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发展新探

时间:2022-07-28 05:36:40

旅游演艺发展新探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升温,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促进了旅游业和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旅游演艺蓬勃发展。本文基于旅游文化学视角进行,从旅游主体文化需求、旅游客体呈现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旅游演艺的勃兴的原因,试图用旅游文化学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关键词:旅游演艺;旅游文化学;体验

一、引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关注旅游的品味,旅游活动中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日益增加,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文化,极具观赏性、时尚性和特色性的旅游演艺应运而生。旅游演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少数王公贵族是其观众。我国以大众游客为观众的旅游演艺活动,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陕西西安的《仿唐乐舞》。1998年,深圳世界之窗推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创世纪》,以世界文化为主题,展示了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随着《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 “印象”系列作品的推出,旅游演艺活动已从传统的舞台展示文化转变为以山水实景或人文为舞台打造本土文化特色的演出活动。

二、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是旅游演艺发展的根本原因

随着旅游消费产品的不断“商品化”和“标准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观光的形式和内容,对独特性和参与性的追求日益明显,并成为旅游过程中的两大特征。

(一)旅游演艺满足旅游主体的独特性需求

旅游的核心驱动力是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追求的“独特性”,归根到底就是目的地所彰显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文化差异越大,其独特性越明显,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强。

1.旅游主体认知需求的文化性

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是希望通过旅游来感知外部世界,了解异域文化,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独特性越强,旅游者的认知需求越容易得到满足。

旅游演艺着眼于当地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民情风俗等文化艺术,较为全面地向旅游者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涵盖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和其他流行文化。同时,旅游演艺多为山水实景演出,无论是场景、服饰和建筑材料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旅游者可欣赏旅游地的自然风光、文学艺术和宗教活动,体验当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文化性的认知需求。

2.旅游主体精神与审美需求的文化性

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主要包括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三个层次。根据不同的审美情趣可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静态文化层、动态文化层和抽象文化层。静态文化层的景观属于观光旅游的范畴,主要包括名山大川和文物古迹的游览,属于低层次的自然审美。旅游者在参观以山水实景为背景的旅游演艺的过程中,可以满足游客对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等自然美的审美需求。动态文化层的景观主要包括参与性较强的活动,是动态的文化,如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礼仪和宗教等,属于社会审美的范畴。旅游演艺为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将舞台表演艺术与当地民俗、节庆等地方文化要素进行整合,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取较高层次的社会审美需求。动态文化层的景观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强烈的文化感染力,最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美、求奇的精神文化需要。抽象文化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包含文学、戏剧、书法等多种文学艺术,属终极艺术审美层次。旅游演艺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如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多种文化艺术,可满足旅游者的终极审美需求。

(二)旅游演艺满足旅游主体的体验性需求

旅游演艺的出现和勃兴,是旅游业界为了改善过去“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旧的体验模式,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营造“山水不可易,人文日日新”的新型的感官体验模式。旅游体验发展的三个层次依次是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娱乐体验是通过各种感官刺激促使旅游者产生满足和审美享受;情感体验是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而文化体验则包含了娱乐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成分,超越了个人体验的范畴,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旅游演艺节目以场景化的形式,利用真实再现和人文构造等科技手段,在考虑游客的感官、情感等感性因素的同时,也考虑到游客的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让游客领悟到旅游目的地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旅游者可在欣赏旅游演艺的过程中,满足其娱乐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高层次的文化体验。

三、旅游客体资源是旅游演艺发展的基础

(一)旅游演艺呈现内容的文化性

旅游演艺包含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礼仪、宗教等动态文化层的人文景观。传统节庆活动本身就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当地文化的浓缩和集中展示,凝聚了当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旅游演艺的文化主题比较混杂,是将文化碎片拼贴而成的产物。旅游演艺与传统旅游产品相比,呈现内容不仅包含物质文化,也呈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满足了游客游览中的文化认知与需求。

(二)旅游演艺呈现形式的动态性

与传统旅游文化产品相比,现代旅游演艺具有地方性、娱乐性、观赏性和体验性等特点,能够动态的、常态的呈现地方特色文化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旅游演艺包括百戏杂技表演、戏曲文艺表演、民俗歌舞表演和卡通小品表演等多种动态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旅游演艺展现的地方文化涵盖了民情风俗、、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较为集中的向旅游者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同时,动态性的表演与静态的传统旅游文化产品相比,可观性更强。

四、跨文化交流是旅游演艺发展的推动因素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频繁地流动于各旅游地,而富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旅游地则每日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这种双向的流动和接触,带来的是不同文化之间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碰撞和交流。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主要有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由于两种异质文化的语言符号和行为模式之间存在差异,致使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旅游演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这一阻碍,满足了旅游者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旅游演艺在开发的过程中,经过主题与当地文脉的创新和整合之后,缩小了与其他语言符号体系的差距,趋向于大众化和国际化,更容易为旅游者所接受。此外,旅游演艺重视游客的参与性,采用动态性的表演方式,集中的展现地方特色文化,游客可以在观赏当地风俗民情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服饰、体态等非语言符号,增强跨文化交流。

五、结语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大众化、单一化、常规需求的旧旅游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旅游主题的呈现方式和旅游形式,需要一种适应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新旅游模式。旅游演艺满足了旅游主体的独特性和体验性的文化需求,依托旅游地独特的旅游客体以动态的、可观的呈现形式将地方文化展示给旅游者,降低了旅游者跨文化交流的阻碍,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了解和体验异质文化的需求,因此旅游演艺市场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立新.中国古代的旅游演艺[J].社科纵横,2009,24 (12):98 - 100.

[2] 陆军.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3):38-43.

[3] 王晓蓉.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文化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7):21-23.

[4] 朱立新.中国古代的旅游演艺[J].社科纵横,2010, 25(4):96- 99.

[5]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等.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6):44-51.

[6] 桓占伟.旅游文化及其主流研究反思――基于旅游文化概念的分析[J].人文地理,2007(4):72-76.

上一篇:论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 下一篇:中国食谱英译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