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妇女与生态庭院经济互动研究

时间:2022-07-28 07:08:14

少数民族妇女与生态庭院经济互动研究

摘要:在民族地区的生态庭院经济劳动大军中,广大农村劳动妇女成了主力军。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与农村生态庭院经济建设的关系,认为生态庭院经济能促进妇女各项素质的提高,而发展生态庭院经济需要对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进行再强调,二者需要进行互动。

关键词:少数民族妇女,生态庭院经济;农村,互动

一、生态庭院经济与少数民族妇女的特点分析

1,生态庭院经济的特点分析。第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农村及城郊住宅都有庭院,即:“前有院,后有圈”,空间都可建立生产点,农民朝夕不离庭院,并具有传统庭院生产经营活动的习惯。庭院是民间和现代的有机结合。第二是具有多样的适应性。农民可根据自己的劳动、技术、专长和庭院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开展各种经营生产活动,具有经营自主、独立布局,方便就近,灵活机动等特点。第三是具有集约的商品性。庭院生产通过精耕细作,既可发挥传统技术优势,又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各种技术密集型产业,实行高度的集约化经营和科学管理,而且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可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第四是具有稳定的高效性。庭院生产规模一般较小,又经营多样,具有良好的生态小气候,稳定性优越于其他经济。第五是具有多功能的生态性。庭院虽小,功能俱全,就其内容和形式,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能充分发挥人力、财力,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2,少数民族妇女的特点分析。首先是少数民族妇女的生理特点与生态庭院经济的性质特点相吻合。从生理特征看,她们一般体力比较弱,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而庭院劳动一般不太笨重,有的比较轻巧随意,适宜妇女从事。农村妇女的活动范围和生态庭院经济的场地范围相一致,受封建社会“足不出户”传统习惯的影响和农村生活的局限,当前广大农村妇女的活动圈子仍然十分狭小,少数民族妇女也一样,她们适合于从事较为轻便的、轻负荷、流动性小的劳动。其次是妇女的心理特征和生态庭院经济的内容相吻合。例如,手工纺织、编织工艺要求精巧细致,有条不紊,从事养殖业要求耐心细致,各类经营门类多,事情繁杂,要求经营者讲究条理,合理安排等等。由于妇女的心理素质上具备了这些因素,因而可以当此重任。

二、少数民族妇女与生态庭院经济的互动

1,少数民族妇女是庭院的建设者。建设庭院是发展生态庭院经济的基础。没有庭院的建设就很难发展好生态庭院经济,建设好一个既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庭院,而又能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投入,是庭院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少数民族妇女一般为家庭开支的管理者,她们心细、懂得节约,而且肯吃苦,在庭院建设中,她们除了安排好收入支出之外,还能参与庭院的基本建设,包括搬运、清扫、杂物的整理以及家人、技术人员的伙食等等。同时她们还能照顾孩子的起居,老人的赡养义务等。可以说,少数民族妇女是庭院建设的大功臣。

2,少数民族妇女是庭院生产的主力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妇女以更大的热情和主动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在开发庭院、发展生态庭院经济活动中,更是唱主角。在吉首市吉凤开发新区,金凤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叉尾鲴鱼片的农业高科技企业,生产鱼片是一门相当精细的活,公司主要产品出口到美国,对质量要求很高,该公司通过与广大水域的养殖户签订合同,实行订单式生产,成百上千的农户从事叉尾徊鱼的养殖,广大农村妇女不仅参与了水体养殖,而且还参加了企业的生产。此外,还有纺织、编织、刺绣、服装等加工业,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都是少数民族妇女为主要劳动力,妇女是庭院生产的主力军。

3,少数民族妇女是庭院产品对外销售的服务队。庭院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必须要面向市场,也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和分配,才能实现生态庭院经济的价值转换,以增加农户收益。少数民族妇女不仅直接参加了农村庭院的生产,大田经济生产以及乡镇企业的生产,同时她们也担负了庭院产品的销售,每一担蔬菜,每一筐鸡蛋,每一栏猪仔,每一匹布料都是她们送到市场上,都是她们和消费者、商家直接接触,都是她们进行讨价还价,无论日晒雨淋、风吹雨打,她们一如既往。

4,少数民族妇女是生态庭院经济对外宣传的形象大使。在湘西自治州凤凰县,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县内及郊区有大量的农家乐、客栈和饭店。其中以生态庭院建设模式的农家乐最为引人关注,农民的农家乐,处处彰显乡村、城市和田园的氛围,乡村的建筑,城市的装潢与现代的服务,田园式的庭院,可以同时满足游客的吃、住、游、购、娱等需求,还能让游客亲身体验田园生活,而妇女在生态庭院经济中扮演了导游、服务员、主人、销售员以及宣传员等角色,可以说,现代生态庭院经济的少数民族妇女的整体作用完全在这里得到发挥。

