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会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

时间:2022-07-27 01:46:19

提高高职会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

【摘要】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笔者从高职教学的现状出发,通过对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求提高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23―03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新生教育机构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任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仍然无法有效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究其原因,除了体制上不完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外,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实效性方面仍存在着较大问题。实际上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核心,抓住了课堂就等于抓住了职业教育最本质的问题。

本论文中的“课堂”实质是一个由“大职业教育”引领的“大课堂”观的概念。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教室为界定的“课堂”也是针对学历教育的“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使学生的智力和人文素养得到逐步完善,即“理论+技能+人文”的全面的实效性。[1]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而课堂教学则是高职院校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得书本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

一 影响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本杰明•S•布卢姆(Benjamin.S.Bloom)对教学质量的定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外显地或内隐地)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换言之,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促进程度,包括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恰当,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特征(如年龄,先前知识,动机等),涉及众多的教学因素,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和内容的处理,对学习任务和活动的组织地处理。

这个意义上说,要判别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的高低,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质量,二是教学过程的质量。因此,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教学大纲的适用性、教材的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态度、备课充分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的能力、考核方法都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诸多因素。

二 如何提高高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课堂为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根据从教8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1 从教师方面来讲

作为任课老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学能力,还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先动(激起学生认识动因即课堂外先动)――联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促动(激起学生发展的潜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计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做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抓。我院在军训期间让老师精心准备为新生进行专业讲解,同时告诉学生在校期间所要考取的资格证,以便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上课期间,请社会上会计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进行专业和就业方面的指导以便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热情。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了会计知识竞赛等活动,请我院已毕业学生为学弟学妹们讲点、验钞技术等。通过以上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职业会计人的目标。毋庸置疑,我们高职院的学生大多数高考成绩不理想,被本科院校所淘汰下来,在学习成绩和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差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成就感、缺乏幸福感,教学情绪衰竭。但是,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从心理,不应歧视他们,反而应该帮助他们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同时老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顾问、教练与主持人,真正实现“阳光课堂”。

因此,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源动力和前进的指路明灯。做到了这些,不刻意营造课堂氛围,课堂氛围自然良好;不刻意追求教学成绩,教学成绩自然出众。

2 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

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须把握好4个问题。为什么要开这门课?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来教?就拿会计课程来说,须明确以下问题:如下图所示。

图1 教学设计图

(1)要解决培养目标问题。这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定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何为职业能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简称ISCED),我国目前积极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5B类型。“5B类型的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所开设的课程都是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与涉及具体职业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从而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必需的能力与资格。”[2]对照这一标准,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和培养目标。 对于 会 计专 业 来 说,它 的 培 养 目 标 是 通 过 具 体 的 岗 位 来 实 现 的,如 图 所 示。

图2 教学目标图

(2)需解决岗位能力识别问题。这点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就拿会计岗位来说,任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会办理货币资金收付结算、会识别和审核各项原始凭证并会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会依法办理各种税款业务、会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会进行初步的纳税筹划、会用计算机处理相关的会计业务等。

(3)教材的选用。从教材方面讲,应严格遵循高职高专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向。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没有一本现成的教材,需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情况精心编写一本适合本地区、本院的特色教材。

(4)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相结合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备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把整个教学放在工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职业能力、行动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如下图所示。

图3教学项目的设计

(5)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课程枯燥而又抽象,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便更好的理解会计知识,这是摆在众多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加之得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财务会计》讲解支付结算方式时,复杂的结算程序是同学和老师比较头疼的地方。在讲授该节内容时,我将学生6人一组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课下准备,根据各种票据的结算程序自编、自导情景剧,把票据的流程表演出来。每组几分钟的课堂表演,几句简单的对白和签章的运行,就把复杂的结算程序诠释的清清楚楚,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意识,真正做到了“理论+技能+人文”全面的实效性。

由此可见,每堂会计课如果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一定会有的放矢,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必会学以致用。

3 从学生角度来讲

学生是教学对象,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学生是信息接收者,是系统构成的第一要素。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兴趣是形成主动思维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对某种现象或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识内驱力来自于对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愿望;为实现好的成绩产生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为使自己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产生了附属内驱力[3]。基于高职学生的思维的特点,作为教师首先要领悟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这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其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从教学环境来讲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优化课堂环境为师生提供充分表演和大有作为的舞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期间完成与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的最短对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真实或仿真的环境就尤为重要。记得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上,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杨责文教授介绍说,他们学校的会计课程全部在实训室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而且接受很快,效果非常好。学生还没等毕业已被各大、中小企业和事务所抢购一空。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的主渠道。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原因。最根本的应该是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标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积极性,才是保证和提高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

参考文献

[1] 雷正光.提高职业院校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R].

宁波,2008.

[2]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M].1997.

[3] 李名威,张玲,刘梦岩.基于大学生思维特点的会计教学方法[J].会计之友,2009,(8上):82-84

上一篇:电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探究* 下一篇:基于Web2.0的智能导学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