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网格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5 11:27:39

县城网格化管理

县城网格化管理篇1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街道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巡查员上岗启动仪式,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把*街道地区城市管理工作推向新阶段。在此,我首先代表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和*街道地区管委会、地区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对县委、县政府和县部门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我们街道工作大力支持的县委、县政府和县部门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街道地处县城的中心区,辖区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有21个社区居委会,实住居民43046户,124582口人,有驻区企事业单位4363个。辖区面积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成为我们街道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20*年街道办事处成立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城市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今年9月11日,夏书记来街道调研,对街道今后的发展和下一步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提出在*街道进行城市网格化管理试点后,我们根据市政府令关于《某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按照夏书记对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积极着手整合街道管理资源,强化综合管理职能,研究建立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单位、各专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的高效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了*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和*街道地区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我街道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下面,我就*街道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做法,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是我们*街道城市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最终实现管理网格全覆盖是我们城市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是:

1、巡查员在管委会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发现责任区问题并上报信息中心。巡查员的工作受巡查工作监督小组的监督、检查。

2、信息中心对上报的问题进行登记、备案和分理,交责任单位办理。对其中较复杂的问题,提交街道城管办,报请主任、副主任。

3、主任、副主任对问题拿出明确解决意见或做出提交主任办公会讨论决定。

4、由街道城管办按照领导批示、会议决定,交街道有关部门办理或呈报县城管办,由县城管办交县责任单位办理。

5、各部门、责任单位的办理结果由督导检查组负责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信息中心,直到问题注销。

我们在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前期工作中,首先是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县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负责人组成的*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巡查工作监督小组、督导检查组和信息中心,制定了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主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县党代表组成的*街道地区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其次,是科学合理的划分网格。全街道共划分出一级网格18个、二级网格77个,实现了辖区全覆盖。三是整合专业、协管人员力量,落实网格巡查员。对治安、城管、司法、劳动和税务协管员队伍进行整合,共落实巡查员246名,并组织进行了专业知识等培训。四是搭建管理平台。在目前条件不很具备的情况下,暂用派出所管理中心作为网格管理平台,保证工作的运转。五是加大资金投入。为信息中心、城管办购置必要办公设备、调配了车辆,为246名巡查员每人配备了自行车、无线电台手机、手电筒、服装、袖标等。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新发展,新的管理模式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不断完善。今天的启动仪式,标志着我们*街道城市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仪式结束后,全体巡查员就将奔赴各自岗位。在这里,我向大家提几点希望,也是要求。一是希望大家充分认识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增强责任感,认真履行巡查员岗位职责,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三是树立良好形象,严格遵守各项规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做到令行禁止。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带动全社会力量,为确保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城市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县城网格化管理篇2

一、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

从街道地处县城中心,辖区面积大,人口多,情况复杂的的实际出发,站在不断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以“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为价值取向,以全面提升街道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打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治安秩序为目标,以整合街道管理资源,建立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单位、各专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的高效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通过条块联手、整合资源、再造流程、强化监督,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网格化,从而使城市管理中的作业(服务)、管理、执法、监督等四个环节,真正形成有机衔接、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闭合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二、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目标和工作准则

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街道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建立起条块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进社区环境改善,保障城市安全稳定,政府服务公众的质量和水平、应急反应能力显著提高,社区居民普遍满意。

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准则是: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准确信息,协助部门工作,监督责任落实。

三、实施办法与工作流程

(一)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要点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一是成立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县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负责人组成的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管委会主任,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巡查工作监督小组、督导检查组和信息指挥中心。二是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主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县党代表组成的街道地区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与此同时,制定出各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

2、科学合理的划分网格。以21个社区居委会辖区为基础,按照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全街道划分为一级网格18个、二级网格66个,确定重点部位5个,实现城市建成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3、确定城市管理的部件与事件,对部件进行详细的地面调查和物理定位。

4、整合专业、协管人员力量,落实网格巡查员。对现有治安、城管协管员队伍进行整合,落实巡查员270名。并制定巡查员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纪律和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组织对巡查员进行专业知识等技能培训。

5、搭建管理平台(信息指挥中心)。在街道场地、资金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暂用派出所管理中心作为网格管理平台,保证工作的运转。

6、加大硬件资金投入。为信息指挥中心、城管办购置必要办公设备、巡查车辆;为巡查员每人配备自行车、无线电台手机、手电筒、服装、袖标等;投资1500多万元,在辖区的主要大街、繁华路段及各小区进出口安装222个视频摄像头和20处双向音频的视频监控系统。

(二)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

1、巡查员在管委会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入各自网格,按照巡查员职责和工作标准,巡查发现问题并上报信息中心。巡查员的工作受巡查工作监督小组的监督、检查。

2、信息指挥中心对巡查员上报的问题进行登记、备案和分理,交相关责任单位办理;对其中较复杂的问题,提交街道地区管委会办公室(城管办),报请主任、副主任。

3、主任、副主任对问题拿出明确解决意见或做出提交主任办公会讨论决定。

4、由街道城管办按照领导批示、会议决定,交街道有关部门办理或呈报县政府城管办,由县城管办交县相关责任单位办理。

5、各部门、责任单位的办理结果由督导检查组负责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信息指挥中心,直到问题注销。

四、主要成效与体会

街道城市网格化信息指挥中心平台自去年11月开始运行以来,城市管理效果明显改善,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截至到年11月中旬的一年间,信息指挥中心共接收各类信息2580条,办结2527件,办结率97.95%。在上报的事件中,社区管理、治安、环境、公共设施和园林绿化排在了前5位,此外还有私搭乱建、机动车乱停放、商户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而在部件中,广告灯箱、路灯、路树、井盖上报频率较高。

面对在新模式下城市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街道及时调整充实了地区管理委员会组织成员,建立了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例会制度,对集中反映出的带有共性的历史遗留、疑难问题,分析研究专题方案,落实解决措施。信息指挥中心围绕提高实效,优化工作流程,采取点面结合、专群结合、日常巡查和专项巡查结合、街面巡查与视频监控中心相互配合等形式,不断提高网格化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针对网格巡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了对影响城市景观的霓虹灯专项检查、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易燃物检查;对南北、东西等主要大街车辆乱停乱放、商户占道经营、无照游商及噪音扰民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开展了打击偷盗电动自行车专项行动。截止到目前,共规范乱停乱放车辆3616起,治理游商2608起,制止噪音扰民155起,治理门前三包卫生脏乱66起,制止散发小广告7起,先后共抓获盗车嫌疑人13名,整治清理了行宫街、老密古路、南更大街北段、檀州家园等5处乱堆杂物,拆除檀城北区违法建设2处,14平方米。街道城市网格化管理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取得了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效果,辖区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居民满意度明显增强。

