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牙签”

时间:2022-07-12 07:38:05

说“牙签”

《鄞县志》有载:该地世家大族史氏,家藏“牙签最富”。史氏在南宋居相称雄,盛极一时,民间有传说,全国的中秋节都在八月十五过,而宁波的中秋节则一定是在八月十六过的。其所以有别于各地,乃是当年为了等候从京城临安赶回来过节的史相国,推迟了一天,遂沿为民俗。当地方志何以单表其家“牙签最富”?难道是相府家每天大鱼大肉,朱门酒肉臭,故而牙签的用量也大得惊人?自然不是。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不知,这“牙签”,在古代指的就是图书典籍,且使用的频率相当高。

唐韩愈有《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称赞唐代著名的藏书家邺侯:“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南唐后主李煜《题金楼子后》诗有“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句,说的都是图书收藏之多。

清代鲍廷博《挽汪鱼亭比部》诗有“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之句,汪鱼亭,即汪宪,清代杭州著名藏书楼振绮堂的主人。瞿中溶《挽顾抱冲茂才》诗:“嗟嗟顾君好读书,百万牙签皆玉轴。宋刊元印与明钞,插架堆床娱心目。”顾抱冲即顾广圻,清著名学者、藏书家。这些诗句,还是赞人藏书之富。

图书称之“牙签”,缘由何在?乃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态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又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分甲乙,利于检索,后遂指代图书。

“牙签”的名让图书占了,那古人用来饭后剔牙使用的真正的牙签在当时叫什么?我们的祖先曾经使用牙签吗?

答案是,我们的先人有很好的卫生习惯和口腔保健传统。《礼记·曲礼上》有“毋刺齿”一说,意思是与人共食时,饭桌上要注意形象礼节,不要当众剔牙。西晋时,牙签叫“剔齿”或“剔齿签”,此后,也有称“剔牙杖”“牙杖”“挑牙”或“柳杖”等的。明清时牙签一般以槐、柳木制成,奢华的则以金银、象牙等制成。嘉靖时严嵩,抄没家产时的清单中有“乌银各色剔牙杖一百一十七副,共重三十两零四钱”的记载。清雍正十年养心殿造办处档案有“柳木牙杖二千支”记载。直至晚清,名臣李鸿章手书对联“读遍牙签三万轴,坐想蓬山二十秋”,其中的“牙签”还是指的图书。

上一篇:“革命”一词的历史演进 下一篇:家校之间的边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