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分析学情针对实施教学

时间:2022-07-27 04:06:56

精准分析学情针对实施教学

摘 要:本文例举三个学情分析案例,提出了学情分析的现实问题,对课前、课中、课后学情分析提出了操作建议和方法,以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提示教师养成良好的课后反思习惯,进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调整;实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2-0031-02

我们要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去提升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有针对性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关注两个关键词,一是“个人化”,另一个是“针对性”。如果我们的体育课都是从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的,而且是针对每个学生突出的问题和特殊需求来开展教学的,那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既然要实施个人化、针对性的教学,那很自然的问题便提出来,如何实施?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如何才能熟悉学生学习中突出的问题,这就是笔者要阐述的主题,如何精准分析学情。

一、学情的现实处境分析

笔者遴选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份实践课课时计划中的学情分析,且不去讨论写的质量高低,而是关注内容,涉及到学生体育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等。

学情分析案例一:水平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一年级时,他们已经学习前滚翻、坐位体前屈等技巧内容,在实际练习中手臂腰腹力量薄弱,在仰卧推起成桥技术学习中,不能积极展髋、反撑推垫,教学中,我以情境教学为主,搭配反应性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体会各种顶髋的练习,发挥教材的价值功能。

学情分析案例二: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学生,体育的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学生总体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各种新颖的教学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的。

学情分析案例三:高二年级足球选项班的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对足球这项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同学是足球运动的爱好者,但也是足球运动的初学者,足球运动水平相对较低,尤其在教学比赛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对于高空球的处理不尽合理,即使顶到球后也绵软无力、方向无法控制,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惧怕高空球,其原因是学生用头顶球时,把眼睛闭起来或是对球的路线判断不好,导致顶球部位不对,头顶球让学生感觉非常的疼痛,从而出现了不争抢,甚至躲闪的现象。

三则学情分析从内容上看,一方面是分析了学段学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另一方面是分析了学生在上本堂课之前的学习基础,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基础和心理基础;再有是单元前课次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所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预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对学情分析大致可以分为课前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而对课中学情分析则容易忽视,课中学情分析恰恰是实施针对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对课前学情分析也只是涉及到学段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和班级普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对“个人化”学情进行有效关注,或对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或将会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预设。

二、课前学情的精准分析

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培养他们管理体育课堂和负责任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支持学生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观点、需要和才能。在教学前要汲取学生的反馈,并对反馈做出反应,大的时间节点是期初、期中;中的时间节点是一个运动技能单元开始教学前;小的时间节点是一堂课的课前。要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了解学生的需求,问问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问问他们:最想从你的体育课中得到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活动使体育课更有趣味性,更有锻炼价值;问问体育学困生们,他们想让老师给予怎么样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上需要什么样的关照。一旦你用问卷、学生代表或个别交流的形式收到这些问题答案之后,就要和学生讨论哪些想法是可行的。然后制订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及整个教学的行为规范。如果教师愿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和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活动的话,学生会更加自愿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活动。我在教学中经常参与学生的比赛,和学生一起锻炼,在一起打球时,学生的心声会自然流露,我从中获得原始的学情,能知晓学生的个体情况,以及他在学练中的问题。期初、期中和单元学习前的学情了解可以采用问卷形式,把握学生大致的倾向性,具有普遍性的需求、喜好等。课前的学情询问这是常规动作,和学生交流时要做到点面结合。“点”是基本固定的学困生,“面”是各个层次的学生,点要固定,面要经常换,因为随着课次进程的深入,面会动态变化。学困生在交流时,教师要讲明这堂课学习的内容,具体对于他们的重难点可能会是什么,对于每位学生身体基础、运动基础、心理基础等不同,提出的针对性的策略和目标,也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提出适宜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提供原始、基础的资料,比如动作要领口诀、图示提示、辅助器材等,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有必要时固定场地,并提供帮助一起学习的学生骨干,教师有必要参与其中,给学生心理暗示,他们受到教师的关注。

