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信息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28 02:10:22

可持续发展与信息素质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与信息资源建设

1.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各个领域建设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工业革命催生了“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人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的后果。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进一步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努力。1992年我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今天,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

2.信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科学技术是发展最快,对经济、社会生活渗透力最强的一门科学技术,是新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先导,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实体要素中并起着优化组合的作用。

3.三大资源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归结起来有三大可利用的资源,即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物质是生产的基础,能量是生产的动力,而信息是可以优化生产结构、合理配置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高效增值的无形资产。信息资源产生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只要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歇息,信息总是在不断产生、积累、丰富、增长。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可以被多次使用、开发,并不断产生新的信息。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可帮助克服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有限性。信息资源对物质、能量,甚至人力、资金都有替代的作用。通过使用信息科学技术,以“轻、薄、短、小”型产品取代“重、厚、长、大”型的传统产品,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地节约了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消耗。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与共享的现状

1.对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范围已经得到不断地延伸和扩展,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产品的创新。但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缺少沟通协作和资源共享的机制,资源建设重复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信息化工作水平低,尤其是在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上还缺乏有效的机制,适用于现实经济生活的特色信息产品极少,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共享,信息市场发育很不健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2.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尽管政府确立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全社会对信息资源开发的广泛共识还需进一步的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的力度有待于加强。

3.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亟待加强。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与全民的信息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强化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各层次信息人才。

三、信息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工程

1.信息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构成。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加速,使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现代人的学习模式已经由以学校为主的学习变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从而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使之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强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同时也需要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因此,作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阵地的高校,目前,信息素质教育必须纳入到总体的教学计划之中。

2.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最直接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显然,传统的教育主要通过集中的学校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的,经过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基本上可以满足其在社会生存和工作的需要。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一方面人们对原有的知识的不满足和对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信息的追求和渴望,另一方面,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人们这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创新,而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研究,更是对信息的加工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在信息时代,把纷杂无序的信息转为有序的结构化知识、创新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把大量分散的信息转化为人类系统的知识与能力,是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当务之急。

3.不断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时代的特征,包括信息数量的剧增、信息职业的扩大表明,信息是一种资源,任何知识成果一经发表,就成为了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发展壮大自己;同时信息可以共享,只有信息共享,才能迅速掌握高科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信息业是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产业,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信息资源的显化,信息与能源、材料并驾齐驱,成为更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反过来又使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加强。信息应用的广泛化表明,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个整体的社会信息基础结构和统一的全球信息化空间正在形成,并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的科学化、生活的多样化、权力的分散化和技术的综合化等。[2]

4.信息素质在信息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整合和利用,关系到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立足于信息社会、建设信息社会的基本点。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是信息教育的基础,信息是原料,而知识是信息的精华。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效地收集、解释和吸收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同化为自己整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动力源中的新的“造血功能”。而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核心,具体讲就是其对有关信息(包括知识、情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联想、综合、推理等,以判断所占有的信息能否解决现实生活或实践中某一特定问题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这种意识,反映了由于信息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刺激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望和对信息的敏感性,这种重视和强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再者信息技能是信息素质的保障,信息的接收、知识的开发、信息意识的实现都离不开信息技能,加强信息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就是通过对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技术和信息知识结构的掌握,更好地适应社会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对计算机技能以及其他信息技能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对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文化模式的重建。即通过对信息技能的教育,不断提高人们文化素质与信息意识水平,从而从根本上加强人们的综合信息素质。换句话讲就是可持续发展社会中所表现出人们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的体现。只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得到发挥,信息社会化才能得以实现,在我国推进社会信息化的形势下,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5.要推进信息化就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们需要在全面掌握信息素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的措施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国民的信息素质,促进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信息化,否则难以逾越工业危机的障碍,反之信息化没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同样无法取得成功。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与人口总量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相结合,要与产业、产品和消耗结构的调整相结合,要与资源高效、循环、合理利用的技术创新相结合,要与法律法规、体制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相结合,要与崇尚节约的消费文化建设相结合,要与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的防治相结合[3]。一句话,就是要重视和提高全民族的信息素质,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研究与管理并举,建立一流学科信息中心.图书情报动态,2004,(9):1-6.

[2]闫晨俊.浅谈信息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01-102.

[3]陈劭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跨越的三个阶段.科学新闻,2006,(3).

上一篇:灵活运用激励机制 积极发挥外籍教师作用 下一篇:真诚 选择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