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内科学消化疾病教学质量研究

时间:2022-07-29 05:26:10

有关内科学消化疾病教学质量研究

随着医学的进步,内科学在医学院的教学与实践中的作用上升到很高的地位,它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与各医学专业均密切相关,也是医学院学生成为一名临床医师的必须掌握的课程,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课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是教学的首要任务[1]。

本人有长期的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经验,并有心得如下: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特点:

消化系统疾病多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多,日常门诊量大,是医科大学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重点,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多需结合内窥镜、X线胃肠钡餐造影、CT、MRI等影像学技术,影像学结果在鉴别诊断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内窥镜技术是消化科大夫自己的专长,随着影像学整体技术的全面快速发展,尤其是内窥镜技术,消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2],如无痛胃镜、胶囊肠镜、ERCP等,消化系统的疾病常易合并其它系统的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常常伴发,二型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目前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代谢综合症的表现之一。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①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消化系统包括从口腔到的整个消化和肝脏、胰腺等消化器官,脏器多,相应的消化系统疾病病种多,如返流性食管炎、炎症性肠病、肝硬化等,且每一病种需讲解的内容多,学生需掌握的内容多,但相应的课时少,一般学校消化系统的授课课时仅18时,相对的授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3]。

②教授的内容仅单纯在课堂上讲解,不能很好地将实践和理论结合,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大部分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技术,另外消化系统疾病中通过影像学进行治疗也在快速发展,如ERCP引导下胰腺炎的治疗等,对于影像学上的结果和上述介入治疗若仅通过字面的解释则不好理解。

③教学中引入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新进展不足,除了课程准备不充分,或仅按教材教课外,可能存在讲课老师对本身技术掌握不足,不能很好的介绍新的技术。

④授课时间是固定的,消化性疾病都是季节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多在春秋季发病,此时就诊病人多。

⑤缺乏与其它专业科室的沟通,尚与肝炎、肝硬化的病因均涉及到病毒,因此和感染科、传染病学有相关,但与相应科室的合作明确缺乏。

三、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①继续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教学的课时,尤其是学医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②课堂授课时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4],与语言讲解相结合,但理论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以容易理解和记忆,并可以避免枯燥,还可以将胃镜等内窥镜操作,通过多媒体立体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见习时间,亲身体验胃镜、结肠镜等技术的操作,并看到实物下的影像是什么样子,对诊断技术能更容易理解,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③引进相关的新进展、新技术的支持。在讲授完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外,适当预留出时间介绍目前消化系统疾病的新知识新进展,使学生也初步了解课本上未提及的如:ERCP、肝脏介入治疗,除了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外,鼓励学生课下阅读专业性书刊,扩大理论知识面,使其的知识面不至于落伍。同时加强授课老师的再培训,增强老师自身的知识更新[5,6]。

④开展相关专业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如消化专业的医师和影像学专业医师共同的阅片会等。

上一篇:铁路采购与物流 下一篇:加强我国临床医学的诚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