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

时间:2022-07-29 04:01:54

浅谈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创新品德教学呢?

一、提供自主学习舞台,培养创造精神。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品德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内容延伸,提高创新能力。

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道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课内导行,更重课外践行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大舞台,培养创新能力。

组织调查。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教师利用学生课前对图书资料、历史文献、网络信息等进行调查统计,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课前通过填写表格“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让学生体会到塑料制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个个积极行动,开动脑筋思考,提供设计方案。在“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教学环节,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及亲人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产生白色污染”,然后在课堂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提出解决方案。

收集资料。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成人后施展才智的天地。教师要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从小养成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让学生利用数据、图表、场景描写,充分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图片展示、网络浏览,了解我国是个贫水国,发现我国用水浪费十分普遍之后,会很自然地形成要节约用水的意识。

开展活动。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伸出我的手后》时,我建议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为我校二年级白血病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创新火花不断涌现,整个活动沉浸在浓浓的爱心氛围中。

三、感知生命的美丽,加强生命健康教育。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生命的美丽,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在父母、老师及其他长辈呵护下成长的。我们现在也有能力呵护比我们弱小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自己能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时也能够对其他弱小的生命起到保护的作用。并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及一天的活动,防止各种因不良习惯产生的疾病,如儿童肥胖症、龋齿等。活动也涉及到心理健康的内容,如结合《想想他们的难处》一文,介绍了桑兰以惊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战胜病魔,重新鼓起生命风帆的事迹;史蒂芬・霍金克服了残疾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一颗超新星。以他们健康的心态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当身体健康无法挽回时,心理的健康就尤为重要。

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早睡早起、邻里和睦、讲究卫生、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等。建立自己的健康生活小档案,培养自己乐于交往、渴望成功、勇于克服困难、热爱生活的良好心态。知道家庭、学校及社会,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了那些具体的、无私的关爱。让学生学习各种养生之道,学会如何呵护生命,让自己健康长寿地度过一生。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五、精心设计课外作业,增强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业除课后补习外,应根据课文内容,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性强的课外作业,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上。如在锻炼意志品质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①让学生步行半小时;②让学生卖报(先买后卖);③在喧闹的地方看书半小时;④在家里做作业做到功课没做完不去看动画片。而今社会交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①结识一位年龄比自己大的朋友,并客观地介绍自己;②电话约这位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③请教一位未教过自己的老师。这样的作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的途径途径很多,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将继续追求特色化教学,促进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不断成长。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中等生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