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视角探寻《社戏》中的“乐”

时间:2022-07-27 11:47:53

以儿童视角探寻《社戏》中的“乐”

《社戏》一文,以儿童视角记叙了“我”在平桥村游玩、看戏、偷豆的快乐经历。只有用孩童的心理和逻辑去思考现实,才能品味出他们烂漫世界的无穷趣味。因此,阅读文本时也应引导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去探寻、体味《社戏》中所展现的“玩”之乐、“争”之乐、“偷”之乐。

一、“玩”之乐

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也不例外。从鲁镇来到平桥村是“我”假期中的一段旅程。单就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一条就足以让“我”“乐不思蜀”了。“我”终于逃出了封建教育的压迫和束缚,来到了日日向往的“世外桃源”,放纵的心情自然不用多说。而小朋友们因为“我”的到来,可以“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偶尔吵闹打了“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说这是“犯上”,这样的没大没小,更令“我”意想不到。字里行间充满了儿童式的喜悦。

“我”看着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新鲜有趣。“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自然很有成就感,其乐无穷。在放牛的时候,虽然“我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遭到小朋友们的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挖蚯蚓、放牛、钓虾甚至吵架,这些对于生活在鲁镇、家庭礼数繁多、管教严人家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更是难以实现的。就像鲁迅在《故乡》中提到的“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在这充满童趣的玩耍中,“我”找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童年的“乐土”。在这里,自由无羁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二、“争”之乐

“到赵庄去看戏”是“我在那里所第一期盼的”,但是看戏却“叫不到船”、“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我的这些“表演”,加上小伙伴们的“撺掇”和双喜“写包票”才最终得逞。从想看社戏而不得,到终于“争”得了这次看戏的机会,“我”心里由此产生的兴奋感和满足感要远远大于看社戏本身。

社戏本身并不好看。“我”最愿意看的“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都没有看到,想喝的豆浆也没有喝到,看到的多是不感兴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我最怕的东西”老旦,偏偏“竞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来唱……虽然看好戏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但是“我”的兴致并没有受到影响:“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地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由此,我们认识到,孩子们看重的不是戏好看与否,而是心中的那一份好奇和期盼得到了充分满足。这样,本来并不好看的社戏却认为是好戏,也就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了。在“好”与“不好”之间,让读者感受到了儿童世界里的诗意生活。

同时,一群“不靠谱”的孩子们为了能够让“我”看成戏,不惜在夜间撑船陪“我”去赵庄,让“我”心中的那份自豪和感激永生难忘。一路上欣赏美丽的夜景,小伙伴们说笑嚷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种新鲜快乐的刺激情景,是以前看社戏所没有感受到的,一路上欣赏美丽的夜景,也是其他任何看戏途中所无法比拟的。

三、“偷”之乐

文章结尾写道:“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同样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作者却认为“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什么呢?只因为昨夜的豆是“偷”来的!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道德规范来解释这里的

“偷”。在这群孩童的逻辑里,这里的“偷”只是可以满足他们新鲜感稀奇感的一种游戏,况且在“偷”豆的过程中,阿发因为自家的豆子长得比别人家的好,就主张偷自家的,让读者不禁被这纯朴可爱的天性所打动。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没有骂,反而是很高兴。“偷豆”让“我”看到了农家孩子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体会到他们与“我”之间的纯真、亲密、友好的关系,以及当地村民那种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这是纯美人性的自然流露。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其实并非

“偷”来的豆才好吃,而是因为“我”在特殊环境中生发出特殊的心理作用,是“偷”之外的乐趣。真正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双喜阿发们的晏晏言笑,是偷豆、煮豆的欢快场面,是与这群淳朴善良的人们相处的日子,是当时特别环境、特定年龄、特殊心境的产物,这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出了吃豆本身的意义。

《社戏》是一幅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鲁迅先生以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儿童视野里的精神“乐土”:“我”、“我们”在“玩”中乐,在“争”中乐,在“偷”中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快乐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种发自天性的浪漫童真童趣,至今读来仍觉情真意切,感觉又回到了美好、快乐的童年。

上一篇:私募房地产基金及相关概念辨析 下一篇:九把刀:青春就是不停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