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本位发展促进乡村教育信息化

时间:2022-07-28 03:01:15

农村本位发展促进乡村教育信息化

近几年,新一届中央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立足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大多数学生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把乡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惠农助教政策,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整体上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上都是“东部、城市改革、实验、形成、颁布教育政策,西部、农村模仿、照搬”的历程。甚至个别地方也存在“调整布局结构是假,掩盖严重问题是真”的现象。对此,有学者呼吁国家在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时候,要切实考虑中国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考虑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理性,才能真正将扶持政策惠及到地方的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培养的也是有健康的体魄、充实的精神、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必要的劳动技能的人。发展乡村教育,需要与解决“三农”问题一并考虑,乡村教育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不仅要体现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要关注和反映学生所生存的区域对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育也应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现阶段乡村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有专家指出是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主要是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使得国家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而乡村教育最令人担忧的便是明显的“城市取向”,其主要体现于即简单移植城市的教育经验,忽视农村自身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于重视学科的统一内容,过度强调学科体系的严整性和稳定性,缺乏选择性和弹性,使得具有农村和农业特点的知识和信息难以进入农村中小学教育体系。另外,主要体现是应试升学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种教育导致的后果是一小部分学生能走进各级专本院校的大门,而大部分毕业生最终仍然要留在农村,延续父辈的生活轨迹。只要乡村教育还没有找到合宜的现代化道路,乡村教育的边缘化和没有方向就是必然的。基于此,新农村建设寻求农村特有发展道路的努力才为乡村教育的最终自主提供了大背景。

如果没有独立的乡村发展道路,乡村教育就没有皈依。既然中国农民不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完成向城市的迁徙,那么就有一个基于农业和农村的特有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如果乡村教育失却了传承这种文化的功能,乡村教育就成了没有乡村功能的教育,就只是为城市输送合格的劳动力。但是,由于城市不能吸纳,这样,乡村教育培养的人就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游离于乡村的精神流浪者。有关专家认为,乡村教育走农村本位的乡村发展道路是可行的。这样的乡村发展,不是面向城市,将要城市化的;也不是向往城市,没有文化自信的。农村本位的乡村发展,是要将农村作为值得生活的地方加以建设和珍视的,是要把农村生活作为值得过的生活来建设其意义的。这样的乡村发展道路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广大的欠发达农村来说,是非常有必要寻找的一条道路。有了这样的道路,当然乡村教育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同时,乡村教育也是农村本位的乡村发展道路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样,乡村教育就有了为乡村培养人才的责任;乡村教育也就有了让孩子理解农村生活、热爱农村生活的责任;乡村教育也就有了培养孩子在农村生活的能力、建设农村的责任;乡村教育教给孩子的是作为一个农村居民的自信、自尊和自强之道,是为乡村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文化守护者。

在实际探索乡村教育模式过程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着眼点就是教师。人才是解决乡村教育的根本,优秀的、富于责任感的教师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到农村未来的发展。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教育。”在目前的情况下,乡村社会更需要的是学历并不一定高,但素质较高的教师,他们具有基本的乡村情感,他们能用心从事乡村教育,他们才真正是乡村教育值得信赖的薪火。

从中发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现代化的乡村教育,而现代化的前提是具备富于特色的合宜的乡村教育模式及相关政策倾斜。山东省博兴县便把村校共建远程教育站点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走出了一条“村校结合”的新路子。该县通过整合资源,实行村校共享,加强调控和做到齐抓共管有效途径,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的双赢。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则实行“村校一体”的办学模式,构建了“三教一体”的教育结构,建立教、科、劳一体的教学体制,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路子。前元庄的做法在山西省得到了推广。目前,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80%以上在县城及农村地区的实际出发,国家的教育政策必须重心向下,以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而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则成为地方政府在进一步强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主要责任。

上一篇: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转型 下一篇: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结合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