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意境的情景交融

时间:2022-07-27 06:49:36

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意境的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交融之处,其中意境上的情景交融是它们在艺术追求上最能产生共鸣的一部分,分析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意境上的情景交融,可以将二者更好的传承并发扬。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与中国古典诗词相互交织。在中国古典舞蹈作品中,舞者舞动的是诗词的雅韵和内涵,许多作品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表演内容,或是以中国古代人物为舞蹈形象,将诗词的内涵和古人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许多中国古典诗词也描写了中国古代歌舞,用古典诗词传递了古典舞蹈的神韵和雅致。

在中国古典舞蹈的具体表演中,展现出的对于意境的追求,是与中国古典诗词在意境上的追求相交融的。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为其品评优劣的重要标准,作家在作品中十分注重对意境的追求。深远悠长的韵味、耐人寻味的内涵、含蓄浓厚的情感,这些都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最典型的特征。关于“意境”一词,它的定义和其作为标准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唐代之前,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已经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用意境去衡量文学作品出现了萌芽式的发展。到了唐代,诗歌空前繁荣,众多诗人在写作的同时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诗文理论逐步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最终成为品评诗歌的最高标准。唐代以后,经过历朝历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对于“意境”一词的内涵逐渐丰富。到了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并把诗词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丰富了古典诗词的美学理论。

在古典诗词追求意境的同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古典舞,承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精神特点,同样将意境作为其创作的根本精神,意境美也成为了欣赏古典舞时的重要标准。其中对于情景交融的意境追求是二者在艺术上最能产生共鸣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舞受古典诗词影响,注重情景交融。舞蹈之所以美,其实不只是在于它的舞蹈动作和技巧,最重要的还是它所要表现的人物内心的情感,舞者用心去舞蹈,观者以心去聆听,最后达到共鸣,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一个舞蹈作品。而古典舞在注重表现情感的同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富于意蕴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将舞者所要表现的情与景结合在一起所诠释的。“情”在舞蹈之中是生发一切的源泉,人物性格的凸显,舞蹈故事和主题表现以及意境的建构都是由“情”而来。那么对于“景”,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首先,“景”可理解为舞蹈作品的外部环境,如果脱离舞台进行表演,舞者在大自然中起舞,那么舞蹈的“景”便是天然存在的,舞者便能见景生情,容情于景。在舞台表演中,古典舞往往制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舞台效果,制造出一种蕴藉隽永的意境,令人流连忘返。古典舞配乐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主,大多是中国传统音乐,甚至还是中国著名的古曲,许多有唱词的舞蹈配乐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内容,再加以舞台灯光明暗相接的设计,随着音乐高低强弱的变化而变化,将舞者和观众带到了一个浓烈的演出氛围之中,使演者和观者皆进入舞蹈的主题之中。在舞台的背景布置上,也使用了多种现代化技术,使得布景更立体,更具有舞台效果。

舞蹈《荷塘莲语》中,音乐与光电完美融合,随处可见星星点点的蓝色灯光和串串气泡,背景在随风摇摆的片片莲叶和含苞待放的尖角小荷中切换,舞者们以队形的变换组合成莲花造型与背景中的立体感极强的朵朵莲花融为一体。舞者们在极有民族特色的伴奏中,以其灵动的舞姿展示出荷塘中莲花莲叶随风摇摆并且尽情嬉戏的生动场景,使整个舞蹈动人心弦。舞者们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代表着莲花和莲叶翩翩起舞,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恬静优美的江南荷塘,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与这些莲花和莲叶一同嬉戏。这个舞蹈画面静谧,舞蹈风格清新而淡雅,不禁让人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一个中国画一般的江南水乡荷塘。

其次,“景”还可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无论是创编舞蹈还是表演舞蹈,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所描绘的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和感情。中国古典舞和其他舞种一样,注重现实生活场景的表现,这来源于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审美追求,也来源于它注重去补捉和化用古代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的表达方式。

初唐张若虚所写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七言歌行形式,尽情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奇美景色,它以江月为主要意象,用美景衬托了伤感情绪,同时通过赞叹大自然,把对人间爱情的讴歌,以及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寻结合起来,把情、意、理融为一体,使人读之不禁思绪万千,在全诗的感慨之中,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

以此为题材,由陈爱莲所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不仅沿用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并且塑造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对爱情和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形象。舞者以古典舞特有的身韵和姿态,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并随着明月的上升和变化而逐渐深化。舞者抬头望月,轻移步伐,眼神传神,顾盼神飞,表现出了特定环境之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并且创造出一个如梦境般的意境。

中国古典舞的经典之作《踏歌》这个女子群舞,所表现的正是古代少女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三月欢唱舞蹈的日常生活场景。整个舞蹈中,春天的气息随处可感,人物表现的妩媚动人,俏丽可爱,把少女们在游玩之中尽情欢乐的情态,同时又将少女爱情心扉稍启的心理特点表现出来。

踏歌是汉族的传统舞蹈,在汉代就已经兴起,到了唐代更加盛行,刘禹锡《竹枝词》和李白《赠汪伦》就对踏歌进行过描写,可见踏歌早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随生活传承了下来。这支舞蹈在运用情景交融的意境创作方法时,以舞者别致的舞姿,水袖独有的韵律,行云流水一样的步伐和重心的变化表达少女们典雅含蓄和洒脱直率的情感,又将其融入所表现的现实生活主体场景之中,使得整个舞蹈给人以难以言喻的美感,将人带到一个深远且富有哲理的意境之中。舞蹈中水袖的运用仿佛由心而发,以此表达内心情怀,随着水袖的摆动,配以带有情思的歌词:“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这样把人性中最“真”的一面表现出来,让观者感受到人的可爱,人性本质的美好,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于人性中美的追求,对于生命美丽的赞颂,让观者对人生的真谛有所体悟。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古典舞,自古至今传承了几千年,它们同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通过分析和探索它们的价值,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古人的心态,了解华夏人民的精神境界。对意境的追求,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审美倾向的共通之处,它是最典型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也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关注。从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融合中,我们也可以深层次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它根植于内心,传承并发扬下去。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样刊务必寄两本

作者简介: 张志峰,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元明清文学文献。孙红,女,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研究领域:元明清文学。

上一篇:浅谈一日活动中的语言教育 下一篇:品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