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成败之归因分析

时间:2022-09-25 07:57:46

大学生就业成败之归因分析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是他们人生航程的重要转折。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甚至失败。如果大学生不能对就业成败正确归因,将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导致心理疾病。因此,了解大学生对就业成败的不同归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是非常必要的。

一、归因理论机理[1]

大学生就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当他们就业失败时,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的行为。

韦纳认为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认为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等)。

以上六项归因,各有不同的变化程度:能力有高低,努力有大小,工作有难易,运气有顺背,心情有起伏,健康有好坏,别人反应有褒贬。

二、大学生就业成败的不同归因

1.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在心态上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舆论中所反映的倾向是:只要在大城市,就算先委屈一下,也比较容易成功,而到了中小城市、基层农村就要更多地强调奉献、牺牲,这使得大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这种社会舆论导致大学生将就业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因而宁愿选择“漂”族,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漂”,以寻找机会,也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2.社会关系网

关系就业风干扰了就业市场,干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着职业岗位,排斥着有专长的毕业生上岗,人为地造成就业困难。应该说,利用正当的社会关系,积极地参与竞争,是有利于用人单位,更有利于毕业生的事情,比如美国学生的就业经常得到教授的帮助,他们的推荐能帮助约30%的毕业生找到去向,关键是有健全的用人机制。

3.工作经验

大学生经验不足,包括市场经验、社会经验、工作经验,而这些正是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的。现在某些用人单位不再像过去那样去用心培训新人,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具有实践锻炼,一旦被单位录用就能得心应手。从这方面看没有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归因于缺乏工作经验,实质上用人单位过于苛刻的要求,导致了这种归因。

4.高校扩招

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扩招。事实上,我国拥有的大学生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足,并非大学生过剩。但由于媒体过度地宣传就业难,传递了一种错误信息。实际上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已达87.7%,比2004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3],呈现稳步增长。

5.用人标准

伴随着就业市场的火暴,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不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都列入基本条件,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就要求过四、六级英语。部分用人单位愿意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应届大学生又被拒之门外。这反映了用人单位不正确的用人观,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结构和人才使用的混乱秩序。

6.角色归因

调查显示:6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存在工作不踏实、缺乏实干精神,而7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能吃苦耐劳的;52%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较严重,而76%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与团队共进退的精神[4]。不同的角色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归因。

7.努力程度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希望到能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的地方去。这些地方竞争激烈,压力大,岗位有限,导致部分大学生无业可就;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单位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认为那里太苦,没有成就感,收入低,没有前途,又导致有业不就。

三、归因的辅导

1.引导毕业生、家长和公众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根据失业经济学理论,就业只要进入市场调节阶段就必然产生自然失业,自由择业的代价就是自然失业率的产生;人们愿意不断地转换工作,最主要是追求更高的薪酬,这是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这两种失业现象无法消除,也没必要消除,因为这正是就业市场调节的优点。

2.职业生涯辅导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后波及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相对较晚,职业生涯辅导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年级学生要注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二年级学生要注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三年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四年级学生则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开展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涯辅导体系,促进大学生与职业的和谐发展。

3.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个基本技能是:⑴学知(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⑵学做(l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⑶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互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⑷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6]。

4.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日显突出。能否做好就业工作,关系着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所以要积极为学生开拓就业渠道。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创建活动的开展正是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就业基地的建立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提供了条件。

5.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为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敲响了警钟,学院专业的设置及需求量是否脱离社会及市场需求,专业的合理设置及各专业招生人数的控制,有待从宏观角度及时调整。办学走向市场化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专业内涵改革和建设的力度,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调整、合并就业面过窄的专业,增设市场急需,拓宽专业面;更新传统专业教学内容,调整专业结构、压缩和控制重复设置的专业,提高生源质量打造“名牌专业”,使其达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10-317.

[2]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率87.7%www.myjob.省略/.

[3]杨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2005,(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论我国的高职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 下一篇:灵活运用激励机制 积极发挥外籍教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