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7-28 04:00:49

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是通过欣赏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内涵,使学生内心情感与之产生共鸣的一门课程。本文以公共音乐欣赏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分析选修这门课程学生的相关特点,并在选择欣赏的音乐作品及师生的教学互动方面给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音乐欣赏;共鸣;音乐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49-03

蔡元培提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音乐对于改造社会、陶冶人的性情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教育中开展音乐的审美艺术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今,高校公共课中的音乐欣赏课作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内容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希望能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一、了解学生整体情况

不同于专业院校院系的课程,公共音乐欣赏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虽然这些学生对音乐聆听中产生的共鸣参差不齐,但是他们普遍对音乐都比较感兴趣。

调查发现,学生们了解的音乐作品大多比较狭隘,流行音乐占绝大部分比例。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对于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作品容易侃侃而谈,对一些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却知之甚少,对于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社会人文背景、音乐内涵也缺乏认知,更不用说辨别音乐主题,了解乐曲的整体结构了。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欣赏作品

对选课学生整体情况了解后,教师应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作一定准备。首先,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选取各个时期(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的代表作进行欣赏分析,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同时,对现代音乐流派及音乐社会人文背景做一定的教学补充说明。此外,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介绍爵士乐、摇滚乐、蓝调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作品,并加入中国戏曲等相关音乐欣赏的内容。授课中,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媒介,加入主要内容的板书方便学生记忆。教学步骤上,由浅入深,从结构短小的开始,逐渐丰富内容,了解大型音乐作品的构成特点,尽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体裁和演奏形式,使学生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

哪些音乐作品适合教学呢?一般来说,挑选一些能丰富学生音乐想象力的代表作进行教学为宜。如: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里在描绘茫茫草原形象的同时,表现了迈着沉着的步伐缓慢行进的骆驼形象[1];再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第四段,在描绘车轮很大的波兰牛车的同时,也鲜明地刻画了懒惰、温顺,拖着沉重牛车艰难前进的群牛形象[2]。《二泉映月》不管是闵惠芬的二胡曲还是改编后的钢琴曲,这个标题使人联想到“夜深人静、月光朦胧”的夜晚,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的主要内容:“一个老艺人对他坎坷一生的辛酸叙述”[3]。虽然,每个人的联想也许大相径庭,但是能够让学生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音乐“共鸣”,就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不错的“想象”了。

除了课堂授课的内容以外,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们在课余多“充电”,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比如:推荐学生们了解融音乐、舞蹈、戏剧表演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音乐剧。此类现代舞台剧的音乐,易懂、易唱,较易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共鸣”。此外,视觉体验也会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笔者在课堂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们在欣赏音乐方面存在一定误区。教师应该通过个人对音乐知识和作品的理解,给予学生一定的教学指导。毕竟选修课的学生其个人对音乐领域的专业看法和潜在规则了解甚少,容易出现“太业余”的现象。例如,课堂上当教师介绍一些演奏家时,学生们总会从他的演奏作品的难度、炫技的演奏技能来判断演奏家的水平。有的学生容易扭曲误解什么是演奏家的技术,总会认为手指在乐器上的迅速跑动,就是技术超群。教师在此类情况下应该指导学生。例如,告诉学生们对于演奏家而言,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演奏者的技术可以分为多种:重技术、轻技术、强奏技术、弱奏技术、慢速演奏技术、弹奏特别有感情乐曲也同样叫做技术。又如,“掌声”是聆听音乐会听众与艺术家在同一空间下“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而乐章间的掌声,可以说是要绝对禁止的。容易造成“乐迷们”犯低级错误的做法(不该在音乐会过程中有交头接耳、乐章与乐章之间胡乱鼓掌的现象),是应该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个醒的。诸如此类细枝末节的教学指导,能使学生们真正学到欣赏音乐作品背后的本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锻炼个人的音乐“共鸣”,使之成为真正的音乐“欣赏者”。

