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高中之困

时间:2022-07-28 08:02:05

县城高中之困

五个边疆县城的困境

2011年高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河口、金平、绿春和红河五县,一本上线人数分别为1人、6人、10人、1人和6人,总数仅24人。

“今天上午,县政府召开会议,把新建学校足球场和实验楼、扩建学生宿舍楼列为今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2月5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高级中学校长刘光虎高兴地对记者说,加上寒假期间建成的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屏边高级中学在建校近5年后彻底告别了没有运动场地的历史。

没有运动场地,还仅仅是这所边疆县城高中重重困境的一个缩影。尽管当地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云南红河州南部边疆五县还是没能摆脱县城高中的困局。

困局:升学率奇低

“等我的小孩上到中学,我肯定也会把他送到建水、蒙自去。”屏边高级中学一名任课教师直言不讳,“屏边的教育水平真是……不好说。”

2011年高考,屏边苗族自治县仅有一名学生上一本线。从教30多年的刘光虎回忆,有一年,9名学生上一本线,是屏边高考的历史最好成绩。

紧邻屏边的河口瑶族自治县,与越南老街隔河相望。河口县教育局提供的材料显示,2011年,全县有188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6人,二本上线23人,三本上线25人。

据云南当地媒体报道,与屏边、河口同处红河州南部的金平、绿春和红河三县,去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分别为10人、1人和6人。南部边疆五县相加,不及全州一本上线人数1129人的零头。

高中教育质量常年偏低,导致当地人对于本地高中普遍缺乏信任。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家长无一例外地表示,他们的孩子正在或即将被送往内地就学。为此,许多人早早地在州府蒙自或建水、个旧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置办了房产。

在屏边、河口等地,为照顾子女异地求学,夫妻分居两地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家庭,一群孙辈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蒙自生活,等到放假时才能回到屏边与父母团聚。

困扰:生存压力大

红河州南部五县毗邻国境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与内地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记者在河口高级中学看到,没有专门的办公楼,一个年级的老师挤在一间大教室里办公。教学楼前左右两侧预留了科技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但至今无钱建设。

河口县教育局党委书记曾素刚说,中学实验器具匮乏的情况非常普遍,生物、化学等实验课不是学生动手做,而是以老师演示为主。

屏边高级中学的老师介绍,学校没有操场,老师在学校门口的大马路上拉线隔开一条车道,用于体育特长生训练。而艺术特长生训练的舞蹈室里,墙上的玻璃是老师们自己装上去的,地毯是歌舞团淘汰下来的,小音响是老师从家里带来的。图书馆由私人捐资修建,但至今尚无藏书。

在当地教育工作者看来,优秀学生和老师外流,是造成红河州南部五县高中教育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中考高分考生很难留下来。”刘光虎无奈地说,2011年屏边高级中学的中考录取分数线为457分,而北部建水一中则达到670多分。“我们录进来的最高分,比起他们的最低分,还差着好几十分呢!”

河口高级中学校长文正高介绍,2009年河口高级中学仅招到两名600分以上的考生,500分以上的也只有38人。2011年招收的600分以上的考生上升到13人。

一些优秀教师也在想办法调走。2008年,屏边高级中学一下子走了11名骨干教师。“当时我就说,再这样下去,我就不干了。”刘光虎很无奈,但也很理解,“与内地学校比,我们老师的待遇差了很多,光面上的工资就差着1000多块。”

困惑:办学思路窄

文正高认为,目前的教育投入机制并不合理,“许多地方都是‘肥肉上加膘’,越好的地方越扶持。如果上级的教育资金投入不向边疆地区倾斜,差距会越来越大。”

“现在的教育政策大多是普惠制的,没有体现边疆特点。”河口县教育局局长张国林说,“前年有一个老师考到河口,结果来看了一眼,连校门都没进就走了。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政策支持,让我们能定向在本地区、本民族中招考教师,这样会更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尽管现状严峻,但当地教育工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努力。2005年,红河州委、州政府决定投入10多亿元,实施“1650”世纪工程,即通过3年努力,在全州新建、扩建16所普通高中和职中,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屏边是贫困县,在农村地区,许多老百姓的房子还是用苞谷秆加石棉瓦盖的,但是你去看,乡镇上最漂亮的房子还是学校。”屏边县一位教育工作者对记者说。

南部五县还立足实际,在特色教育上下功夫。依托毗邻越南的优势,河口高级中学开设了越南语课程。屏边高级中学也提出“学校有特色、老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目标,大力培养音、体、美特长生。

