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的长期观察

时间:2022-07-28 03:54:38

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的长期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的情况。方法:对480例共同性斜视术前、术后应用同视机、立体视觉图检查立体视觉,分析临床结果。结果:共同性斜视选择的手术时间对不同年龄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共同性斜视的手术时期与立体视觉恢复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同视机 立体视觉 阈值

资料与方法

自1984年来收治共同性(内、外)斜视患者480例,男290例,女190例,发病年龄2~45岁,平均17.5岁。术后随访:近期≤3个月,中远期3~6个月,远期6个月~10年。

检查方法:①屈光检查:≤12岁术前、术后常规用1%阿托品滴眼液麻痹调节后电脑验光,以及瞳孔缩小后重新验光;>12岁直接电脑验光,全部病例矫正视力≥0.6。②手术前后分别用颜少明设计的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与日本同视机及随机点立体视画片进行三级功能检查、远立体视觉阈值检查。③术后矫正者:斜视度≤5°。

判断:立体视觉≤60秒为中心立体视,为正常立体视,100~200秒为黄斑立体视,400~800秒为周边立体视,>800秒为方体视盲[1]。

结果

480例中术前检查立体视正常者仅3例,为成年人调节性内斜视,说明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前立体视觉绝大多数不正常(99%)。

发病年龄与立体视觉:分为A组(≤7岁)78例,B组(8~18岁)260例,C组(>18岁)142例。远立体视觉阈值手术后1个月正常者分别为:A组>6例(97%),B组180例(69%),C组60例(42%)。比较A/C,P<0.05;而A/C、B/C,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共同性斜视度数与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按轻度(<15°)120例,中度(15°~30°)258例,重度(>30°)102例。术后远立体视觉恢复正常者分别为:轻度120例(100%),中度216例(84%),重度45%(44%)。比较轻/中,P≤0.05;轻/重或中/重均为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年龄组近、远期比较:近期(≤3个月)A95%,B75%,C46%。远期(>3个月)A100%,B85%,C60%。从以上看远期较近期有明显恢复提高,但仍有一部分不能恢复正常,主要为大年龄组。近期比较A/B,P<0.05;B/C与A/C,P<0.01。远期比较:A/B,P≤0.05;A/C,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讨论

立体视觉是在同时知觉、融合两级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较为独立的一种高级的双眼视觉部分[2]。没有同时知觉、正常融合力不可能有正常立体视觉。共同性斜视患者因视轴不平行导致视觉抑制和异常视网膜对应,从而影响立体视觉的建立[3]。共同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病,其中以水平(内、外)斜为主。

本组结果可知:①轻中度共同性斜视,可以推迟到12岁左右做矫正术。因为轻中度斜视在7岁以下与8~18岁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正常率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②重度斜视(>30°),原则上应在7岁以内做共同性斜视矫正术。③对于中度共同性斜视患者,应视患者病情(是否合并远视、弱视、异常视网膜对应,间歇性与调节性斜视)做出详细检查,相应治疗后,尽量在12岁左右做共同性斜视矫正术。④C组仍有一部分患者术后不能恢复正常立体视觉,分析原因为没有正常视网膜对应,先天性远视、弱视没有治疗,永久残留,双眼单视长期仍至术后无法建立,大脑融合功能形成迟缓等。这些病人斜视手术仅起美容作用。

参考文献

1 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

2 杨景存.眼外肌学.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

3 刘海华,甘晓玲,金贵昌.斜视和弱视患儿立体视锐度的临检测及评价.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2,10:12-15.

上一篇:大剂量曲马多静脉复合全麻并发症观察分析 下一篇:鼻泪管阻塞激光手术后丝裂霉素C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