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7-29 03:59:37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这门学科始终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分析其原因,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激发兴趣;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69-01

传统的语文教学执行的是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教师多数让在课堂上把功夫花费在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他们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观众,反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从而导致语文课上气氛沉闷,学生大多数对语文课没有好感,觉得语文课令人厌烦。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运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把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演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说、去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而老师要做的只是在其中点拨和引导。例如蒲松龄的《狼》这一课,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是先让学生把字词解释搞懂,句子会译成现代文,文章结构要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堂语文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但如要让学生激发起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笔者将《狼》这一课安排学生通过小品演出把故事情节演绎出来,这样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同时又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语文。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又符合预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通过“寓教于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发掘学生巨大的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允许学生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中,不同的读者因各自的生活经历,理解水平不同,对课文的感悟当然也会不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体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辩论,并且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开放的课堂教学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真正的舞台。例如《小橘灯》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我问小姑娘,她的父亲到哪里去了。小姑娘只是说他到外面去了,小姑娘为什么这样回答?当学生遇到这一个问时,各种答案纷纷浮出水面。有的认为小姑娘并不知道父亲到哪里去了,有的认为小姑娘警惕性很高,面对陌生人不轻易地说出实话等等。其实这些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是教师要把学生从问题引导到小姑娘的品质上,因此对于这些答案教师都可以认可,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重视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单纯的课本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例如在上《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把《水浒》这本名著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去阅读这类书籍。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第一,阅读这类课外书籍,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第二,阅读这类书籍,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上《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篇课文时,由于教者对老舍以及《骆驼祥子》的深情介绍,学生能对《骆驼祥子》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必然会对语文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就此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就这样“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形成有序、有趣、有利、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寻找恰当的教育契机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三五分钟时间,请一位同学朗读一篇自己非常欣赏的文质兼美的时文,然后,大家一起欣赏讨论。同学们对此很热情,每一节语文课上,“时文赏析”都成为最受欢迎的内容。不难想象,学生们从一发下课本,就开始看里面的文章,到讲解学习时,内容早已不再新鲜,失去了吸引力。再有,教科书上的文章是早已定好的,一般情况下不能更改,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美文赏析”则不同,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且不受教学参考的束缚,可以敞开思路,尽情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是教师看到报刊上的时文,和学生一同赏析。这类选文涉及面广泛,主要是为了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关心生态环境,关注世界动态,学会围绕某一现象发表个人见解。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汲取无穷的营养,来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让学生不再把语文列为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每个中学生都有一个语文学习兴趣期待,他们从内心很想学好语文,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兴趣期待往往不能被激化。语文兴趣的培养更多地应从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入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要扩大阅读面,去与文字背后作者的心灵撞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要从语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逐渐走进语文世界美好的心灵。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发挥自身潜力和教学魅力,去激活学生、激活课堂,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所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显得迫在眉睫,当每一个学生都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时,语文的教学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上一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下一篇:初中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