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析

时间:2022-07-29 01:35:44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析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教学艺术,以期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作简要分析。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课堂导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想让导入环节吸引学生,就在于创新。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别的教师都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而我在讲授时,直接用常香玉老师的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来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了,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当然,课堂教学的导入要针对内容而设,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所授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这样就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先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全身心地体会到安塞腰鼓的魅力,然后再进行课文的学习就更加得心应手。

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的艺术

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就向教师阐释了讲解的时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注重艺术。

教师的讲解要在学生讨论、自学后再适时进行。讲早了等于将答案提前公布,引不起学生的重视,而讲晚了,就会耽误时间,延长课时,可能导致学生厌学。

在讲解《竹影》这一课时,文中说到“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教师据此让学生去思考“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并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对“符号”这一说可能存有疑惑,因此当他们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解“符号”的含义,很自然的学生对于整句话的含义也就明确了。要是再找一些关于“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图片让学生看一下,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因此,教师的讲解需要讲求艺术,要寻求合适的时机。良好的讲解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教师的讲解不等于直接将学生所需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在学生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后,自然地将答案的要点讲解出来,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自然地将答案总结出来,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课堂的知识要点。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

自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的要求已经转变为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了。因此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与教师能否巧妙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讲求艺术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有责任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讨论,探究学习,以尝试成功回答的喜悦。讲《社戏》时,鲁迅先生在文中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我没有问为什么,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平桥村的位置。这很需要学生细心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当学生有所悟、有所获时,就会感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同时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如何通过寻找课文中的关键词来概括文章内容,然后联系现实,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在这样一个离海不远住户不多的小村子里的人是如何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挖掘、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提问还要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点的前后勾连,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适当点拨,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思维活跃一点就能做到“跳一跳”而将“树上的果子”摘到。当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恰当地评价,给予中肯的建议,而不能模棱两可,让学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回答的对还是错。

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非常重要。

四、课堂结尾的艺术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课堂上的讲解而忽视了课堂结尾对学生的影响。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所以我们必须注重课堂结尾的艺术。

比如,《再别康桥》一课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诗人就这么悄悄地走了。一心想飞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作。诗人的一生就像他的《云游》——‘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陶渊明动人的幻想,那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徐志摩美好的理想。下面,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歌,并以此悼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徐志摩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诸多功效。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启发探究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更是余味无穷。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

(责编 张敬亚)

上一篇:数学与生活刍议 下一篇:对小学品德课问题的提出走向高效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