街道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带给我们三点体会:

一是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和管理流程的创新,使我们准确地掌握了城市管理部件的数量、位置、种类和归属部门,又通过巡查员的全天候巡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实时、长效机制,同时也为短时间内完成对某类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或专项整治提供了可能。

二是城市管理网格化是城市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甚至是一场革命。它创新的精华在于建立了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体系,形成了条块结合、协同工作的城市管理格局,有利于街道办事处准确履行责任,真正实现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县城网格化管理篇3

XX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强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促进城市改革发展,以破解瓶颈、补齐短板为突破口,坚持全域布局、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积极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切实强化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性、系统性建设,努力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一、基本情况

XX县有5个镇12个社区,其中县城所在中城镇所属社区7个,其余4个镇所属社区5个。按照中央、省、市对城市党建的安排部署,XX县坚持围绕主线、强化引领,统筹抓好枢纽型社区建设,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推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目前,XX县提名全国文明县城,创成国家卫生县城和云南省美丽县城,荣获云南省园林城市、云南省先进平安县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最美丽县域”“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和“云南省十大宜居县”,总体呈现出“山绿、水清、城美、路畅、业旺、人和”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做法

主要是落实了“1314”工作措施。

(一)完善三级联动“一盘棋”。一是三级组织联建。印发《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动体系建设的通知》,建立县、镇、社区三级联动领导机制,强化党组织在城市党建和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强化县级层面的统筹协调领导,在建机制、抓改革、解难题上下大力气;推动镇党委及镇党委书记落实城市党建任务清单,持续推进工作落实;组织社区书记联席会议,共同谋划思路,提高社区书记整体执行力、服务力。二是三级活动联办。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组织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城市社区报到,持续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77家县直部门2268名机关党员到社区认领服务项目271项、联系群众3100余户,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二)突出全域提升“三重点”。一是做强街道。为进一步优化我县行政区划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城镇化水平,2020年3月7日向昭通市上报了《XX县设立金江街道办事处及调整中城镇管辖范围方案》,后续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二是做优社区。按照2020年不少于70%,2021年不少于30%的要求,确保2021年全县12个城市社区全部达到示范社区标准;同时,结合村级换届工作的开展,12个城市社区选出了98名社区“两委”干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11名。新考聘专职社区工作者16名,实现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建强了社区工作队伍。三是做活治理。积极打破社区、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各自为政的壁垒,推动中小学校、医院及群团组织融入所在社区网络,在党建大事共商、党建资源共享等方面群策群力,构建目标一致、协同运作的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共同担负起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责任。

(三)打造城市管理“一张网”。一是推行干部包保。成立党建引领党员提升社区治理行动领导小组,推行“处级领导联系街、机关单位包街、干部职工上街”的制度,39名处级领导联系街、全县90家机关单位包31条街,3000余名党员干部上街执勤,让群众看到干部身影、听到干部声音,实现1名干部带动1个家庭、3千干部影响一座城市。二是建立五级网格。全县建立“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网格1159个,39名处级领导、410名科级领导、3091名普通干部职工、10000余名志愿群众下沉(社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3820余次,参与城市环境卫生大扫除4530余次,持续推进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三是推广智慧治理。推广使用“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手机APP与政务服务平台、“一部手机办事通”,实现“一屏知全域、一网管全局”,达用互联网+党建等模式,综合运用云岭先锋APP、QQ、微信等网上阵地,将智慧“网络”与治理“网格”有机联结起来,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四)落实为民服务“四举措”。一是“吹哨报到”一线解决问题。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新模式,成立县、镇、村(社区)三级“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办公室,建立《吹哨报到工作流程图》。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全县共“报到”解决问题623件,通过“问题、交办、考核”三份清单,规范建立管理台账,实行清单销号管理,加强一线跟踪督办,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二是“党旗引领党员提升社区治理行动”。公安、城管、卫健、市监、生态环保等职能部门组建执法工作专班,建立巡逻监管机制,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难点、痛点进行集中整治,推动城市“共建共管”;驻区单位与社区党总支实行共驻共建,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居民公约,建强专兼职网格队伍;打造红色物业方面,通过与县住建局对接,已初步帮助XX县现有的6个物业公司中具备条件的进行党支部建设。三是建好“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群。健全社区“两委一站”,建设12个党群服务中心,在全县12个社区全面推广XX易迁社区“3237”(三联系、两服务、三长制、七步走)和“1253”(一张网、两平台、五载体、三力量)社区党建模式,构建组织联建、队伍联管、思想联通、治安联防、卫生联搞、服务联办的“六联”格局,开展党旗引领“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小手拉大手”、“文明交通”等主题党日活动。四是兴办实体增强“造血功能”。社区通过代管小区物业,推行自主创业模式,切实减轻居民负担,并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帮助部分低收入群体择业就业;依托闲置门面、富余劳动力,成立综合服务集体公司,开展家政服务项目,对有偿服务项目通过“居民公约”定价,实行群众点单、总支派单、公司接单,既服务了群众,又发展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目前,12 个社区党组织发展村级实体集体经济12个,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60余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氛围不浓。少数社区成员单位对社区共驻共建的理念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对社区党建认识不足,专班力量配备不足,没有形成重视社区共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机制不全。目前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但有少数辖区单位对社区党建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社区与辖区公共单位联动不够。

(三)投入不足。社区党建的资金投入不足,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硬件设施、开展社区党组织活动、对社区党员进行各种教育等要求必须不断投入资金。

四、下步打算

(一)巩固网格体系,完善社区治理。巩固“镇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网格体系,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工作格局。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建立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建立政府投入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社区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自我补充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增强社区治理工作保障能力。

县城网格化管理篇4

一、总体目标

在试点县、区建立起市、县(区)“两级执法”与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管理”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管理体系,形成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监控管理平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二、试点范围

涡阳县全县以及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等选择条件较好的1-2个乡镇(街道)。

三、工作职责

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和部署,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负责制定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标准及制度;指导全市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并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并组织推广;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

四、工作步骤

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面完成我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基本形成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机制。

(一)调研准备阶段(2011年3月)

