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报道的创新取向

时间:2022-07-28 02:21:29

企业报道的创新取向

今年四月起,配合武汉市为改善投资环境所展开的治庸问责风暴,长江日报推出了《为企业家喝彩》新闻栏目,力图营造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的社会氛围。

过去,党报企业报道由于宣传味浓、工作性强、受众面小。一向难得产生广泛影响,不少企业甚至产生了“报道疲劳”。 对媒体宣传不太热衷。但《为企业家喝彩》推出后受到不同以往的反响。无论是企业界或政府对报道都给予较高的正面评价。认为报道突破了传统模式,生动好读,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冲击力,企业家们普遍反映:报道突出了个性,表达了心声,更接近企业的真实。从而为企业报道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人为本

今年,武汉的治庸问责风暴叫响全国,以长江日报为主体的舆论推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自主创新、主动作为是关键。《为企业家喝彩》属主题宣传的范畴,照应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但报社领导要求不能消极应付,而要积极应对。《为企业家喝彩》如果按过去企业典型报道的模式,很难走得远。所以,在策划《为企业家喝彩》时,创新报道形式,以形式改变带动内容改变成了出发点。借鉴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形式,让企业工作报道人格化,较生动展示企业家的个性风彩,人物访谈一问一答的结构,使文章化繁就简,变长为短,文章节奏变得明快,方便阅读。采用目前平面媒体流行的1+N报道形式,配之以大幅照片和相关报道,增强平面媒体立体视角效果。

化硬为软

企业报道往往避不开产品、生产、经营、市场,技术等硬内容,大部分读者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就要“化硬为软”。

1.重在写人。企业的成长经营轨迹往往是企业家个性外化。读者对一个成功人士的关注要比对成功企业的关注多得多,即所谓的名星效应。企业家访谈中,着重挖掘企业家生产经营背后的人生理念,处世态度,以及这些个性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在报道中,读者可以看到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不避过失的坦诚,以一头黑发为荣的二航局董事长王海怀的从容;烽火科技董事长童国华甘做乙方的豪气,通过彰显人物特性反映企业的成功之道。

2.多写公众话题。企业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挖掘企业内的社会议题是改善企业报道的途径之一。比如,《对话九州通董事长刘宝林》一稿,重点围绕大众最关心的高药价格展开,从一个侧面反映高药价的症结和解决办法。而《对话中粮集团武汉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昌新》,重点则是“双汇”事件带来的食品安全话题。

3.剥离“硬材料”。企业报道少不了要谈企业经营 ,报道的原则是能少谈就少谈,避免不了,就将企业的规模现状、发展规划等单独写成简介刊发,让主体报道尽可能“软”。

采编创新

一对一的对话形式,看似比长篇大论写法简单,其实采访难度相当大。由于企业老总们非常忙。为了“逮”住他们,有时候我们是在老总出差回汉刚下飞机就投入采访,也有的老总专门“打飞的”来武汉,接受采访后当天就回。

短暂的采访不容“边想边问”,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不仅要了解工厂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所处行业的状况。网上搜索不够,有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与企业员工交谈,掌握他们的个性,无论工作的,还是生活的。企业家千差万别,有些善谈,有些不善表达,怎么样调动他们的谈话欲,同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企业家对记者的信任感,从而说出更多富有个性的语言,对采访是巨大挑战。对经济记者提出了更高的基本功要求。

《对话武汉重冶董事长钱菊生》这篇文章就是典例。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约他,但他一直在国外出差,好不容易终于盼回武汉,已经是晚上8点,而第二天他就要再出差,于是这天的采访就从晚上8点开始。

对于一个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话题本身就“硬梆梆”,从何谈起?之前找他的员工挖素材,也得知他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从哪里着手?去了两趟,不经意间,员工提到老板的第一桶金是靠诚信获得。于是,那天的话题就从这儿开始,然后延伸到民营企业面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再谈他不需要政府输血的豪气。1个半小时时间很快过去,他与记者相谈甚欢,一改过往吝惜言语的局面,连他的下属也颇感意外。而文章也从“不需要政府输血”角度,展示了民营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具备的发展底气,在业界引起很强烈的反响。 (长江日报)

上一篇:低碳社会纸质期刊管理 下一篇:出镜记者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