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及应采取的措施

时间:2022-07-27 12:34:59

水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及应采取的措施

摘 要:水运信息化的发展在现阶段还存在瓶颈,要在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在统一的整体框架下

才能够做到信息的融合、共享与协同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 数据 通讯系统

信息化概括的说,就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而所谓智能化工具,就是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

水运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涉及水运行业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水运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信息化及国家信息化内涵的解读,不难总结出水运信息化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水运信息化要通过智能工具的应用来实现,其次,需要在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再生与利用。也就是说水运信息化的前提是首先要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组织,而后在统一的整体框架下做到信息的融合、共享与协同应用。

阻碍水运信息化发展瓶颈

1、管理体制层面因素造成的水运信息化瓶颈

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在这份意见中,中央所有港口全部下放地方管理。

港口下放后,实行政企分开,港口企业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通过这一举措为港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 由于港口企业的完全市场化,造成水运信息化这个原本属于国家信息化范畴的问题,转变成为了企业信息化问题。港口企业成为了港口信息化的主导,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成为了完全独立的企业行为,由于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港口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各港口企业在自身信息化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港口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业务数据的不断积累,港口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港口企业生产管理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但是,不同的港口其管理和运行模式虽然大致相似,细节处却存在着差异。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规划和组织,就造成了各个港口信息系统在功能构成、数据格式、数据含义、数据使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进而造成了更高层次的数据共享、信息交互,数据统计的困难。可以说目前的港口企业正在打造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因此造成了港航企业掌握着大量的原始数据资源而无法实现共享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差异化,管理部门无法通过统一的平台获取直接运行数据,直接推高了管理成本,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2、管理职能条块分割,管理业务交叉造成的水运信息化瓶颈

除了体制造成的水运信息化瓶颈外,目前水运行业管理职能的条块分割,以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交叉也是造成水运信息化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内河航运表现尤为突出。

从总体上讲,由于通航河流通常都要穿越多个行政区划,因此也就造成了整体贯通的航道,被人为的划分成了不同的管辖区段,而由于各个辖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通航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也必然不尽相同,与港口企业信息化类似,由于没有统一的水运信息化标准进行规范,各个地区都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了水运信息系统的建设,而没有充分考虑流域整体通航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致使对于同一管理需求所采用的方法、处理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地域间的“信息孤岛”,因此造成一方面,被管理对象无法享受统一的信息服务,也无法利用信息手段,只通过一套智能设备完成与不同区段的通航管理部门间的信息交互,另一方面,不同区段的管理部门之间,各自掌握着大量的基础通航管理信息无法共享,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信息大量冗余,严重制约了水运信息化作用的发挥。

除了受行政区划影响外,即便在同一辖区对于通航的管理也存在着:航道、通航、运政、航政、海事、港航监督等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同时进行管理,由于管理目标的同源性,这些职能部门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业务交叉,由于存在业务交叉,所以必然存在数据信息交叉,这些交叉数据是各个部门都需要的共性数据,但是由于受部门差异的影响,这些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也都是独立开发的,相互间从数据到应用基本无法实现共享,在部门间再次形成“信息孤岛”。

由于管理职能条块分割,管理业务交叉造成的信息化各自为战现象,即不利于对内河航运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也不利于内河航运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管理集约化优势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内河航运数据的收集于分析,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制约内河水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3、地区差异,信息资源不对称造成的水运信息化瓶颈

就我国目前整体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来看,明显存在着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差异性,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三大地带间的区域信息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显著。对应于水运信息化来说,沿海港口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好于内河航运信息化水平,长江、西江等重点河流信息化水平好于其他内河信息化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区社会信息意识、政策存在差距,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的影响,信息网络的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差距等客观因素造成了目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水运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无法统一到同一高度,也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及不同应用环境下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的衔接。

此外,除了地区差异所造成的水运信息化瓶颈外,信息资源的严重不对称问题也是制约水运信息化水平整体提高的重要原因,目前港口信息化、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目标,基本都集中在为企业或通航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而没有充分的考虑港口服务的客体、内河运行船舶等被服务和被管理对象的信息服务诉求,使得港口客户、内河航运船舶等水运活动主要参与方,无法直接参与到水运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始终游离于系统之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水运信息系统的效能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采取的措施

1、统一规划、统一组织

对于水运信息化建设应该在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有序的展开,应该由交通主管部门以行业的高度,以促进水运整体发展为目标,突破地区与职能限制,统一进行整体的需求分析,为水运信息化建设提供整体的指导,使得各类水运信息化建设项目能够在统一的标准与框架内进行。

2、改变系统构建及建设模式

通过对国外对于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对于港口还是内河航运,虽然其经营主体都已经基本企业化,但是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基本还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例如:日本所实行的港口国建民营模式,新加坡的海运与港口局(MPA)与港务集团(PSA Corporation Ltd.)共担模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与之类似。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水运信息化项目整体应该由政府为主导建设,采用政府招标、建设,而后租借给使用方进行使用,从而提高水运信息的标准化。

3、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有机融合

信息化是集计算机、网络、控制和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只有对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应用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集成效益优势。以港口为例,随着全球贸易化进程的发展,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加,提高港口的中转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加快港口的自动化进程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这一信息系统的使用,实现对港口大型作业机械设备,作业流程的自动控制,大大的提高了作业效率,为港口作业满足运力增长需求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各类港口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提高了港口企业在生产作业管理,生产效率统计,港口设备科学管理,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过去通过传统方式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完成的统计报表,现在只需几秒钟就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统计模式生成不同的报表,满足港口管理多角度决策的需求,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管理成本。虽然通过这些系统的使用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提升生产力、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由于目前的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没有构成一个港口信息化有机整体,致使控制系统中大量的实时控制数据无法记录,造成生产过程中大量有效数据流失,在管理系统中还需要人工的对生产数据进行事后录入,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大大降低了基础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制约了系统效率的发挥。同样在管理系统中制定的各种作业计划,无法被控制系统使用,控制系统运行还需要以人工通知的方式进行,也制约了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的发挥。

所以需要通过对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管控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集成应用优势,从港口生产业务需求出发,发挥信息系统的综合优势,以业务为驱动,打破系统界限,做到数据自动采集、共享,管、控联动,实现业务管理与组织的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港口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信系统作为信息化的主要支柱之一,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神经。就水运行业而言,信息化主要包括三大类:船舶交管系统、水运通信系统和水运信息系统,其中水运通信系统是水运信息系统和船舶交管系统的基础和保障,是信息化基础数据的收集与传播渠道。大到国家层面的水运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小到单个港口的调度指挥、生产管理,水运通信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要加快信息化的发展,也要首先确保信息传输通道――水运通信系统的畅通。水运信息系统往往是面向具体应用的,水运通信系统则不同,他需要高度的统一和全局的规划,尤其是跨行政区的内河通信系统,其顶层规划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要保证系统的互联互通,还要为未来发展预留资源,是一件基础、系统的工程。

综上所述,要在目前管理机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全面的水运信息化,并通过信息化全面提升我国水运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对水运交通的整体要求,就必须通过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标准、全方位的融合,实现水运信息系统整体架构的一致性,从而使丰富的水运信息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消除水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GPS/GPRS技术在水面流速、流向测量中的应用 下一篇:修订船员违法记分办法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