各试点县(区)要立足工作实际,组织开展试点前的调研工作,进一步摸清和掌握辖区内网格划分、网络建设、人员配备、办公场所、设备配备、信息采集及辖区内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数量等情况,找准“两网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和意见建议,为开展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3月)

1、制定工作方案(2011年4月30日前)

各试点县(区)按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辖区内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工作职责、经费来源等内容,并报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划分劳动保障监察网格(2011年5月31日前)

市为一级网格,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为二级网格,乡镇(街道)为三级网格,村(社区)为四级网格。各级网格负责对本辖区内的用人单位进行管辖。

3、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络(2011年10月31日前)

依托现有“金保工程”平台,加快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建设步伐。一方面结合我市实际开发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另一方面将市“金保工程”与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网,实现四级网络信息畅通。

4、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2012年1月31日前)

各试点县(区)要完成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的组织工作,配齐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按照每个网格配备2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的比例充实基层网格力量。专职协管员可以在现有在编人员或聘用人员中调剂,也可公开招聘。兼职协管员可由所在社区劳动保障专管员兼任,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1名。

5、建立网络化数据库(2012年2月28日前)

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以“一户一档案”的方式为网格内所有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保障信息档案,通过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逐级上报,建立起全市网络化数据库。

6、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平台(2012年3月31日前)

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平台,把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查处等要素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体系的作用。

(三)组织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4月30日前)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按照“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的标准,进行综合评定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试点县(区)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对于预防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重视机构队伍建设,保障相关经费

各试点县(区)要完成乡镇(街道)、村(社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组织工作,配齐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可聘请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担任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工资可由就业资金解决,工作经费由各地统筹安排。同时要做好工作场地的解决、工作制度的制定等工作,确保“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实现“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县城网格化管理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arolzouli”为你整理了这篇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以“争先创优,精细治理”为主线,重点实施“五个提升”工程(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提升、民生福祉保障提升、综合执法能力提升),一年来,我县执法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现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有力服务中心大局

一是扎实有效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全面落实物业小区、疏导点“守小门”等精准防控举措,主动作为关停全县九小行业,从严打击活禽违法交易行为,保证了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民生行业在疫情期间有序运转,获评县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先进单位、台州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先进集体。

二是全面铺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我局主要负责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六小行业、商业综合体的“其他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今年排查六小行业1200余家,累计办理排水许可证388份,指导3个街道、7个镇完成创建任务。实施城区主管网改造提升,修复城区19条道路、1080个点位。

三是保障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创建。作为创文明主力,针对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靶向发力,持续推进“一月一主题”整治,治理了一批“脏乱差”问题,尤其验收期间全面下沉全局1600余名人员力量参与街面管控,定人定岗定责实行网格化精细管理,圆满完成了验收任务。另外,今年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现场会、全省“瞭望哨”工程建设现场会等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的市容环境秩序均落实有效保障。

(二)纵深推进专项工作

一是“三改一拆”大力推进。进一步巩固提升“无违建县”创建成果,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5.53万平方米,实施三改面积25.35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工业区块项目14个,整治“四边三化”问题点位189个,完成了省“四边三化”工作的评定验收。

二是生活垃圾分类全面铺开。着力夯实前端分类,在全市率先推行“两定四分、撤桶并点”,创成省高标小区7个。探索城乡环卫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培育“益哥回收”,城区建成40余个回收网点,形成线上线下回收生态圈。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办理垃圾分类案件740件,通过执法和警示倒逼源头分类。着力补齐能力短板,城区现有分类收运车31辆,分类四轮电瓶收运车20辆,设置易腐垃圾分类清运专线11条、其他垃圾清运专线21条,建成投用餐厨垃圾、园林垃圾处理设施各1座,垃圾焚烧项目年底点火。着力营造社会氛围,策划“拉风”系列宣教活动,全县组织各类培训3000余次,培养市级督导员1073名,成立了全市首个“拉风”学院分院,组织了全市首场县级督导员考试,在全市率先完成对全县党政机关的培训,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材。截至目前,全县已初步建立匹配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45%,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0%,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全县生活垃圾总量已实现“负增长”。我县承办全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现场会,垃圾分类满意度全市第一,分类效果受副省长肯定。

(三)有效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一是“大城管”机制统筹运行。依托城管委平台,统筹推进58个成员单位的协调和联动,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实施“335”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形象品质、城市服务保障三提升,建筑垃圾、停车秩序、城市道路退让地三治理,实施天一街提升改造、回归林提升改造、飞鹤山绿化提升改造、天桐路绿化改造、和合文化走廊工程五大城市有机更新精品项目,创建了精细化管理示范街1条、城市街面治理现代化示范街1条、省级园林城镇1个、绿化美化示范路1条、优质公园、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式单位各1个,我县在全市城市管理工作各季度评价中持续保持小组第一。

二是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快。谋划、构建城市管理“智慧大脑”,完成2.5个亿智慧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推进综合执法和城市管理基础信息数据的大排查、大采集,采集基础信息7万条,整改城市街面问题22万起,数量全市第一。

三是实施物业小区“综合治理”。深化红色物业创建,完成了1家红色物业服务企业、5个红色物业小区的培育。推广智慧物业信息化平台,在全市创新打造“阳光物业”,智慧物业住宅小区合格率达60%,全县物业住宅小区业委会成立率达到95.6%,对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考评率达到100%。

四是实施公厕提升改造和环卫安居工程。城区10座公厕提升改造工程提前完工已投入使用,全县城区公厕已实现布局合理和数量满足,城区所有公厕均达到星级管理标准。积极落实资金、房源,启用新城环卫基地,落实2800平方供环卫工人入住,解决环卫工人的居住难题。

(四)持续推进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

一是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按照省市改革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了执法权限,推进了综合执法体制的高效运转,目前初步划转了涉及15个部门共300项职能,涉及法律法规160余部。

二是深化执法办案规范化。开展执法质量与数量“双提升”行动,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秉持“721工作法”,推进全面有效履职,实现“全办案、办好案”,今年立案2121件,人均办案数达25件,增长率居全市第一,一般案件办理量全县第一。

三是深化执法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行动为载体,开展“改革大落实、能力大提升、岗位大练兵”活动,形成常态化的学习培训机制,丰富岗位练兵平台。以基层中队达标创建促队伍正规化建设,目前全局所有基层中队都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

二、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目标任务。为此,我县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障,开展“双提年”行动(即城市管理提质行动、综合执法提效行动),加快构建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美丽城市,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1年我局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工作思路是:

实施城市管理提质行动

(一)紧扣省市重点工作,在服务发展大局上有新提升

1、深化生活垃圾治理。2021年将以争创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标准化县为目标:在前端分类上,计划在全县居住小区、核心商圈、主次干道全面铺开“撤桶并点”,新建两定四分点40个,争取分类准确率达到85%;高标准开展示范创建,计划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8个,赤城街道、福溪街道创成示范片区,平桥镇创成示范镇;开展塑料污染整治,加大对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场所等的执法监管,到2021年底实现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在中端收运上,对6 个乡镇中转站(平桥、白鹤、坦头、三合、街头、石梁)进行改造升级,添置分类运输车辆,实现垃圾分类运输从主城区覆盖到城镇全区域;加快回收体系建设,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加大对“益哥回收”等本土全品类回收企业的扶持培育,出台奖补办法。在末端处置上,高效运行垃圾焚烧场,建成飞灰填埋场,真正实现垃圾零外运,全县餐厨垃圾的专业化处置覆盖到所有镇;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完成前期工作。

2、推进城市精细治理。健全“大城管”格局,发挥城管委统筹协调、指导督促的作用,用好考核加大部门联动,深入实施“335工程”,即:三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品质提升、城市服务保障提升)、三治理(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停车秩序综合治理、道路退让地综合治理)、五更新,全面提升我县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21年,力争城市管理水平北三县领先,跻身全市中游。开展“印象天台”五更新工程,今年将重点实施城市街区更新工程、城市公园广场更新工程、园林景观大道更新工程、城市公厕更新工程、环卫中转设施更新工程。

(二)锚定精细治理目标,在打造高品质城市上有新提升

1、推进街面精细治理。实施网格化管控,在城区网格化的基础上向建制镇延伸,推进全域网格化,目前城区已划分了27个片网格、82个街网格。充实城市治理信息数据库,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应采尽采、全面覆盖、信息准确、适时更新。全面应用街面管控系统,调动街长、执法队员、市民群众利用街面管控APP、微信随手拍采集上报城市管理问题,提高问题发现率、处置率。

2、推进城市管理数字赋能。坚持整体智治理念,依托市、县“城市大脑”,建设城市管理“驾驶舱”,加快与省、市、县各平台的联网以及各部门的数据共享,提高建设效率。用好现有智慧城管平台,结合我县实际需求,分批次开发智慧应用,计划开发智慧路灯、视频智能抓拍分析、精准指挥等个性化应用模块,同时加强视频摄像头、物联网感知设备等硬件的投入,补齐我县智慧城管建设短板,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3、促进城市标准化管理。严格贯彻落实住建部12月18日出台的《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对照标准进一步细化,制定完善《市政设施维修养护标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规程》《城区公共厕所管理标准》《环卫保洁作业规范》《户外广告与店面招牌设置管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标准,实现城市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型转变。

4、实现城市共治共享。倡导基层自治,在重点街区发动热心公益的商户、居民牵头成立自治组织,以履行“门前三包”管理制度为突破口,探索积分管理模式,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依托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中队群众工作水平,开展“执法五进”活动,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市民参与的微信交流群,组织街巷恳谈,增进群众对城市管理的了解、理解、支持、参与。

(三)坚持利民为本,在破解惠民便民难题上有新提升

1、加快物业小区综合治理。贯彻落实台州市物业条例,该条例预计明年上半年出台,条例对当前物业管理大量难点、热点问题都作了规定,使物业管理更加有法有依。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市里要求,严格落实属地乡镇街道物业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物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站建设。强化物业服务企业监管工作,鼓励业主委员会通过招投标平台选聘物业,建立物业管理信息公开制度,深入开展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定。规范业委会运行,落实《台州市业主大会与业委会指导规则》,加强“红色物业”建设,探索各级党组织领导物业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物业“两金”监管,开展老项目物业维修资金分账到户攻坚行动,落实物业两金使用情况定期公示。

2、开展国家园林县城创建。编制《天台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实施方案》,明确及督促各部门履行职责。加快道路绿化、风景区、单位、居住区等绿地增绿补绿,打造精品园林,力争创成省级园林城镇、园林式居住区(单位)、优质综合公园、绿化美化示范路各1处。

3.加快民众诉求回应。注重普惠性、精准性,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事情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开展停车秩序整治,破解停车难问题,实现城区主次道路的人行道非机动车位应划尽划,新增4处机动车停车差异化收费点位。开展建筑垃圾整治,破解装修垃圾无处扔问题,建立一个建筑垃圾消纳场、一个综合再利用企业、一个大型装修垃圾分拣中心。开展人行道破损整治,破解行路难问题,对寒山路、工人路东段、飞鹤路、劳动路4条主街道人行道进行全面修复。积极开展国有土地补办证工作,破解办证难问题,加强部门联动,让老百姓办证更加便利。

二、实施综合执法提效行动

(一)突出改革创新,在深化执法体制改革上有新作为

推进“大综合、一体化”的行政执法体系构建,根据省市县部署,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主动对接综合行政处罚权划转工作,对于接下来市里将划转的职能,逐项理清职责边界和移交目录,制定《执法部门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执法协作制度》,确保职能划转平稳对接,工作照常开展。积极配合平桥镇开展“一支队伍管执法”试点工作,推动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的下沉,提升乡镇系统集成高效治理水平。

(二)突出业务提升,在提高执法能力水平上有新作为

固化“周四夜学”、“一月一主题”的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对新划转职能、执法难点疑点的专题培训,拓展执法新领域、新种类,促进执法办案“扩面、增量、提质”。组织执法论坛、以案说法、情景模拟、岗位比武等活动,促进每一位执法队员全面掌握业务知识。开展协管员能力素质提升,进行考试,制定激励措施,倒逼协管员自我提升。

(三)突出制度落实,在保障公平公正执法上有新作为

不折不扣执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制定常用立案标准,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打造“教科书式执法”。落实案卷审核把关、交叉评查,加强司法衔接,杜绝复议变更、诉讼败诉。深化非现场执法工作,探索建立“轻微违法承诺告知制”,实践“721”工作法、柔性执法,做好信访工作,提高初信初访办理效率,回应群众诉求,化解各类矛盾,保障执法的和谐稳定。

(四)突出从严治队,在夯实干部队伍基础上有新作为

县城网格化管理篇6

县城是实施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产城一体、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把生态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促进了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功路子。为总结**县城规划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带队组成调研组,赴**县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主要特点和成效

