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城市化问题

时间:2022-07-29 03:06:22

浅谈苏州城市化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典范,苏州的城市化一直备受人们瞩目。从“苏南模式”到“开放样板”再到“小康典范”,这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苏州城市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化,即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十分曲折,自1949年至今共经历了城市化起步、曲折、停滞、恢复、稳步以及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在继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之后,迈入了以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成长阶段。

苏州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古称吴郡,隋代始称苏州。2500年前,伍子胥在苏州建造“阖闾大城”,当时这座城市只有14.2平方公里,而今的苏州已经扩展到4467.3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300万。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较早,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开发区建设推动城市化发展;进入21世纪,提出全面实现城市化战略。截止至2010年苏州的城市化率跃升至70.5%,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苏南现代化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效,也给其他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城市提供了模版。

苏州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国际流行的城市化衡量标准是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年提出的“诺瑟姆曲线”。他把城市化过程分成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阶段,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在中期阶段,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在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城市人口增长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近年来,苏州市的城市化不断加速,并于2010年成功迈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在此过程中,苏州的城市化虽然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加速了这些问题的暴露,同时也给苏州的现代化之路敲响了警钟。

苏州的城市化扩张受到了资源环境的限制

一直以来,苏州人引以为荣的是他们所拥有的国土面积不及全国的千分之一,却创造了超过全国2%的GDP。但是与此同时,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苏州经济总量增加5倍的同时,耕地面积减少四分之一,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加近4倍,水消耗量增加3.6倍,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增加0.9倍和4.6倍。土地等基本资源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势必与加速的城市化产生尖锐的矛盾。如何在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增长之间找到平衡,苏州市任重而道远。

苏州的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难题抑制了城市化的规模

2006年,苏州市人均GDP就已经超过1万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论,目前苏州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而根据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演进,由工业经济为主转变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此时城市化率向70%攀升,服务业比重也将升至70%。然而苏州多数制造企业为“三来一补”委托加工。这些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此外,相较于庞大的制造业,苏州的服务业比重偏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仅占服务业的45%,而同期的上海和深圳都超过了55%。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不仅仅抑制了工业化的发展,更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

创新人才的缺乏制约了苏州的城市发展

随着苏州市迈入了经济转型期,人才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专业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苏州的现代化发展。2008年,苏州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68万人,仅仅为深圳的三分之二;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4.2%。而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仅为3.4%。苏州市在高端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阻碍其经济的转型和城市的发展。

苏州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思路

注重环境保护与建设

随着资源与环境容量对苏州市未来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强,改善现有的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2008年以来,苏州市启动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确定了生态湿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3000多平方公里的禁止、限制开发的区域。但这并不足够,想要在苏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战略,鼓励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调整招商理念,由依靠土地、厂房等转向依靠人才、技术和服务,大力引进物流、金融、广告等现代服务业。同时,针对苏州市生产性物质资源有限、生态承载能力较低的现状,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土地和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居住水平。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面对人才缺乏的窘境,苏州市2008年起创办了“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迄今为止,通过该平台引进了大量国家“”和“江苏省双创”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苏州市仍应考虑如何留住人才,因此,软环境方面的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引进人才在创业初期时,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金、资源、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对于引进人才及其家属的安置方面也应提供便利。与此同时,对于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应鼓励其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并充分利用江苏省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加强对相关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保护,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

在上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苏州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委托加工行业,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今,面对新一轮的增长机遇,苏州市应着眼于现有产业的升级并发展新兴产业。首先,加快产业链上端延伸。凭借苏州市目前已有的产业集群优势和良好的配套基础,引导企业向产品研发与设计等环节发展,减少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其次,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服务外包、文化创新等新兴高增长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苏州市经济新一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智慧.科学推进苏州新型城市化的思考[J].东吴学术,2012,03:115-118.

[2] 杨盼.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J].南方论刊,2012,05:87-90.

[3] 韩振武,潘维军.中国道路之样本: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01:24-27.

[4] 朱茀华,马海涛.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39-41.

[5] 张凡,曹伟.大格局 苏州转型路径抉择[N].小康,2012,10:40-46.

上一篇: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下一篇:略论地基加固处理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