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戏曲节目

时间:2022-07-27 06:06:42

浅谈广播戏曲节目

我国的戏曲艺术浩如烟海,蕴藏着宝贵的财富,传播之广泛,流传之久远,令世人所瞩目。戏曲既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积淀,又是一个综合艺术的载体,直接受到民族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支配和影响。

当前,戏曲艺术处在多种艺术竞争的时代,必须确立和调整自己的艺术走向,充分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世纪中再创新的辉煌。作为戏曲艺术家族一员的广播戏曲节目,为张扬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一番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青年人为什么不爱听戏曲节目

当前很大一批青年认为看戏、听戏是老头老太太的事,而通俗音乐才是属于他们青年人的。也有一部分青年想了解戏剧,可他们了解戏剧的方式与老年听众是不尽相同的,不会像听通俗录音带那样去听戏曲。

的确,作为戏曲,无法获得流行歌曲那样的社会效果。但流行歌曲尽管有流行速度快、范闺广、轰动效应强等特点,但它是以其寿命短促为代价的。很多钟爱流行歌曲的青年人认为戏曲过时子,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真正的艺术很难用时间来界定,谁能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流传至今已经过时了?中国戏曲其实要比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丰富,更有表现力。这种“过时说”,只能说明当代青年人对戏曲艺术太陌生,太不了解。这种现象的造成有许多原因,首先是青年人对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接触太少。

这里有这样一份材料。

在郑州大学校园内调查了10名大学生,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对豫剧传统戏的代表剧目《抬花轿》、《大祭桩》没有一个人看过;对现代戏的代表剧目《朝阳掏》、《刘胡兰》只有3个人听过其中的唱段;对常香玉等五大名旦,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地罗列出来。

广播戏曲节目应该弘扬戏剧艺术

当代青年自主意识比较强,也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对美的东西是不会拒绝的,从戏剧本身来看,戏曲面临危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戏曲要打动将来或正在逐步成为国家栋梁的青年人,就要走改革之路,使戏曲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贴近生活。从内容到形式,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从而在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戏曲艺术要在人民群众中扎根,从“娃娃抓起”是很重要的,从年龄分析,一门艺术,一种文化能否保存下去,主要看它是否能顺利地传递到青年一代身上。戏曲节目年龄断层出现在青年―代是可怕的。听众后继有人与乏入决定了一门艺术的长存或衰亡。

广播戏曲节目肩负着弘扬戏曲艺术这种历史重任。

我们应该相信青年人的能力,只要是真正美好的艺术,青年听众是会接受的,关键是引导。

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所播放的优秀传统剧目经过几代艺术家的锤炼加工,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筛选,早已成为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确实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广播文艺节目应当重视戏曲节目的播出,一是要安排有足够的时间;二是要精心选择和编辑节目;三是要主动与戏曲联姻合作,以创造更加适合当代听众的广播戏曲艺术形式。

如何为青年听众编排戏曲节目

要使戏曲节目走近青年听众,就要在编排上适合青年人的口味。节目的一开始就要抓住青年人的心理,使他们愿意听下去。在节目形式、情调上要适当搭配、穿插,让整组节目色调绚丽多姿,情绪起伏跌宕,尽可能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在编排戏曲节目方面作了许多尝试。

首先是将众多名家请进来。豫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不同时期的名家灿若星辰,常香玉、马金风、王希玲;虎美玲、王红丽等戏曲名家先后做客《名家访谈》,从讲授戏曲知识开始,结合自己的表演艺术和体会谈戏,使节目寓知识于欣赏之中。“名家聊戏”由各个剧种的戏曲名家介绍自己的代表唱段,一边聊一边唱,原本呆板、枯燥的唱段,通过名家的聊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板式和腔调的变化及改革一目了然,受到了许多青年听众的欢迎。

其次是走出去,深入街头巷尾,采访戏迷、票友,录制他们的唱段,在节目中播放,同时还开设了“看词学唱”、“戏曲有奖问答”、“点播热线”等栏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戏迷的参与热情。

再次是增强节目的知识性、专业性、欣赏性。周日的《戏曲茶座》以多种形式增强了高雅艺术的可听性。

有专题式的编排。如“三国”戏人物系列专题;梨园世家系列专题;父子、师徒、翁婿、夫妻演唱的系列专题等,受到听众的高度评价。

在“三国”戏人物系列专题的诸葛亮一章中,我们先从《三国演义》谈到《三国志》,将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作一比较,然后从历代文豪对诸葛亮的咏赋再谈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间穿插了京剧、越调等诸多名家(如言菊朋、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申凤梅等)塑造的不同时期的诸葛亮形象的唱段,听众听后反响极大。

在编排《谭门世家代代传》这组节目时,我们先从介绍谭门创始人谭鑫培人手,让青年听众对谭氏有个简单的了解,然后按照年轮,深入浅出地介绍谭家六代人的表演艺术、唱腔特色、表现风格。选用的唱段,既有传统戏《战太平》、《打渔杀家》,又有现代戏《沙家浜》。通过这组节目,把戏曲界子承父业、一门六代从事同一行当的梨园佳话,变成校园美谈。

有研讨式的编排。如展开豫剧如何振兴、戏曲在青年人中的位置等问题的讨论,并请艺术家、老戏迷、大学生一起听戏品戏侃戏。我们在节目中请到豫剧评论家石磊等人,讨论豫剧的形成、发展和当代走向;请喜欢听越剧的大学生一起走进直播室,聆听讨论越剧三大小生流派范(瑞娟)、尹(桂芳)、徐(玉兰)的各自代表作和风格。通过同一段唱段“宝玉哭灵”体会徐派和尹派同是表现贾宝玉痛彻肝肠的悲伤感情,但两个不同的流派唱腔给人的感受也有不同,从而更加深了对徐派艺术高亢奔放、尹派艺术深沉朴素的唱腔风格的了解。

我们还专程到天津,邀请戏剧评论家刘连群共同录制节目,将京剧《失空斩》与《三国演义》作比较,通过6处异同的比较,再加上京剧四大须生的唱腔演绎,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有欣赏式编排。即有计划地系统安排折子戏、整场戏等,也满足了一部分听众听整出戏的要求。

这种全方位的节目布局,为弘扬戏曲艺术开拓了用武之地,使广播戏曲走向了青年听众。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浅谈“健康热线”节目 下一篇:浅谈石油企业新闻宣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