近年来,**县在城市建设中,按照“四位一体”新型城镇化要求,着力做大中等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努力突出生态特色,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在造林绿化、水系治理、市容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等特点。

一是规模迅速扩张。近年来,**县城市建设按照“拉开框架、壮大体量、提升质量”的目标,以道路建设为脉络,全面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构建了以老城为基础、以新城为方向、以产业为支撑、以路网为先导的城镇体系。

二是特色日益彰显。近年来,**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着力营造“城中水、水绕城,城中绿、绿绕城”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为市民打造了人水亲和、绿水相依、宜居宜游的生态美景。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县在城市建设中,紧盯建设“新型能源城、生态旅游城、滨水园林城、文明宜居城”目标不放松,以“四城同创”为抓手,重视科学规划,突出滨水园林特色,坚持建管并重,强化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路子。

(一)高起点规划。把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和第一道工序,认真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促进建设的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一是准确把握定位。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着眼于与***城市圈相对接,规划了五大城市板块,形成产城一体、功能完备的发展格局。注重规划的科学性,邀请高水平专家,实地考察,反复论证,提出方案。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公开进行规划听证和公示,在认真吸社会各方意见后修订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控规和详规等。注重突出规划的特色性,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立县”作为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扎实推进生态式园林绿化,建设“绿色、休闲、健康”的特色生态园林城市。二是完善规划体系。突出规划的整体性,按照“东扩、西拓、南展、北优”的发展思路,根据县城实际规划组团式空间布局,体现特色。突出规划的统一性,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各区域建设的总规、控规和详规,以及道路、绿化、供水、商业、市场等各类专项规划。同时,注重规划的导向性和协调性,高品位规划城市建设项目的结构、材质、风格等,保持城市建筑法风格的整体和谐,确保城市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梯次推进。三是严格依规实施。为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在总体规划确定后,**县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的原则,一任接着一任干,完善审批例会制度,严把工程规划审批许可关,严防政出多门、随意更改。落实规划监管分片包干、动态巡查和全程跟踪制度,严格批后跟踪监管和竣工验收。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力度,是**县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树立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一是突出外延拓展。按照“东扩、西拓、南展、北优”的建设思路,拉开框架、壮大体量,加快城市路网建设,统一规划建设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按照水先行、绿先行、路先行的要求,全面启动新区建设。二是突出内涵提升。在扩张规模的同时,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同步进行。牢固树立安置优先的理念,坚持把最好的地段留给老百姓,最好的房子盖给老百姓,最好的配套建给群众,妥善解决群众安置问题。对老城区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提升老城区道路标准,进行了城区道路“白改黑”工程,因地制宜拓宽道路,提高老城区通行能力。实施黑臭水体治理、污水管网改造以及街头游园升级改造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内涵。三是突出建设管理。严把工程规划审批许可关、工程监管关、竣工验收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择实力强、资质好、水平高的企业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工程监理等各个环节。

(三)高水平管理。在高标准建设的同时,**县坚持建管并重,大力实施精细化、网格化、常态化管理,着力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高规格的协调机构小组,新老城区统筹兼顾,深化从规划到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努力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建设“绿线管制”和项目规划建设“绿色图章”制度,制定出台了《城市绿色图章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绿化工程监管,实行绿化规划公示制、设计方案评审制、招投标公开制、竣工验收监督制,加强审核把关,形成依法治绿的局面。二是开展综合整治。集中开展了市容环境、交通秩序、控违拆违等专项整治。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集中开展大排档、小摊点、占道经营、户外广告整治行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城市创建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的面貌。三是严格督查执法。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分包、责任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定领导、定职责、定任务、定时限,确保重大项目落到实处。完善定期调度机制,实行月调度、旬报告、周督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建设进度,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加大城市执法管理力度,壮大执法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大控违拆违力度,打击违规开发、违法建设行为。

(四)水绿共融。**县充分发挥生态良好、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园林绿化和水系整治为重点,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了公共园林绿地为面、水系绿地为线、道路绿地为网、单位和小区绿地为点的城市绿化格局。一是以路构筑城市的绿脉。坚持“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确保绿化景观与道路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同步实施,做到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打造城市绿轴,形成了绿化隔离带游园,达到四季常青、“一路一景”的景观效果。二是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发挥河网众多的天然优势,引水入城,疏浚沟通市区水系,形成“城中绿、绿绕城、城中水、水绕城”的城市风貌。三是以生态小区体现城市的人本理念。全面开展创建文明小区、绿色小区活动,严格实施小区园林绿化,坚持小区建在哪里,绿化跟进到哪里,推进老城区大型绿地新建项目建设,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大片植绿。

(五)产城融合。围绕解决“有城无业、有城无市”这一难题,**县着力强化产城一体,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人气和坚实产业支撑。一是实施工业突破。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倾力打造服装纺织、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等工业集群。二是打造旅游产业。**县始终把发展旅游产业与推进城市建设相结合,把生态绿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大投入夯实旅游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的贡献率。三是做大做强平台。**县突出发挥园区的平台作用,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集聚度,着力打造“产城一体、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三、几点启示和建设

**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农业大县,在传统农区迈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立足自身的优势及特色,以生态县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咬定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丰富实践内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树立人本理念,是建设现代城市的本质要求。要始终坚持城市人本观,把人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和本质,使人在城市中找到归宿感,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重视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挖掘城市个性,确立建筑风格、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特色,走特色城镇化的道路。

(二)突出规划引领,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根本前提。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必须找准城市建设发展与经济发展、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的契合点,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挥好规划的指导、引领和调控作用,形成总体规划、重点规划、专业规划等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有序的统一的科学规划体系,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注重生态建设,是彰显城市特色的核心环节。县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理念,突出生态宜居功能,把生态建设作为县城建设的核心环节,适度超前、合理安排县城建设规模,加强规划管控,努力提升生态县城规划建设水平。

(四)坚持建管并重,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在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建管衔接、以管促建,做到城市管理专业化、数字化、扁平化,建立政府主导、各种经营性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县城网格化管理篇7

