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诞生趣闻(一)

时间:2022-07-27 02:13:33

一部名著一个故事。

“埃菲尔铁塔不是一天盖起来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用这句话来诠释一部伟大作品的形成过程。的确如此,在任何一部名著的成名轨迹里,都蕴涵着许多的曲折与辛酸。一部名著的背后,往往浸透着作者经历的悲喜与荣辱。唯有故事的背后,才更真实地折射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折射着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潜在价值。

挖掘伟大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名著近距离接触,不仅能直观领略经典名著的精髓,还能近距离接触大师,获得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愉快的阅读体验。

让我们走进名著的背后,欣赏不一样的故事。

车祸引来《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写《飘》之前是美国《亚特兰大新闻报》的一名普通记者。

1926年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她不幸脚部受伤,只好辞职在家治疗。就在她能拄着拐杖走路的那天,丈夫抱着一大摞打字纸回家,劝她动手写点东西,一则能打发养伤期间寂寞无聊的时光,二则可以活动大脑锻炼心智。

经过一番思考,米切尔决定利用自己做记者时搜集到的大量一手资料,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自己早年的爱情纠葛为素材,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从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1936年,小说《飘》终于问世,并很快风靡世界。同时,《飘》的出版也改变了人们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看法,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次年,《飘》荣获普利策奖。

“死”后写出《复活》

1877年,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相继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巨著。于是,每天采访的、慕名而来要求签名的人络绎不绝,托尔斯泰陷入了狂热者的“包围”之中。

对此,托尔斯泰相当厌烦,因为他想静下心来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种种罪恶的长篇小说。为了避开这种“包围”,免受干扰,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并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在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饭吃。”此后,只要有人来访,仆人就装出十分悲痛的神情对他们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这是先生的遗言。”渐渐地,社会上都知道托尔斯泰神秘地“死”去了。

1891年,《复活》终于脱稿。但为了修改好这部作品,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又“死”过几次,对作品细加琢磨,直到1899年《复活》定稿出版,托尔斯泰才真正地“复活”了。

负债逼出《高老头》

巴尔扎克并非一出道就名扬天下,誉满全球。在成名之前,巴尔扎克也曾困顿过,狼狈过。他本来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

艰苦的创作生涯使巴尔扎克得了心脏病。疾病的折磨给他带来了难言的痛苦:经济拮据,常常负债累累,以至于最困难的时候,他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非常乐观,每当就餐时,他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分别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也正是在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为了偿还借款,他开始了《高老头》的创作。他每天坚持写作达20个小时,为了提神,就喝很浓的咖啡。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辛勤、紧张的生活:“下午六点钟睡觉,半夜起床,然后一连十六个小时我都在埋头写作……只有一小时有空,就是五点到六点吃饭的时间。我发誓要取得自由,不欠一页文债,不欠一文小钱,哪怕把我累死,我也要一鼓作气干到底。”这样,他用惊人的速度写出了一部长达80万字的情节曲折复杂、故事引人入胜的世界名著《高老头》。

上一篇: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下一篇:雏菊 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