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有效平台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探究

时间:2022-07-29 06:34:35

搭建有效平台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探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立足于学生,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创设情境,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巧问善诱,唤起参与热情等策略搭建有效平台,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65-02

小学新课程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搭建了更为宽阔的平台。小学生对数学学习虽感生动有趣,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能力。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参与探究学习。那么,教师如何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数学搭建有效平台,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习惯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作为一个好教师不应是“参考”的“搬运工”、“ 代言人”、教材的“肢解者”,而应该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生活在数学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有一位老师教学《角的步入认识》的教学片段如下:

为了避免“生活角”与“数学角”的冲突,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用多媒体出示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滑梯1、2、3。

师:小东到游乐场玩时,他选择哪个滑滑梯玩比较好?

(学生对滑滑梯已有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选中斜度比较合适的滑滑梯。)

学生甲:我选2号滑滑梯。

师:为什么选择2号滑滑梯?说说理由。

学生甲:安全。3号滑滑梯太斜,1号滑滑梯看上去很难下滑。

师:他说得对吗?

生:(大多数说对)。

师:甲学生说的很对。那么,我们能否用“角”的大小来说说三个滑滑梯的不同“斜度”?

(学生思索)

师:顺手点击多媒体显示三个斜度不同滑滑梯的“斜度”。

(学生选择合适“斜度”的“角”)

这些 “生活角” 是学生熟悉的“数学角”,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联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入,避开了枯燥无味的传统学习,认识到数学知识有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探究生活中数学意义下的“角”,就很顺利地进入学生表象。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角”的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二、创设情境,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体,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让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12册《百分数应用题》后,可以设计安排这样的一个练习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活动与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为积极开展六年级 “古诗文诵读”活动,每个学生自备有“古诗文读本”。单买一本要4.8元,与书店协商决定对一次性购买50本(含)以上的给予10%的优惠;对一次性购买100本以上的给予15%的优惠;对一次性购买150本以上的给予20%的优惠。现有六(1)班47人,六(2)班49人,六(3)班48人,请同学们帮助计算一下,怎样购买最合算?并说明理由。

经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后,得出以下购买方案,向全班展示:

方案1:每一个学生单买一本,或以一个班为单位集中购买,各班人数不超过50人,就得不到优惠,每生要付出4.8元。

方案2:以每班购买50本。这样每班购买时可得到10%的优惠。即各班平均每人应付款为:六(1)班:50×4.8×(1-10%)÷47=4.6(元);六(2)班:50×4.8×(1-10%)÷49=4.4(元);六(3)班:50×4.8×(1-10%)÷48=4.5(元)

方案3:以两个班合购买100本,这样可得到15%的优惠。若六(1)、六(2)合购买100本,平均每生应付款为:100×4.8×(1-15%)÷(47+49)=4.25(元);若六(1)、六(3)合购买100本,平均每生应付款为:100×4.8×(1-15%)÷(47+48)=4.29(元);若六(2)、六(3)合购买100本,平均每生应付款为:100×4.8×(1-15%)÷(49+48)=4.20(元)。

方案4:三个班合购买150本,这样可得到20%的优惠。那么三个班平均每生应付款:150×4.8×(1-20%)÷(47+49+48)=4(元)。

根据以上小组讨论、分析,选择方案4,每个学生付款最少、最合算。这样的探究活动,虽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质疑和观点,但在交流、碰撞中逐步丰富、完善,在小组合作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起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问善诱,唤起自觉参与热情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新课标要求改变这种“教与学”的现状,倡导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巧问善诱”,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体验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的教学中,有这样的实际问题:用7颗算珠在计数器上可以表示哪些不同的两位数?一年级的学生敢想敢说,有的说70,有的说43……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思维不够严密。当看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发言虽很积极,不过都只能说到其中几个。老师如何巧问善诱,唤起思维有序性呢?笔者往往先让学生把想到的说一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思考,(有学生插话说:“还有25、61”)等他们说完了,笔者问:“还有吗?”有的会摇头(或许表示没有了,也或许表示不知道。)接着追问:“有没有说全了呢?”学生说:“没有了。”“你怎么就知道说全了呢?”在老师的连续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无序的热闹中开始步入有序的宁静。紧接着,笔者指出只有按照一定的次序,一个个地由小到大或大到小列举出来,才知道有没有说全。于是学生从大到小,由十位上是“7”开始想起,按照次序一个一个罗列起来,说到最后“16”时,笔者问:“还有吗?”学生大胆地说:“没有了。”笔者为他们鼓掌,学生在掌声中体验到了思考的有序、方法的习得带来了成就感。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师生是“学习和共同体”。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把个别问题设计成充满悬念、趣味或挑战性的形式,让问题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这样的巧问善诱往往能给课堂增添光彩。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搭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有效平台,形成和谐的“人与物”、“师与生”、“生与生”互动参与,以产生教与学的共振,让学生真正做到想参与、能参与,参与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为生命课堂教学增添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学数学研究,2005,(5).

[2]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J].中小学数学,2001,(12).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严央波.初中数学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2).

上一篇:京郊异乡种地人 下一篇: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