一、基本现状

(一)认识上不断深化。我县城区的老排水系统均在九十年代初期前建设,至今有20余年历史,城区以为界划分为南北2个排水分区,即:以北和以南,排水管网约40千米,主要排水口52个,县城现状排水系统为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沿主要道路建设有若干排水涵管和沟渠,排入截污干管,部分区域直排入和。过去由于县城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更没有建设雨污分流管网体系的概念。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扩张,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区排水问题日益凸显,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排水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引起了高度重视,经过积极探索和有效治理,县城排水管网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县政府于2010年委托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制《县城排水工程专项规划》,该规划对县城排水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重点实施了一批排水工程。近几年来,县政府实施了、等河道的综合整治工程,改造了河道,维修加固了河堤,加强对两岸截污干管的维护,着重对城区建材街内涝、金莲山西段等积水路段排水改造,实施了11条小街小巷排水系统优化改造,提高了污水收集率,改善了县城人居环境。县污水处理厂建成于2009年11月,一期工程2010年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沿河道两侧铺设截污干管3.4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可达1万吨。工程远期设计规模4万吨/天,近期规模2万吨/天。目前按日处理2万吨土建建成,1万吨设备安装运行。截止2012年底,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9093吨,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和污水管网的建设,从根本上遏制了生活污水直排对水体的污染。

(三)加强了排水监管。县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通力协作,强化了对居民小区、施工工地管涵、污水管网的管理,明确了责任,落实了措施,收到了成效。加强对新建住宅小区的验收管理,确保新建排水设施符合规划要求。对小区内排水设施不完善,小区内排水系统接入市政管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坚决要求开发商进行整改,特别加强了对全县工业企业的排污监管,凡是涉及排污的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达标排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管理乏力。城区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脱节,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如一些商住小区开发商自修自建排水管网和化粪池,缺乏科学设计,既没有施工图,也无竣工图,实施中往往偷工减料,尽量缩小管线长度、管径和化粪池容积,导致排水系统达不到排水和处理要求。由于多种原因,我县未制定城市排水管理办法,对部分工地施工毁坏排水设施造成污水四溢现象缺乏执法根据。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排水系统管理上未形成合力,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城市管理力度不够,有些单位没有重视配套设施建设,加上少数居民环境意思淡薄,任意倾倒污水、垃圾,污染道路,堵塞下水道。

(二)污水收集率低,处理区域面积狭小。现有的污水管网辐射范围有限,部分区域的污水未能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主要有沿河区域、以、、以大道两侧居民区、里至农民巷老居民区等区域的污水未排入污水处理厂,其余各乡镇城区均无污水处理设施。

(三)牡丹亭电站橡皮坝蓄洪水位过高对城区排水排涝造成不良影响。牡丹亭电站又设在县城下游方向,因牡丹亭电站橡胶坝抬高水位,造成上河边路(喷雾器厂旁)和下河边路(中山桥旁)两个溢流口标高较低溢流井在雨季时河水倒灌入截污干管,造成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营,同时,因河水的倒灌,导致城区雨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城区发生内涝现象。经观察,近两年来进入雨季,因河水水位过高,河水都会多次从溢流井倒灌入截污干管,造成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和城区发生内涝现象,为此,我局在上河边路(喷雾器厂旁)的溢流井溢流口安装拍门并提高了下河边路(中山桥旁)溢流口标高作为应急处理,但仍然无法完全解决河水倒灌的问题。

(四)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老城区排水管网未实现雨污分流且排水设施较为老旧,排水管渠主要为盖板和部分砼圆管,部分老管网设计标准较低,特别是部分小街小巷仍然依靠明沟排水。随着我县城区扩展,老城区的部分管网管径过小,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对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的需求日益迫切。例如,建材一条街箱涵因汇水范围过大,同时因截污干管截流,造成排水缓慢淤积严重,造成建材一条街丁字路口区域内涝时有发生;建设银行下方排水箱涵塌方多年,却因各方面原因迟迟未进行修复。

(五)资金难以保障。资金缺口一直是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领导和部门关注地面上的建设多,而对地下排水管网体系建设重视的少,关注不够,致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城区排水管网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特别是对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需对现有的道路进行开挖,难度大,成本高,民生影响大,建设资金紧张。

(六)新建污水设施未能发挥作用。经取样检测表面,截污干管内污水COD浓度波动异常,疑似存在河水渗漏点,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伯坚南大道、建材一条街等污水处理厂配套支管在建设时因不注重与老管道、老水沟的衔接,造成配套污水支管并未能将沿线污水全部收集,新建污水管网潜力尚待发掘。

三、对策与建议

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着力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实现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是有效控制污水排放,保护水环境,形成城市水系统健康、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断恶化的气候环境和极端的天气越来越频繁,导致老城区内涝积水现象越来越严重,解决老城区内涝积水问题越来越严峻,为提高我县污水厂进水溶度,解决老城区内涝和积水现象,结合我县现有的排水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随着我县城市人口的急剧澎涨及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废水的产生量逐年增加,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将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必将会给我县和河下游地区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因此,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分工与管理,明确部门主体责任,将城区排水管网建设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进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重视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建立专门的排涝设施管理机构。各级各部门要深化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区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实践,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切实抓紧抓好。只有如此,建设成宜居的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据县城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加大城区排水管网建设,一是对截污干管渗漏情况进行排查和处理,对截污干管及其进水管污水进行分段抽样检测,清理截污干管淤泥并进行闭水试验,排查渗漏点采取修补措施。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将直排的污水导排至污水管网。一方面将瑞香东路南侧小溪内的直排污水引入截污干管,另一方面将伯坚南大道、建材一条街等污水处理厂配套支管两侧的老居民区的直排污水引入污水支管。从而真正发挥新建污水管网的作用,扩大污水收集范围,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三是实施一批排污、排涝管网建设项目。建设胜利路排水干管,对胜利路西侧原来排入建材一条街的雨水、污水沿胜利路分流,减轻建材一条街排水箱涵的压力,缓解该区域内涝问题;建设北面河、陶园城区域污水管网,将直排入及污水引入市政管网;同时接顺漂塘路、金莲山大道金瑞华庭区域等市政断头管网,将断头管网的污水接入污水处理厂。四是要切实搞好分期治理。由于旧城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合流制排水体系,加之房屋密度大,改造民生影响大,要在近期内完全改造成分流制排水体系难度很大、耗时长、成本高,因而,对县城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严格以《县城排水专项规划》为指导,分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建设和改造。对规划合流区域内的老城区排水管网应以棚户区改造及道路改造为契机,尽可能实现雨污分流。对规划为雨污分流区,而实际建设采取雨污合流管网的建成区(如陶园城、金莲山大道西段等区域)应分步分片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县梅国北路等新建区域要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原则,实现规划和建设一步到位,形成较为科学和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