三、生态庭院经济与少数民族妇女的互动

1,生态庭院经济能使少数民族妇女获得解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女性更应该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女性要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积极而有效地参与经济建设和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工作,才能和男性一样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发挥“半边天”的作用。生态庭院经济的发展为妇女解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她们走向社会、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大好的机会,发展生态庭院经济可以促进妇女就业,提高其收入在家庭中的比重。

2,生态庭院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妇女素质的提高。妇女参与了生态庭院经济生产,在生态庭院经济开发中得到锻炼,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妇女社会地位在提高。庭院开发使妇女投身到家庭种植、养殖、个体运输、商业、手工业等生产经营活动中,与男子共同创造家庭收入,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二是妇女思想观念在变化。许多妇女参与了庭院开发,通过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品,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了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要求和欲望。三是妇女文化素质在提升。参与庭院开发中,妇女积极学习技术、运用技术,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妇女文化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四是妇女的社会交往在扩大。一方面妇女走向市场,了解行情、推销产品,商品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互相交流在庭院开发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互帮互学,使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交往范围在扩大。

3,生态庭院经济能满足少数民族妇女的“求稳、求富”心理。生态庭院经济不仅能使少数民族妇女获得解放,促进妇女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能让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庭院经济开发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妇女天生的生理特征的局限,她们大都希望过上富裕而且安稳的生活,生态庭院经济能够使少数民族妇女足不出户就能达到发家致富,还能够使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庭院经济开发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与她们那种“求稳、求富”的心理正好吻

合。

四、生态庭院经济与少数民族妇女互动机理的外部环境支持

1,政府政策支持。“十五”期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和措施。1999年,率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首次对农民实施大规模的直接补贴政策。2004年,进入农业补贴政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后取消烟叶以外的所有特产税,并规定五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同时对农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的“两减三补”政策,近年来,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新型农业培训工程、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和以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为重点的乡村清洁试点工程。先后投入资金40多亿元人民币,取得了积极效果。这些都为生态庭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市场支持。随着我国加入WTO,五年来,中国的农业不仅经受了国际农业产品的冲击,而且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一些大型的农业企业还从加入WTO中获利,事实表明,加入WTO有利于中国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同时国内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农产品的市场逐步扩大,随着乡村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结构的转变,使得生态庭院经济的发展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西部地区,旅游热的兴起加快了西部地区生态庭院经济的快速发展。

3,涉农企业及小额农业信贷支持。由于生态庭院经济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加之国家对农业的扶持与支持,使得很多工业企业的资本向农业流动,一大批大型国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如双汇食品公司,湘西自治州的老爹猕猴桃科技有限公司等发展迅猛,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来,国家逐步完善农村农业小额信贷金融体系,农村小额信贷在推进农村生态庭院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它易于缓解困难家庭在建设庭院以及庭院生产过程中周转困难局面,同时还能够使少数民族妇女在安排生产上,在预算收支调节上更加灵活,通过有效利用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生态庭院经济。

五、如何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庭院经济中的作用

1,进一步搞好文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素质。这是确保妇女在生态庭院经济中能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坚实基础。经营好生态庭院经济,不仅需要技术、信息,而且需要有决策才能。当前农村妇女的素质与这个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发展生态庭院经济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加强学校教育,提高适龄女孩的入学率,防止女孩失学,产生新的文盲。二是要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职业学校,提高农村成年妇女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此外,要鼓励她们自学。

2,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妇女参与庭院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妇女从事生态庭院经济的生产和经营,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有关部门要帮助她们制定庭院经营规划,千方百计把信息、种苗、技术、流通等方面的各项服务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到农户家中去,要坚决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一些权属、界限上的纠纷应及时妥善处理,对侵占、损害和破坏妇女参与生态庭院经济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严肃惩处。

3,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妇女与庭院经营的经验与典型。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引导农户搞好劳力合理分工,教育男劳力在搞好大田生产和其他经营的同时,自觉多分担一些家务琐事。有条件的村组可以集体兴办幼儿园、自来水等公共事业,使一些家务劳动实现社会化,从而使妇女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庭院经营。进一步引导妇女提高商品竞争意识。具体做法就是要搞好“传、帮、带”。传,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妇女传授商品经济知识,认识市场规律,从思想上、理论上打破传统生活方式和小农意识。帮,就是要通过各级基层组织和服务部门,帮助妇女发展庭院商品生产,从仓储、销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服务。带,就是组织一批在商品生产中走在前列的典型进行示范,通过实例,带动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庭院商品竞争。

上一篇:美国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及其启示 下一篇:论苏州古典园林的时间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