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江南城市化问题

时间:2022-05-27 04:50:28

浅谈明清江南城市化问题

作者简介:方欣(1989―)女,安徽安庆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史。

摘要: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杭州―苏州―南京为一级城市,松江―嘉兴―湖州―常州―镇江等二级城市,周边无数市镇为三级城市的国内最大都市群,由此奠定了今天长三角都市群的基础。杭州与苏州、南京等超级大都市,既共同形成了国内最庞大的都市丝织业商品市场,也构建了国内著名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重要城镇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

关键词:明清;江南;城市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城市化是以城市为核心的社会变革现象。城市的产生意味着社会体系中城市现象的出现,不管这种现象是零散的还是普遍的,是不成熟的还是成熟的,都意味着城市化的起步。从历史学的角度讲,城市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城市发展演变的伴生物。城市化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虽出现并盛行于近现代,但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现象和进程,在近现代以前早已存在。所谓“早期城市化”,就是指近现代以前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化现象。之所以称之为“早期”,一方面是为了突出传统城市化与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历史联系,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不少必要的条件,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飞跃;另一方面表明相对于近现代以来“标准”的城市化而言,传统的城市化是不成熟的。

早期城市化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特点。就中国而言,早期城市化也就是古代的城市化。从总体上看,与现代城市化相比,中国早期城市化有三个突出特点,或者说其不成熟性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活动的非集聚性。现代的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工业和服务业活动―――向城市的高度集中,以及在城镇体系中的统一分工,使城市在社会经济中具有主导地位。中国早期城市化虽也有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趋向,但主要是市场活动的聚集而非生产活动的聚集,城市更多地充当了经济活动的“调节器”,通过市场活动来影响各地区的生产。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生产活动的重心始终分散在农村地区,城市的发展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第二,社会活动的内聚性。现代的城市化既表现为社会活动向城市的集中,也表现为城市活动的全面扩散,由此形成对社会体系的核心控制。中国早期城市化则主要是社会活动向城市的聚集,城市活动的影响力不强,远没有达到主导社会活动发展趋向的程度。第三,城乡关系的非对称性。现代的城市化是城乡走向一体化的过程。这种一体化不是城乡空间界限的完全消失,而是彼此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态和文明水平趋于一致的表现。中国早期城市化虽也有城乡之间的互动,但更多的是城市对乡村的控制,而且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的。

在中国早期城市化进程中,江南地区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古代中国城市的发达区域,该地区不仅早已出现了城市化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早期城市化的最高发展水平,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城市化的演变轨迹和发展特点。鉴于此,本文对中国早期城市化的考察和分析主要围绕江南地区展开。

一、江南“都市群”的形成与特点

明清时期,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都市群”,这些都市都处于长江下游地区,其中,南京、苏州、杭州的人口规模都达到百万以上,这些城市通过大运河交通走廊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丝织业这一最重要的经济纽带形成国内最大的丝织业商品市场,经济联系密切,共同形成了巨型的城市化区域。这是江南地区都市发展历史中的具有崭新意义的文化形态。

一是各大都市与杭州的交通联系非常紧密,京杭大运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运河为经线,以长江、钱塘江、太湖等众多内陆河流为纬线,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众多都市之间纵横穿绕,把宁镇地区、太湖流域和钱塘江地区三个区域连结在一起,为杭州、苏州、南京都市群之间的经济、文化相互促动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运河交通水系把杭州都市空间延伸、渗透、辐射到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1]。

二是杭州都市群之间的经济趋同性特征明显,丝织业成为杭州都市群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纽带,在太湖流域、钱塘江地区形成国内最著名的丝织品生产、消费市场[2]。丝织品商业市场把杭州都市与周边都市、城镇、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开阔、延展了杭州都市商业市场空间。

三是明清时期江南都市群的形成,既与此前江南地区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同时,还与明清特定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江南市场体系的完善等因素紧密相关。其中,运河交通贯穿的三级商业市场体系,成为江南都市群落最重要的时代特征[3]。

二、乡村市镇与农村城市化进程

明清时期,市镇和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传统市镇走向全面兴盛。尤其是江南市镇,无论是个体形态还是总体发展水平,都达到我国古代市镇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对此,学术界已多有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第一,明清时期市镇的兴盛,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发展形态的跃升,即城市特征的日趋完备。市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居民社会组织的广泛出现,街区和镇郊格局的普遍形成,产业结构的系统化和基于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特征的出现,都是市镇向经济都市转变的反映。到清代中期,江南的大部分镇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市已基本完成了这种转变。

第二,市镇的多层次扩张。这种扩张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首先是空间的扩张,主要表现为市镇郊区的形成和扩大,使周边乡村由市镇附属部分转变为市镇的组成部分。如王江泾镇“左右二三十里内,各乡悉统于泾镇”;塘栖镇所属四乡“东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二十五里”;金泽镇四乡周围28 里;晟舍镇四乡东西广11 里,南北袤12 里(唐佩金《闻川志稿》卷1)。凡此种种,不一而举。其次是经济的扩张,主要表现为包括四乡农村在内的商品经济圈的形成。在市镇商品经济圈中,镇中心街区主要承担商品流通和对外市场联系的职能,周边农村则承担商品生产的职能。根据有关学者对明清江南市镇市场范围的考察,小规模市镇的辐射半径一般在10 里以内,规模较大市镇一般有二三十里,或者更远[4]。这种市场辐射范围,实际上也就是以市镇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圈。再次是社会活动

的扩张,主要表现为市镇活动向镇郊和周边乡村扩散,使这些乡村在文化、生活和社会风气等方面与镇中心街区趋于一致,由此形成以市镇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圈[5]。

总之明清时期江南都市群的出现,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崭新特点,当然,如果从杭州、

苏州、南京三大都市形成的商业市场整体上看,江南都市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看做杭州商业市场向北方城市地区延展、扩宽的过程。但是,由于今天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都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与明清时期江南都市群极其吻合,所以,对于明清时期江南都市群的研究,不仅对于明清时期江南城市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下中国都市化进程也具有特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夏时正.成化杭州府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

[3]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M].北京:清华学出版社,2003.

[4]平. 明清江南地区市场考察[J].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2).

[5]陈国灿. 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0.

上一篇:我国篮球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现状研究 下一篇:国家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