独背井离乡,而是带着家人和子女进城谋职,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举家迁徙的特征。日趋明显的社会分层加剧了农民工同胞被边缘化和被歧视化的弱势处境,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延续了这种弱势地位。农民工子女被人为地赋予了一种后天标签,就户籍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村孩子,就生活地域而言,他们是城市孩子。但他们比纯粹的农村孩子经历了更多的城市生活,比纯粹的城市孩子缺少了更多的城市依赖感和归属感,属于非城非乡的边缘人,很难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和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上看,对移民(包括移民二代)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方面早已进行了颇多的研究,通过外文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归纳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农民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国外没有专门对此概念的界定。但国外也存在着跟农民工相似的群体,如移民,移民二代等等。美国学者斯沃茨认为,移民或农民工,只是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人的集合体,而不是真正的社会群体,是存在于纸上的群体。故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纸上群体”是一种标签化的身份群体,而其内部缺乏有机的社会生活联系和凝聚力。仅仅在经济社会地位意义上具有相似性。

(二)加强社会服务支持

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人所能感知的社会服务支持与其情感上的满足感是成正比的。社会支持将会对青年移民(immigrant youth)尤为重要。因为通常来说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移民们往往会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也很易于陷入社会弱势群体之中,此时,高层次的社会支持定会对这些在生活中面临种种困境的青年移民起到帮助(Short & Johnston, 1997; Thoits, 1995)。基本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样可以有效抵消因为家庭背景(如贫穷、教育水平欠佳等)导致的冲突,从而全面提升青年移民一带的心理幸福感。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该领域研究已有十多年之久,学者们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可以将近年来所取得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适应研究

目前部分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变化,探究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适应机制。有学者以农民工子女普遍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为视角展开讨论,他们认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存在自卑、缺乏学习动机、敌视、无归属感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加强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要从政策上加强对其利益的保=障,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茆怡娟,2010年);也有学者从身份认同的视角来分析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身份迷失,认为年农民工子女的群体身份认同感并不是确定而固定的,它受到不同情境、文化、政治社会背景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农民工子女是社会中灵活的个体,其身份认同是流动的、不断建构和解构的,这种身份认同处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石长慧,2010年)。

(二)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研究

史柏年认为(2005),在我国阻碍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的非制度性因素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与偏见;二是、农民下子女与城市同龄儿童在生活条件、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语言等方面的差别。处于边缘化的农民工子女,其人格也表现出矛盾的边缘性特征和孤独自卑、落差、逆反和不满的心理。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保护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专门的法律法规,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城市管理制度的落后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城市财政无法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同城待遇”;户籍制度的城乡身份导致入学权利不平等。

(三)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我国学者李明华指出,欧美国家在对待移民二代相关权益保障的政策。我国应参考国外的经验,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问题,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权益保障政策。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要改革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的各种制度和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地就学问题。有学者总结了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对策:完善国家的法规政策,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要强化学校管理,丰富儿童学校生活是推行寄宿制管理;要加强父母关爱,填补儿童情感空缺;解决农民工市民待遇,实现公平教育,早日落实异地孩了上学的特殊政策;整合社会一切资源,帮助减轻农民工了女的劳动负担,并对他们的安全提供保障措施;加强社工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一体化的互补模式,使他们能够较快的适应城市环境(宋蓓,2006年)

总之,国内关于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农民工子女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多,而缺少对现状的深度分析,尤其理论性的分析,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多,而缺少其他学科的研究与和分析,同时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较少。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合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分层的宏观问题。涉及到政府的社会治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三是,衡量融入城市生活的标准较少,缺乏可操作化的衡量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的指标体系研究。(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翟秀海,制度视角下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09年,第4期。

[2]茆怡娟、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文献综述,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3]石长慧,我是谁?:流动少年的多元身份认同,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4]石长慧,城市更好:流动少年的身份认同与群体偏好,中国农材观察,2010年,第3期

[5]宋蓓,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3-16页。

[6]赵川芳,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制度性影响因素分析,新西部,2010年,第11期。

[7]钱文荣、张忠明,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度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8]朱考金、吴磊,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辽东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9]郭星华、姜华,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期。

上一篇:重庆泽京集团财务管理探析 下一篇: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课堂中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