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时间:2022-07-28 06:16:55

在我的诊室里,常听到妈妈们抱怨:如今的孩子的心思很难猜,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为此,她们啼笑皆非,甚至恼羞成怒,认为孩子不诚实、不听话,故意跟大人作对,于是对孩子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其实,大多数孩子是被冤枉和误解了,原因在于妈妈们不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

案例一:拗着干的孩子

健健3岁5个月了,能吃能喝能睡,生活有规律,长得特别健壮,胖嘟嘟的脸,转碌碌的黑眼睛,很少哭,一逗就笑,特别好带。还不到一岁便开始呀呀学语,爱模仿大人的动作,稚气的样子很滑稽,常令人捧腹大笑。可最近妈妈发现健健变了,经常跟大人对着干:递给他平时爱玩的玩具,他把它丢到一边却闹着要玩相对危险的玻璃器皿;看见隔壁家的煌煌跟着爸爸妈妈去动物园,他吵着也要去,妈妈答应到周末全家人一起去,可到了那一天他却赖着不动,说要跟玩具熊玩。很快,大人发现,只要你反着说话就能对付这个小家伙:他不愿穿裤子,你说“不给你穿裤子”,他马上自己穿起来;他不愿吃饭,说“不准你吃饭”,他立马端起饭碗扒拉起饭来,塞得两个腮帮鼓鼓的,搞得爸爸妈妈哭笑不得。

心理点评:人们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殊不知人生第一反抗期却在三到四岁之间。这时幼儿的大脑皮层快速发育,语言、运动能力大大提高。孩子惊喜地发现,吃喝拉撒包括玩都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父母才能完成。每当他学会、掌握并独立完成一个动作,他便享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他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想试探自己的能力边界到底有多远,谁剥夺他独立行动的机会他就和谁急!明白了这种心理,就不难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为什么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而自行其道了。

心理指南:了解了这些,做父母的就该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不是故意跟你作对,而是成长的体现。父母不用再像过去那样,事事都帮他操心,要做的是尽量给他提供空间,让他自己去探索和尝试新奇、有趣的事。孩子和父母间需要一定距离,也需要有一根“线”连着。幼儿对危险是没有预见能力的,当孩子走到“悬崖边”时,可以用父母手中这根线把他拉回身边,同时可以让他知道知道危险的边界在哪,积累成长的经验。记住,父母千万不能时刻紧紧拽住孩子的衣角。否则,孩子不是与你对抗到底就是成为永远长不大的“乖宝宝”。

案例二:言不由衷的“洋娃娃”

雯雯6岁,上学前班,她文静、乖巧,嘴巴很甜,圆圆的脸上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一头齐耳短发加上一双乌黑会说话的大眼睛,像个可爱的洋娃娃。爸爸妈妈经营一家电脑公司,每天早出晚归,照料孩子的事就交给了奶奶。奶奶很疼爱雯雯,每天去接她放学时,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吵着爸爸妈妈买这买那,就问她要点什么,可她总是摇头。有时路过面包店,她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新鲜出炉、香喷喷的面包,却对奶奶说面包不好吃。她看到小朋友手上拿着刚买的奥特曼或芭比娃娃,也会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可嘴巴却说“我不喜欢”。邻里街坊都夸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常常拿她作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可雯雯隔壁家有个老师却说,雯雯太乖巧了,反倒让人担忧。

心理点评:这个老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孩子1周岁便能区分“我”和“他人”不再是一体了。大人最爱逗孩子:你手里的糖糖给我吃好吗?”1岁的孩子虽有不舍,还是把糖块递了过去,因为他知道这样做会得到赞许,意味着以后能得到更多的“糖”。可以说,孩子的“社会化”从1岁就开始了。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长大后也不会把握人际界限,不能适应环境,处处碰壁,这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而雯雯恰恰相反,是“过度社会化”。究其原因,应是源于父母爱的缺失。雯雯的爸爸妈妈忙于工作,疏于对雯雯的照料,更缺乏和她的情感交流,这导致雯雯在内心世界里形成了“自己是弱小的,不值得他人重视、呵护”的概念。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不再主动表达自己的要求,当有意愿想要获得什么时,便反向表达以避免挫败感。然而,孩子的内心却渴望被关注、被呵护,她唯有迎合他人、成为他人眼里可爱的“洋娃娃”,才能讨人喜欢,获得关爱,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不会被忽视。慢慢地,孩子内心压抑的东西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变得退缩、不自信。从健康心理的角度来说,“乖孩子”有时心理问题更多,而且更隐蔽,不易被家人及周围人察觉,长大后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障碍。

心理指南:父母的爱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是无法替代的。一些父母往往以为孩子还小,不记事,怎样做都不会对他的未来造成影响。雯雯的故事提醒我们,有责任心的父母会多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真实的情感,会告诉他们哪些要求合理哪些不合理,会对孩子的要求给予充分的理解,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孩子能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永远是爱自己的,并相信自己无论怎样都是可爱的。如此,快乐和自信时刻围绕在他身边。

案例三:爱叫板的“金刚”

15岁的张劲在妈妈的强拉硬拽下来进行家庭治疗。妈妈哽咽地道出,张劲从小学到初一学习一直很好,也很懂事,初二开始,他却像变了个人一样,粗声粗气地对父母说话,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妈妈担心他学坏,千叮咛万嘱咐,不许这样,不能那样,必须怎样。张劲在家里就像被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罩着,喘不上气来。他自称是被围追的“金刚”,只想剪烂这张网,只想逃,根本无心学习。越是这样,妈妈手中的网线拽得越紧,一向不管事的爸爸也想用拳头来制服儿子。“金刚”更愤怒了,处处顶撞父母,出言不逊,还两次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父母的关系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张劲的父母曾到学校了解情况,同学们都表示很喜欢与打扮前卫又豪爽仗义的张劲交往,在老师眼里张劲是个有个性、有点另类但不失礼貌的孩子。张劲的爸爸妈妈不明白:儿子在家和在学校怎会判若两人?

心理点评:中国有句老话:孩子不管长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许多父母与张劲的父母一样,忽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手段管教孩子。要知道,这时期的孩子,身体慢慢成熟,开始与家庭以外的成员建立亲密关系,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并开始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他迫切想摆脱父母的影响,经常通过与父母的对抗来证明自己长大和独立了。张劲在的潜意识里,清楚父母最看重什么,自己学习不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报复。他愤怒的情绪通常指向最亲近最亲密的父母。我们的父母总认为孩子还没有判断好坏、利弊的能力,怕孩子走太多的弯路,殊不知,在我们帮助孩子做出正确选择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己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权利。等他成人以后,要么不会做选择,要么就把做出错误选择的责任完全推给父母。

心理指南:很多父母感叹:“现在的孩子轻不得重不得”。其实从古到今,没有一条河床是直的,孩子走弯路也是必然的。青春期的孩子性别意识和攻击感急剧高涨,常常闯祸,父母应积极回应孩子,接纳他,劝导他,学会理解、尊重、信任和包容。尤其对有个性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为孩子“怪异的思想”和“大逆不道”的行为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父母的态度端正了,孩子就会把重心放在“自我同一性”的思考上,当他的态度也端正后,自然就会少走些弯路。刘墉说吃饭时看到儿子左耳戴着一只耳环,就坐到他右边去,“眼不见心不烦”。刘墉的做法值得我们许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借鉴。

上一篇:北极冰屋里的爱情故事 下一篇:新时代的良家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