“如果仅仅为了教出一两个上一本线的学生,那教育就失去意义了。”刘光虎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低分者有希望,让高分者更强。只要学生的能力有发展,品德很端正,不上一本,同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要从根本上提高边疆地区的高中教育水平,显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刘光虎说:“向下看——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平层看——中专、技校、职高,向上看——大学,都有国家大量资金注入,但高中是悬在空中的。高中教育以县级投入为主,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屏边县级财政力不从心。”

2011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云南将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继续加大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隐形不公令人困惑

卢建超(河南省偃师高中党总支书记)

智春丽/整理

我所在的偃师高中,是豫西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一所县城高中,早在1959年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14所省重点高中之一,也是一所以农村生源为主的省重点高中。1992年我们学校出过河南省高考状元,1997年我带的一个班有4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一所农村省重点高中,在历史上曾经可以和省城的重点高中媲美,可近年来,这越来越难了。

首先是县城高中的资源有限。大学扩招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旺盛。2001年学校投入7500万元扩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制约了教师待遇提高和教学设施投入。规模扩张后,管理难度增加,优质生源和师资也被稀释。好在去年市里宣布替学校偿还剩下的3600万元债务,这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资源的有限,还表现在师资上。教师招录层次下降,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学校已退休的老师中,有北大、北师大、武大、西交大等名校毕业的。而现在新招的老师呢?能招到省师范大学的就不错了。许多优秀毕业生都愿意去市区条件好的学校,选择到县城的不多。30岁左右的青年骨干教师,还常常被市区高中或者私立高中以高薪挖走。

优质生源也在流失。随着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乡下的孩子想进县城,县城的孩子想去市区,市区的孩子还想去省会。

更令我们困惑的是,现在的高考究竟要考啥?目前很多高校动作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对县城高中很不利。自主考试的命题和载体往往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农村孩子苦于学习书本,知识面较窄,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城里孩子擅长的吹拉弹唱容易外显,可以量化。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等内在品质,不易外显,没法儿量化。会唱歌能加分,会干农活,能加分吗?这些都是隐形的不公。

也有人说,既然高考都提倡素质教育了,县城高中就不能“素质”一点吗?说实话,这对县城高中来说是不现实的。县级高中的生存压力很大,最迫在眉睫的是要出成绩。以2011年高考为例,我们学校上一、二、三本线的人数分别是160、567、1127。很多家长就问我:你们考上清华、北大几个?县里其他农村高中情况更让人担忧,基本成为复读生的后备学校了。

给农村生多元选择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近年来,县城高中出现的困境,可以说是“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的折射。而造成困境的根源,是目前的升学教育模式和社会上的“名校情结”。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启动扩招,当时的一条理由是,拓宽大学独木桥,降低高考竞争程度。然而,时隔十几年之后,高考升学率已经超过70%,可整个社会的高考焦虑依旧,原因在于,“大学独木桥”变为了“名校独木桥”。在这种单一评价模式下,县城高中在名校比拼战中越来越处于劣势,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的比例下降。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已经从1989年的43.4%提高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然而麦可思教育数据公司的研究显示,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越来越多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去了哪里?自然是上了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

这就是县城高中困境的真实内涵。在任何国家,不管高等教育多么发达,名校数不过是10%。如果大家都争着上名校,教育的焦虑可想而知,更何况是在资源有限的县城高中呢?针对这种现实情况,一方面,应该想办法提高县城高中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另一方面,应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让县城高中那些考入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的学生照样有发展前途,这才能拓宽县城高中的办学思路。

在笔者看来,后者其实比前者更为重要。不管怎么努力,农村生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最多能提高到平均30%左右。如果不提高二本以下院校的教育回报率,结果必然是加剧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县城高中的路也会越走越窄。

从长远来看,导致社会形成“名校情结”的一系列做法必须要改变。例如,对高等教育实行等级化管理,大学有着从“副部”到“副厅”不等的级别,形成大学自身的高低贵贱;各类教育之间严重不公平,公办学校的地位高于民办学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用人制度存在学历歧视,一些单位公开宣称只招“三个985”的学生(本科、硕士、博士都是“985”高校毕业)。在这种制度之下,老百姓能不产生“考不上一本有啥用”的想法?

县城高中也应寻求突围。首先,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能只是“分蛋糕”,而应该是“做大蛋糕”,增加投入;其次,要把办学经费用到刀刃上,减少铺张浪费,近年来一些县城新办高中十分豪华,这大可不必,这也是导致这些高中经费困难的一大原因;再次,应该借助近年来部分高校推出的农村生招生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和大学一起办实验班。另外,政府在发展普高和职高时,不能此消彼长,应该实现普高和职高的资源共享。

要消除县城高中的困境,推进各类教育的平等发展,打破“名校情结”和“学历社会”是治本之策。只有这样,农村生的选择才是多元的,县城高中的发展才能生机勃勃。

上一篇:瑞典孩子学环保 下一篇:说“牙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