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时间:2022-07-29 07:26:39

浅谈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摘要: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殊性,从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训基地的管理两个方面介绍了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S8-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0)07-0032-02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主旨,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畜牧兽医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如何使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需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

1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畜牧兽医专业主要包括畜牧、兽医和宠物3大方向。其实践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教学内容带有区域性

养殖业受动植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这是由于动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同的动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条件,不同区域的饲养情况也不一样,同时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畜牧业的生产与管理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考虑本区域的畜牧业生产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同一专业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比如在江苏,养猪、养禽较养牛的多,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养猪和养禽方面能力的培养。

1.2畜牧业的再生产是一个连续的、不停顿的过程

畜牧业的生产过程受到动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种种制约而使其生产时间大于劳动时间。人的劳动过程必须按照动物生长的过程循序渐进,绝不可能通过工序或环节的分工而缩短生产周期,这决定了畜牧业劳动的可分解程度比工业生产劳动要低得多,因而畜牧业中分工的机会也就比工业生产中少得多,这些使得畜牧业生产的实习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畜牧业生产实习要根据动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动物的整个生长过程的饲养管理等。每个动物的生产的全过程在短时间难以重复进行,它在实践中要求每个人要掌握全过程各环节的各种技能,才能胜任某个工作。

1.3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显示具有不可靠性

由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训不象工业服务行业的实习那样,其技能训练的效果显而易见,即产品是否合格,服务是否满意等,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在考核过程中只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成果。因此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显示和效果评价具有不可靠性。

1.4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费用较高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费用较高,一方面因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教学很难像其他专业通过仿真的形式进行,所以需要饲养一定量的动物和养殖场来开展实习,且动物即使不使用也需要喂养而需要一定的费用。另一方面校内的生产性实训也很难实现用生产的产品来补偿实习经费开支。这主要是由于畜牧业生产中资金周转慢,效益低,以及学校实践教学的研究探索性质决定的。

2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

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各种动物的养殖场的管理与使用。目前各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大致有以下几种。

2.1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立有关的实体企业

这些实体企业在面向市场从事商品经济生产的同时也以生产任务的形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成立了董事会,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进行日常管理与经营。由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了科学管理,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畜牧产品满足学生进行相关技能训练的需要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与发展。使得作为企业与作为教辅单位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样的实训基地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成立具有企业形式的生产实体

一些农业职业院校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如种猪场、奶牛场、畜牧场等的管理体制从形式上看是属于企业,有厂长、经理及相应的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及实际的产品生产与销售,但由于其在经营管理上并不是完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类企业中有些虽然也有利润指标要求,但却不是刚性的。这种管理体制所形成的管理机制很难使企业具有活力或强大的竞争力。但在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方面一般也都能满足需要。

2.3作为院校一个行政部门管理的实训基地

一些院校的实训基地并没有日常的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的任务,其日常管理一般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其校内的养殖场主要是用于农林畜产品展示及学生实训的需要。这种管理体制下的实训基地成本与效益的核算基本没有实质意义,一般来讲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好。实施这种管理体制的高职院校一般也都是公办院校,其办学经费主要由财政根据有关规定下拨,因而从院校到实训基地都没有提高效益的动力与积极性。

上述三种管理体制中值得提倡与推广的应该是第一种形式。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有改革的原动力,现有投资管理模式下很难解决这种动力问题。为此,在国家不断鼓励向农业投资促进农业发展的大形势下,我们应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引入具有追逐利润动力的各类社会资本,进而促进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改革。

3畜牧兽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何种形式的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体制的性质。一个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训基地,在管理中必然要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发展机制解决企业的工作动力问题,以及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约束问题,这样实训基地必然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在农业类实训基地管理中最需要改革的是那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以行政手段管理基地的模式。改革的路径是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最终过渡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如果没有社会相关资本的进入,要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很难的。对于暂时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训基地,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高基地的生产活力,使实训基地由单纯的“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1)建立具有企业形式的生产实体。通过建立具有企业形式的农产品的生产实体改善管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相对提高效率。如每年对基地下达具体的任务目标、经济指标,实行利润提成和超利润奖励,充分调动基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也根据学生数、实习学时数以一定的方式计入基地的收入。

(2)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改善对学生实习实训

的管理。在农业中,由于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有了土地无论养猪还是养禽,其成本变化不大。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及市场需求决定养什么,养多少。具体说就是以承包养殖场的形式既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的学习,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生产与经营提供有益尝试,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以养犬为例,学校提供犬场给在校学生承包,专人负责生产与管理经营,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定期接受学生的实习实训。这种管理模式与机制对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的饲养管理技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是很有利的。

(3)承包养殖场的在校生应是相关专业二年级

学生。选择在校的二年级学生是由于他们已经完成一部分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将进入更多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阶段。在这个时期通过承包养殖场的形式,对于他们的专业掌握,技能与专业感情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操作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组合三五个人组成一个教学小组,承包一个养殖场,形成不同产品的专业生产组,并根据产品生产的需要选用适用的各种技术,如学生在生产管理中可适时学习运用诸如动物的饲养技术、疾病的预防、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实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益。

(4)对于学生承包养殖场所需资金由学院根据

实际需要核定,无偿下拨。同时对于学生承包经营所产生的效益也由学校与学生按一定比例分配。

(5)教师及实训基地技术人员进行分工指导,协助学生具体的生产与销售任务。并根据其所指导学生生产所产生的效益及相关考核指标给与相应的报酬与奖励。这种管理机制的实施对于学生、学校、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专业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这种模式让学生边学边做,突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来自农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家庭生产的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次,承包责任制将学生的责任心、工作热情与所承包的养殖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不再是上课来,下课走,而是有时间就会到所承包的养殖场里观察动物的生长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对动物的饲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有更直观的了解。第二对于学校而言,通过这种方式使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技术及效果一目了然。对于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效率及基地的使用效益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对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教师可通过学生承包的养殖场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新品种试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等活动,对于教师的科研活动及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转化都提供了有益的条件。学生可根据院校实训基地的条件,根据个人的兴趣及专业发展要求,相对固定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中负责一个养牛场、养猪场或其他动物或宠物的养护经营。

参考文献

[1]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等.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4(2),66-68.

[2]王勋.高职院校“大农学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8(53):165.

上一篇:农作物秸秆生化养畜实用技术 下一篇:当前农村中小型猪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