三、课中的学情精准分析

通常一线教师认为学情分析都在课前或课后完成,其实真正的学情分析却在课堂,为了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指导和引领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验,教师需要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认识、理解、疑惑、体验和整体学练的深度与广度,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或任务。这样一来,学情分析不再是课前和课后的事情了,而是贯穿于教学中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它是与教学指导唇齿相依、彼此间不断转换的。课中学情来源于哪里?首先来源于学生的课堂练习表现,练习情况的获得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光,能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特别是容易出现错误的倾向性状况,或直接表现是动作错误。同时要立即闪现和判断错误发生的原因,因为学生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学生产生同类错误的原因可能不同。这时需要教师快速分析和判断学情,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笔者在指导一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时就发现类似情况,参赛教师未能发现学情而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练情况。上课内容是水平四(八年级)上手传球技术单元第一课次,在基本部分环节中设计一个用固定手型在地面进行反弹球的练习,此练习的要义在于用快频率地手指弹击排球,前提是用正确的排球传球手型。在上课过程中,多数学生的手型是正确的,但在击球的过程中出现手指、手腕下压拍球的动作,导致错误动作的发生。课后,我们分析,一是上课教师对于设计练习环节的真正目的不是很清晰;二是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巡回,转换视角,最好在学生发生错误之前进行诱导和干预,这才是精准分析课中学情的要义。如果参赛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用力错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改变练习的手段和方法,这样就不至于接下去的教学环节都受制于之前的错误伏笔。

上述是针对学练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排查、分析和应对,这是从教学细节上作学情分析。如果按照课中学情的精准分析观点,除了抓住细节的“点”,还要关注课堂的“面”。上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体育课堂内重要的并不是能否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而是在学练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理解和体验技术动作过程,是否获得科学的方法,是否在学练过程中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我们是否全程关注、掌握学情、精准分析、分层指导、及时调整,做到方法有的放矢。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恰当的“课堂观察记录表”,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或教师可以带上备课笔记本,在课后反思一栏中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个反思记录学情比通常我们所抄写的教案要高效得多,可以建议教师多记录上课学情,少抄写无用的常规教案;或让某个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练状态、讨论情况进行记录。

对课后学情的分析,这是对下一堂课进行教学策略调整的依据,同时也是课中学情分析的延续。比如,有时体育课快结束了,教师吹哨集合进入结束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不舍的情形;有时体育课结束后学生有说有笑,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叹,下课了还希望留在场地上能投几个篮。如果学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而且他们都能出汗了,至少是微汗,这些出汗都是积极性出汗,可以直接断言这是一堂有质量的体育课。教师也可在放松小结阶段通过协商式对话、启发式提问、结果展示汇报和比较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这是从课堂细节观察入手,其实也是课中学情分析的延续补充,课后学情分析和课中学情分析最主要的区别是,课中学情分析是即兴的,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学任务和策略;课后学情分析它具有延时性,有一定的调整时间,课后学情分析是教师教学反思的起点,也是调整接下去的一堂课的起点。课后学情尤其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在每一个技能单元学完之后,教师依据测试结果,需要对学生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层次,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情况,这些往往是课后学情分析的重点,这为后阶段教学指明方向。

现实中课前学情分析出现在正规的教学设计中,一般用于参赛、评优或投稿,这像是水中的月亮,是一种摆设和意境,在与不在我们都心知肚明;现实的课中学情分析往往出现在某次常态课的即兴调整,教师不经意地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教学出现了转机,这是有教学眼光、意识、艺术的教师,他善于捕捉学情,机智调整策略,对教学驾轻就熟,笔者要为这样的教师点赞。现实的课后学情分析往往表现在课后反思中,这样的教师是对教学有情怀的老师,他心中有学生,课中为学生,每一堂课的结束都是第二堂课的调整和开始。我们想着,让课前学情更贴近现实和一线,更能反应真实的学生情况,而且是接下去要上课的班级学生情况;让课中学情分析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以提炼教学技艺,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让课后学情成为习惯,因为这个习惯让我们摆脱平庸,追求卓越!

上一篇:农村小学“一师两班”体育教学模式解码 下一篇:“淬炼式”短时特别培训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