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引导学生解决难题的艺术

时间:2022-07-27 04:12:17

浅析引导学生解决难题的艺术

摘 要: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综合试卷中的难题都敬而远之,往往舍弃不做,那么我们教师需不需要进行讲解?又该怎么讲呢?根据张俊平主编对苏派的理解,我们的教学要讲求精而不拘,课堂教学要“精耕细作”。课堂教学还要循序渐进,教学中要充满着耐心、爱心,在民主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困惑,不断为学生搭建台阶,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中自主学习。

关键词:铺垫;函数;自主学习;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源头

最近高三举行了一次数学周练,周练内容和往常一样,一份综合试卷,试卷来源于最近几年其他县市的模拟试卷,学生做题的规则和往常一样,1~8题还行,9~12题能做出一些,13、14题连蒙带猜或是不做。每一份试卷填空题的13、14都是小题中最难的,也是整份试卷中的难题,对于不少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确实有不小的困难,更何况我所任教的学生是三星高中的普通班学生。针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难题讲还是不讲?若是讲,应该怎么讲?

二、调查学生,取得学情

1.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我的调查,学生也希望能够将13题这类难题攻克,这样会感到有成就感。兴趣是积极学习的导师,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当然对于这样基础的学生而言,想一下子实现对难题的解决,这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不积极去探索,不积极去研究,永远不会成功。

2.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积极参与

调查中学生也多次提到这样一种情况:本身这类题目就比较难,如果老师不讲的话,我们自己根本就做不出来,想不出来,或许老师认为我们没有能力达到这一层次,就不讲给我们听。虽然我们大家都不会,但是我们希望老师能讲给我们听。第二种情况,教师很负责任,和学生讲了这样难度的题目,但是学生仍然没有听懂。这类情况教师可能仅仅局限于满足本题的讲解,忽视了听讲者这一主体的客观情况,没有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3.基于调查,得出结论

对此等难度的题目讲还是不讲,应该有了明确的答案。一定要讲,无论是从取得学生的信任,还是对自身专业的提高来说,这类难度的题目应该要讲。教师讲了之后,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勇气,有了探索的精神,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其次,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自己也将获益匪浅,只有讲出来,才会知道还有哪些值得做进一步的思考。

三、案例分析

设函数f(x)=■,x∈[0,■]-x+1,x∈(■,1]和函数g(x)=asin(■x)-a+2(a>0),若存在x1,x2∈[0,1]使得f(x1)=g(x2)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本题为综合试卷中的第13题)

我首先问了几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从学生苦楚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根本不理解题目中后半部分的意思,更谈不上去转化利用,灵活解题了。

对于此种情况,我并没有立即帮助学生去理解本题,解决本题。我细想了一下,从和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学生已经被“x1,x2”“存在”等搞糊涂了,不知该往哪些方面转化。根据此种情况,我先设几个简单的问题,如下。

问题1.若f(x)=x2,g(x)=x,若f(x)=g(x2),则x=?根据初中解方程组的思想方法,学生很快就得到了答案x=0或x=1。

问题2.若f(x)=x2,g(x)=x,若f(x1)=g(x2),则x1,x2的范围是什么?

学生对问题都没有反应。这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理解。

问题3.比较1、2两个题目,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学生1:问题1中没有x1,x2,表示f(x)=g(x)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的自变量是保持一致的。而问题2中用x1,x2区别对待,表明方程f(x1)=g(x2)左右两边的自变量的取值是不一致的。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找出了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点,那么这两个问题有没有相同点?问题1中的自变量一样,问题2中的自变量不一样,那么什么是一样的?

学生2:这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函数值是一样的。

教师:请你进一步解释一下,具体一点。

学生2:问题1中的方程不需要解释。问题2中x1,x2在各自的函数的作用下,产生的函数值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既然是函数值的问题,那我们好好想想,所有函数的值构成一个集合叫什么?

众生:值域。

教师:那么问题2中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3:表示两个函数值域的相同的部分。

教师:回答非常准确,应该是两个函数的值域相同的部分,那么所问的问题“x1,x2的范围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学生3:就是当两个函数的值域取相同部分的时候,各自对应的自变量的范围是什么,也就是已知函数值的范围求解求出的自变量的范围。

教师:那么,第一个函数的值域是什么?第二个函数的值域又是什么?

学生3:(继续回答)f(x)=x2的值域为[0,+∞),g(x)=x的值域为R,相同的部分是[0,+∞),此时函数f(x)对应自变量的范围R,即为x1的范围;此时函数g(x)对应自变量的范围[0,+∞),即为x1的范围。

……

有了以上问题串的基础,接下来解决本节课需要评讲的案例中的第13题就容易多了。

四、反思与总结

本题的解决或许没有让所有人都成功地解决到最后,课堂教学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最后的成功。但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思考,最后都有一定的收获。教师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适当支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章东锋.谈概念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数学月刊,2014(03):27.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探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