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名”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28 04:19:40

“很+名”研究综述

[摘要]要谈“很+名”结构,就必须先从“副+名”结构说起,本文对近代以来语言学界关于“副+名”结构的研究成果加以略微陈述,进而将近代以来关于“很+名”结构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 “副+名”结构;“很+名”结构;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R1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88-02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大批“很+名”结构的词语,尤其是当凌峰说出“我的长相很中国”之后,这种“很+名”的现象便常见于报刊杂志之中,人们日常交际中也屡见不鲜。下面举几个例子作为论证:

1.季刚笑了,很青春的笑。(《中国青年报》1992年7月)

2.它(指一盘歌带)有一个很民族的名字――“红腰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4年10月14日晚间节目)

3.若干社会福利与慈善建设,他都很技巧地向公众透露他的参与,因而赢得了相当多的好评。(梁凤仪:《醉红尘》)

4.连说话的口气,看人的眼色甚至呼出来的气味也是很贫农的。(冯积歧:《我的农民父亲和母亲》)

5.殷法能兴高采烈地拿起了杜晚青的手很绅士风度地吻了下去。(梁凤仪:《花帜》)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很淑女、很传统、很西方、很农村、很马列、很学问、很等等,而这种“很+名”也成了现代汉语中一种颇有特色的组合格式。至于是谁最早使用了“很+名”组合,聂桂兰在《浅析语言变异现象》中提出是“港台作品的引进的结果”。

随着“很+名”结构的词语的大量出现,语言学界也逐渐开始对其研究,下面将从“很+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出现的原因、研究的方法等把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

一、“很+名”组合是否合理

关于这一点,语言学界有褒有贬,在李芳杰《“很”字用法不当举例》(《语文世界》1994年第9期)中,批评了“很青春”、“很绅士”等词“用法不当”;在《词语评议300例》一书中对“很+名”组合也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不符合语言规范,应当予以改正。当然,大多数语言学家还是持赞成态度的,他们更多是从修辞角度和语用角度予以认可,认为这种组合突破了常规,给人一种含蓄之美,也从更多角度去论证这一组合的合理性,比如引用索绪尔的观点,认为是同比类推的结果,这些都为“很+名”组合的存在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很+名”组合出现的原因

邢福义强调“很X”结构槽是“很淑女”之类说法产生的语言背景,他也强调该类说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即特定的文化背景促成了该类说法的发展。对于这一说法,钟玖英、冷瑾在《“很+名”组合格式再探中》基本表示认同,他们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看,认为是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更趋活跃,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猎奇、求新、求异成为社会的普遍心理。同时,大陆与港台的交往日益密切,学港台腔成了一种语言时髦。各类媒体和一部分青年都努力突破语言规范,寻求语言的新异美。而信息化时代也加速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发生,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借助煤体的介入,快速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奇、模仿从而成为一种语言时尚。“很+ 名”组合以其形式简洁、内涵丰富的特殊语用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可以说是顺应了人们猎奇、求新、求异、求简等语用心理需求的审美潮流。他们还从语言自身、语言与客观物理世界的关系看,认为“很+名”组合的出现有深层的动因。

三、“很+名”研究的角度

语言学界主要是从语义、语法、修辞、语用的角度来分析的。从语义角度来看,认为大多数这一结构的词语的语义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下面举几个例子:

1.他的观念很中国。(“很中国”指观念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的中国人的特征,如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勤俭持家等,其含义要靠更多的语境才能确立下来,有时可能是贬意)

2.他长的很中国。(“很中国”则既可以表示具有中国人典型的外貌特征,也可以表示具有中国人的民族气质。)

3.她很淑女。(“很淑女”表达出对她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的欣赏和肯定。但如不结合具体的语境,也可能产生歧义现象。)

这几个例子中,“很+名”结构的语义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有些“很+名”的意义具有明确性,如“他的工作方法很书本”、“他的教学内容很书本”,意义基本明确,不会导致歧义。有些学者如于根元先生就强调了名词的语义限制问题。

从语法的角度看,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汉语中缺乏词的形态变化,同一词形可能是名词,也可能是形容词或动词等,且汉语中词类的兼类现象也很多,词性的转变比较方便,所以“很+名”是一种语言组合现象,实际上“很+名”是临时转变为“很+形容词”,将名词形容词化的结果,这样就为这一结构的合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语用的角度来看,举个例子:如“他说话很克林顿”。如果没有出现克林顿性的丑闻风波,如果听话人根本不了解克林顿在这场风波中提供伪证的背景,听话人就不可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即他说话很虚伪、没诚意)。所以,邢福义先生在分析“很淑女”、“很绅士”之类的说法为什么在香港很流行的原因时,指出“这是由香港特有的人文背景所决定的”。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有专家认为“很+名”结构本身就是副词修饰名词,因为“很”是副词。而名词的兼类现象表达了多层含义,这本身就是修辞的魅力所在。王希杰先生就说是“一种临时的带有俏皮色彩的修辞现象,有特定的名词,有特定的语境”。

对“很+名”的研究不仅仅是从这几个角度去研究,如有些学者也引用索绪尔的类推理论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总的看来,对“很+名”这一结构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成为一种合理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地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邵桂珍.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J].暨南学报,2000,(9).

[5]尹琪.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是一种合理的语言现象[J].益阳师专学报,2002,(3).

[6]杨亦鸣,徐以中.“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3,(5).

[7]钟玖英,冷瑾.“很+名”组合格式再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8]刘景秀.“副+名”研究综述[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9]李丹.“很+名”组合的新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2,(1).

[10]李丹“很+名”组合别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7,(4).

上一篇:从“无咎”到“难养”的小人 下一篇:甘肃山水画创作题材优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