(三)理顺机制,加强管理。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既已制定就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定期检查验收,实行目标管理。一要及时制定相关办法。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制定《县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加强排水监管。二要进一步理顺排水管理体制。设立排水专职管理机构,由县规划建设局牵头,县环保局、县城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力配合,从排水排污的产业政策到规划、运营等等,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均要进行严格监管。

县城网格化管理篇8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县城建设的有关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县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分类分级、提质进位、创新引领、统筹推动,以风貌特色塑造、产城融合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更新改造、宜居环境打造、城市管理提升为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提品质、惠民生,全面提升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中小城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县、美丽武强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利用3年时间,通过持续开展七大专项行动,努力使县城空间布局趋于合理,风貌特色逐步显现,集聚能力持续增强,承载功能大幅提升,环境容貌明显改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到2023年,基本建立完善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消除中小学校大班额,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达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9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6个,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个,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7%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历史建筑全部挂牌保护,停车难等问题有效解决,巩固省级洁净城全覆盖成果,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

三、主要任务

(一)风貌特色塑造行动

1.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健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序编制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立规划人口规模、三条控制线、产业发展布局、建设正负面清单等管控制度。完善总体城市设计,科学确定县城整体形态、开发强度、规划建设参数等指标,摆脱“千城一面”,打造“一城一韵”。结合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商业中心、文体中心、重要街道、沿河滨水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客厅”。2021年,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编制。2022年至2023年,每年完成2-4项以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责任单位:县规委会相关成员单位)

2.彰显区域空间特色。结合河湖水系、农田林网等,形成蓝绿交织、农耕文化厚重的多彩大地景观。着力优化形成各具特色、各显其美的县域魅力空间格局。(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各乡镇区)

3.强化历史文化传承。梳理挖掘凸显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通过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小品雕塑等载体展示传承年画文化、音乐文化。广泛动员公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及时挂牌建档,纳入保护名录。探索创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丰富文化、旅游、商业业态,打造特色彰显、功能完善、活力十足的示范工程。2021年,基本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和测绘建档工作。2022年至2023年,持续做好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区)

4.加强城区建筑管控。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加大优秀建筑设计正面引导力度,加强标志性建筑设计监管,打造更多县城亮点和精品建筑。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代建筑方针,强化建筑设计管理,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乱象。研究建筑第五立面形态设计,明确屋顶景观要求。严格控制自然生态、景观敏感等重点地段周边建筑高度,保持视线通廊,保护好传统格局和风貌。2021年至2023年,每年打造不少于2个特色风貌建筑。(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产城融合发展行动

1.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发挥县城不同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县城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打造“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9”,指年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列入省重点支持帮扶的9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枣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和毛皮产业集群、武邑金属橱柜产业集群、深州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安平丝网产业集群、故城服装服饰产业集群、景县橡塑制品产业集群、阜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5”,指衡水市确定的5个市级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武强乐器产业集群、饶阳智能轨道交通信号器材产业集群、阜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景县铁塔钢构产业集群、冀州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提高产业与县城资源禀赋匹配度,增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能力,谋划推进“雄安研发、武强制造”。深入推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集中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为产业经济和县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2021年武强经开区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周窝镇)

2.促进产城互动融合。有序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要素互动共赢、良性循环。依托现有省级开发区,统筹产业园区与县城发展,打造一批产业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推进县城新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新格局,拓展县城经济发展新空间。(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商务局、县科技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单位:开发区)

3.加快发展“河北建造”。加快转变建筑建造方式,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促进“河北建造”加快发展。2021年至2023年,每年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新建项目不少于1个。(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公共服务配套行动

1.统筹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国家和省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有关要求,合理布局并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县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严格执行非经营性公建配建标准和规定,建设与社区人口规模相适应的非经营性公建设施。制定非经营性公建建设管理和移交办法,确保按标准建设,按规定移交,及时有效使用。(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商务局、县卫健局、县消防大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职能分工负责责任单位:各乡镇区)

2.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配套资源,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城区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2021年,县域内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1%以上。2023年,县域内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2%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2%,县城内新建1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基本消除中小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县职教中心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达到省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意见要求;县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指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分别不少于33平方米、20平方米。(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3.完善卫生健康设施。加快县办公立医院提标扩能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发展普惠性托育体系。2021年,县级医院具备与人口相适应的可转换传染病床位数量,建成1所普惠性或单位福利性托育服务机构。2023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达标,有1所县级医院基础设施达到城市三级医院水平;普惠性托育床位较2021年明显增加。(牵头单位:县卫健局)

4.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按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养老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2021年建成1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2023年,乡镇(街道)至少建成1个综合服务养老机构(中心),村(社区)至少建成1个日间照料服务站(点)。(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5.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加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力度,积极推进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逐步提高覆盖率和达标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室内滑冰馆、社区足球场,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到2023年,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评估定级三级馆及以上建设标准。(牵头单位:县文化旅游局、县体育局)

(四)基础设施完善行动

1.推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绕城公路建设改造,解决好城区国省干线过境交通问题。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提高街巷支路密度,消除断头路、卡脖路,形成级配合理、通畅便捷的路网系统。优化布局客运站、公交站点,加强自行车、人行道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合理布局建设改造无障碍设施,提升特殊人群出行便利度。2021年建成区公交站点覆盖主要街道。2023年,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平方公里。(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

2.加快供水节水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公共供水管网,提高管网覆盖率。严格执行公共供水水质标准,提升水厂水质检测能力,确保公共供水安全。(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水利局)

大力创建节水型城市,推动建成区内自备井关停,推动工业、环境生态及生活节水,促进全社会节水。2021年建成区内完成自备井关停,实现水源置换。2022年至2023年,按照全市每年创建节水型城市(县城、城区)1个以上的要求,适时开展相关创建活动。(牵头单位:县水利局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提高燃气供热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燃气应急储备制度,提高供应保障能力。2021年,县域内燃气储气能力达到3天日均消费量以上,燃气企业储气能力达到其年用气量5%以上。优化调整热源结构,在保障热源充足稳定的基础上,建立以集中供热为主、分布供热和分散采暖为辅的清洁供暖体系。完善供热监管信息平台功能,扩大覆盖范围,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解决供暖难题。2021年建成区集中供暖居住小区典型室温采集实现全覆盖。2023年,县城燃气普及率和清洁能源供热率均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发展改革局)