1.学会多听音乐

鼓励学生养成多听音乐的习惯,这是获得欣赏能力的前提。平时多听、多接触、多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你才能领悟到,原来古典主义音乐追求的是严整、平衡、和谐、完美、理智;浪漫主义音乐追求的是曲折、变化、奇异、奔放、感情;而印象主义音乐追求的则是色调明快、气韵生动、乐思缥缈、配器精妙、和声纤巧……

2.学会读懂音乐

所谓读懂音乐,就是利用音乐这个媒介,把作品中的“艺术美”与人类的“思想美”加以集中,进行提炼和升华的结果。学会“读懂音乐”的本领,是理解音乐语言的条件。听音乐是一种阅读,是用耳朵去阅读、用心灵去阅读,从而解读音乐、品味音乐。要想在音乐欣赏课的学习中,学会与音乐产生共鸣,就应具备“音乐的耳朵”,就要培养音高、音程、音色的辨别力,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及多声部音乐的感受力,以及音乐的记忆力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欣赏者”能够知道音乐作品的意义,了解作品演奏的趋向,就能体会得到音乐中的“演奏美”与“表现美”,也就具备了从作品中理解艺术内容的本领。

音乐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托尔斯泰在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中读懂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列宁在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中读出了“人间的奇迹,花岗石河床中涌动的火流”;罗曼・罗兰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读出了“深邃的德国古典哲学,大自然的召唤,英雄战斗的一生……”[4]。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曾被两首中国民族乐曲感动得痛哭流涕,一首是《江河水》,另一首是他认为须得跪下才能指挥出感情的《二泉映月》。可想而知,音乐的“美”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让世界各国的人们在动听的乐音和优美的旋律中达到心灵的沟通。如: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能让人领悟到多瑙河的碧波粼粼春意盎然,想象到人们迎着明媚的春天,奔向美好的未来的动人情景,从而在情绪上受到感染;《进行曲》激昂的曲调奏响,就会联想到军队威武行进和雄伟的群众场面[5]。又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协奏曲《黄河》也是因为世人“读懂了音乐”,读透了《梁祝》、《黄河》背后的历史,使这两部中国作品千古流传,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可见,表达感情、传递感情、沟通感情、激发感情的前提条件就是自身要“读懂音乐”。倘若你是一个真正的“欣赏者”,就应该能够体会得到这种音乐“共鸣”。

3.注重内在修养

艺术是相通的。作为一名音乐“欣赏者”,就应该与时代接轨,成为“多面型”的能手,从而更好地为欣赏音乐服务。艺术根基都源于社会生活,都以追求“艺术美”为永恒的主题,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要认识其理论内涵,都需要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特别是乐曲本身的感情内容和社会意义做出系统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意义。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6]。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拥有了内在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比较、分析、鉴别音乐中的流派、风格特征、创作特点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因此,教师要鼓励作为音乐“欣赏者”的学生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产生贴切的音乐情感“共鸣”。

4.强调创新精神

音乐欣赏课,旨在让学生们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了解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感受不同音乐的表现方法,学习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只是一个引领者,带领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最终学会独立思考、分析、比较,展开想象,主动去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们有自己的音乐感悟和个人理解,尊重学生们的审美感受,倾听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开启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平等的方式对话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5.

[2]薛金炎.音乐博览会[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3.

[3]林逸聪.音乐圣经(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8-20.

[4]林逸聪.音乐圣经(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9-40.

[5]井碧媛.大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思考[J].艺术教育,2008(7).

[6]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音乐美学问题讨论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55.

Exploration of Strategy for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Teaching in Higher Institution

DAI Chen-yan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ianhua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15, China)

Abstract: Appreciation of classic music of home and abroad helps spark students' interest in music, and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motions behind it. This essay,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of public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as the subjects, analyzes the common traits of them. Besides, the present article also gives some advice on music sele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teachers can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habit of listening to music, improve their music appreciation capacity, and develop their self-cultivation and awareness of aesthetics.

Key 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resonation; connotation of music

上一篇: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述评 下一篇:有效教学视域下学生课堂打盹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