4.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功能。提升公厕服务能力,完善公厕规划布局,新改建公厕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商业区和主干道公厕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鼓励在公共机构、社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建设覆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分类管理系统。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升机械化清扫能力。2023年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8%以上,实现城区道路“水洗机扫”全覆盖。(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5.加强停车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指标要求,严把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行政许可关,确保配建停车位稳步增长。鼓励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场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增加商业、医院、学校等重点地区公共停车泊位。适度超前布局充电桩,积极推动单位内部停车资源开放共享。推广智慧泊车系统,提高设施周转率,提升动静态交通管控效能。2021年新增公共停车位850个以上。2023年建成区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位供给总量比达到1:0.85。(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审批局)

(五)城市更新改造行动

1.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改造内容,统筹改造水、电、气、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养老、托育、助餐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开展党建引领的多种形式基层协商,发动居民全过程参与改造。推动设计师、工程师进社区,发挥专业人员作用,提升改造方案设计水平。2021年至2023年,全县城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6个。(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县供电公司)

2.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科学安排城中村改造推进时序,加快改善城中村村民居住环境。鼓励政府对城中村实施连片、打捆、整体改造,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提高安置房建设水平,保证安置房建设质量,安置小区的公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为群众创造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2022年,县城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个。(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武强镇)

3.补齐市政管网短板。新建排水管网全部按雨污分流制建设,加快完成既有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提升再生水利用率。滚动实施老旧管网改造,供水、供热、燃气新增老旧管网即有即改、应改尽改。开展市政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普查,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2023年,基本完成市政地下管网普查任务。(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增强排水防涝能力。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改造和消除“易涝点”,逐步完善排水防涝设施体系。保护和恢复县城及周边坑塘水系,科学规划和改造河道、堤防等设施,拓展雨洪调蓄空间。统筹城区水资源利用,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到2023年,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建设目标。(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县水利局)

(六)宜居环境打造行动

1.提升建筑节能水平。落实《河北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推进县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实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大力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22年至2023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分别达到90%、95%。(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提升新建居住社区建设水平,科学规划设计空间布局、景观风格、建筑外貌、户型结构,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因地制宜对既有居住社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协助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活动。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线上线下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2021年,安排1-2个社区进行试点。2022年至2023年,持续开展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活动,60%既有居住社区基本补齐设施短板。(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商务局、县体育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卫健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3.大力创建绿色社区。以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宜居环境、培育绿色文化、提高智能化水平为重点,持续推进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动员更多的社区主动创建绿色社区,推动社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2021年,建成区30%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2022年,60%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基本实现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提升园林绿化品质。以园林城、生态园林城、人居环境奖创建为重要抓手,注重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有效实施,打造独具特色、流畅的绿色线性空间。因地制宜建设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型公园,推进绿道绿廊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园服务体系,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积极创建星级公园和园林式单位、小区、街道,对现有绿地进行绿更新、微更新,不断提高绿地品质。2021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

(七)城市管理提升行动

1.开展城市体检评估。2021年,对接省级城市体检试点,重点针对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等方面,找出短板弱项,提出“诊疗药方”,加快整治提升。2022年至2023年,按照国家和省要求有序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整治县城容貌秩序。以“洁净、整齐、有序、绿色、美丽”为目标,开展县城容貌环境“十乱”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优化牌匾广告设置,整顿街道空间秩序,规范市场摊点,治理交通环境。深入推进污染源治理,全面落实《河北省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强化施工、裸露地面和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健全空气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2021年,建成区完成全部主次干道和重要节点“脏乱差”整治任务,巩固“洁净城市”全覆盖成果。(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强化精细管理能力。全面推行覆盖城区的街长、路长、巷长责任制,实现网格化、精准化管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与调控,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开展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县城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微更新、微整治。2021年至2023年,成功创建“美丽街区”3个和“精品街道”6条。(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对建成区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卫、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实施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更新改造,全面提升设施运行服务效率和事故监测预警能力。以数字化城管平台为基础,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加强与其它智能化管理平台有效对接。2021年,数字化城管平台与省市对接。2022年至2023年,根据既有条件探索启动BIM示范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5.加强安全韧性管理。持续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加快新技术、新标准推广应用,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健全水、电、气、热、信等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确保设施安全运营。科学确定城乡消防安全布局,有序规划建设消防队(站),按照标准建设和维护公共消防设施。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加强新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实施危险房屋安全排查整治。充分利用场馆、绿地及地下空间等建设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城市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机制,健全信息互通、协调联动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提升应急处置、系统治理等综合防灾水平。(牵头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县消防大队、县联通公司、县移动公司、县电信公司)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武强县县城建设提质升级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所属行业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挂帅,结合本部门实际,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健全责任体系,整合力量、制定清单、全力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分工协作,强化对标对表。为加强各项任务及政策措施落实,成立6个专项工作组:风貌特色组,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配合,负责规划设计水平提升、区域空间特色彰显、城区建筑风貌管控等工作推进;产业经济组,由县发展改革局牵头,县商务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科技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负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城融合等工作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组,由县文化旅游局牵头,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卫健局、县体育局等部门配合,负责文化体育、养老体系、卫生健康、教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等工作推进;基础设施完善组,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等部门配合,负责道路交通设施、供水设施、停车设施、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等基础建设工作推进;宜居环境打造组,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武强镇等部门配合,负责老旧小区改造、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城中村改造等工作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组,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县消防大队等部门配合,负责城市体检评估、县城容貌秩序、精细化城市管理、智慧城管等工作推进。明确《全省县城建设提质升级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县级牵头部门,县级牵头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组织对标市领导小组,及时参与全省、全市指标体系解读视频会,根据国家和省、市重点工作要求,强化对标对表,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县城建设工作水平。

(三)创新推进机制。全市县(市、组团区)综合考虑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面积、建成区人口等因素,分为A、B两类,每年进行动态调整,2021年我县为B类。我县将对接市领导小组,配合做好每年全市A、B两类县(市、组团区)样板示范县、品质提升县、基础强化县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召开全县现场观摩调度推进会,实行半年集中督导检查、定期调度和通报有关工作。鼓励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开展体检评估、技术服务。

(四)加强政策支持。加快开展县城建设项目谋划与储备,做好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规划、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动态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依法合规使用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提质升级项目。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加强建设用地支撑,保障项目合理用地需求,注重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县城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建设。

(五)强化宣传培训。加强县城建设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简报、网站微信等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广泛动员志愿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县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提高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县城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组织赴先进地区对标考察交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不断提高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

附件:1.衡水市县城建设提质升级县(市、组团区)

分类名单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与运营范文 下一篇:城镇燃气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