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再出血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6 04:26:00

【摘要】 目的:探讨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实施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替普瑞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消化道溃疡再出血率、复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再出血率3%,显著低于对照组23%,治疗组的复发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消化道溃疡;奥美拉唑;替普瑞酮;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29—02

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类药,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等,是处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但引起患者胃肠道反应的相关报道也日益增多,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出血和穿孔最为严重,由于非甾体抗炎药服用后有镇痛特点,所以该类药物对于身体的伤害具有起病隐匿、发现时病情多较重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为预防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的相关性溃疡的复发,临床上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及米索前列醇,但由于质子泵抑制剂对人体的骨骼和造血系统的副作用以及米索前列醇所致的胃肠道痉挛、腹泻,所以在临床上也不能长期应用。替普瑞酮是一种新型的胃黏膜保护药,具有提高黏膜的防御能力及组织修复能力,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活动性炎症的治疗,该药对胃黏膜损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溃疡愈合质量的提高以及溃疡复发率降低等作用尤为显著。本研究选择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消化性溃疡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在临床应用中与替普瑞酮长期单独应用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来我院治疗的6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为(32.5±2.5)岁;病程2.5~6年,平均4.6年;患者基础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10例、关节炎20例,其中包括骨性关节炎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痛风性关节炎5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31.5±1.5)岁;病程1.5~5年,平均4.2年;患者基础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11例、关节炎19例,其中包括骨性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痛风性关节炎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一个月以上,经胃镜检查证实均患有并发性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复合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且伴有呕血史及黑便史。②经胃镜检查所有患者有活动性出血,标准为Forest的Ib级~Ⅱa级。③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了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④所有患者经胃镜止血成功。⑤所有患者人选前无合并肝、肾等有碍治疗进程的疾病。

1.3 排除标准①并发恶性肿瘤者;②实施胃镜下止血效果不佳或不成功者;③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④不需要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⑤经治疗溃疡不愈合或发生其他并发症者。

1.4 方法所有入选的患者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在我院经过8周的治疗后,入组患者均予以胃镜检查并止血成功,溃疡面愈合。我院治疗过程中所用药物为日本卫材公司生产的替普瑞酮胶囊,规格50mg/粒,无锡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奥美拉唑胶囊,规格20mg/粒。治疗组给予替普瑞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患者长期服用替普瑞酮,每日3次,每次50mg,同时给予患者服用奥美拉唑,每日2次,每次20mg。对照组给予长期服用替普瑞酮,每日3次,每次50mg。两组疗程均为40周,所有患者在首次出血停止后3周加上原量的非甾体抗炎药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

1.5 观察项目分别观察2组患者在第0~8周和第9~40周期间再出血率、溃疡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1 内镜检查在患者治疗期间,每8周对其进行大便隐血试验以及随时观察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出现明显的呕血、黑便和腹部不适症状即行胃镜检查,其余检查则在第40周治疗结束时行胃镜检查。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无新的溃疡、有无充血水肿、出血、糜烂、溃疡情况。

1.5.2 骨密度测定和常规检查 患者在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及骨密度测定。

1.5.3 不良反应观察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除了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外,包括贫血、腹痛、难治性腹泻、自发性骨折、腹胀、恶心、肝功能损害、骨质疏松、萎缩性胃炎、黄疸以及服药后产生的长期便秘等,对于女性患者除此之外还要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和月经量的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治疗组的再出血率约为3%,对照组的再出血率约为23%,治疗组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治疗组的复发率约为13%,对照组的复发率约为26%,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随着非甾体抗炎药的不断使用,其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多,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内的多个系统和器官,特别是对消化系统损害最为严重。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患者胃黏膜的损伤,其作用机理为非甾体抗炎药透过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膜进入胞体内,电离出大量,引起胃黏膜细胞的坏死及凋亡,促进上皮糜烂、溃疡形成。虽然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相当普遍,但其临床价值仍无可替代。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作用,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即便并发溃疡出血,也无特异性疼痛反应,在临床上患者往往以呕血或黑便为首发症状就诊,此为非甾体抗炎药的首要并发症,容易诱发大出血,致死率很高。对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相关性溃疡及出血的患者,是否需要停药,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无法停药的患者,临床上主张长期联用PPI。但长期服用PPI,也会产生胃酸过低、促进细菌亚硝酸化反应、加重胃黏膜萎缩、增加股骨骨折和胃癌发生的危险、改变亚硝酸盐的水平及社区获得性难辨梭菌腹泻发病风险。因此,防治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溃疡及出血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选择疗效好、安全可靠的药物,是目前治疗的主要任务。由于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黏膜损伤,通常伴有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胃黏膜细胞坏死或凋亡。替普瑞酮能够将细胞膜稳定性提高,作为一种萜烯类衍生物能够将葡萄糖胺合成酶激活,进而加速胃黏膜及胃黏液层中高分子糖蛋白的合成,而且能增加胃黏膜其疏水层的磷脂含量,提高胃黏液中的重碳酸盐,以促进患者胃黏液层的疏水作用。此外,替普瑞酮还能够促进内源性的PG合成,改善胃黏膜血流量,从而促进胃黏膜的再生功能,从而提高黏膜的防御能力及组织修复能力,使溃疡的白色瘢痕期加速,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再出血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鼎盛,葛敏.杭州余杭医院2003-2007年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8):1436.

[2]马师洋,陈曼湖.非甾体抗炎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与预防[J].新医学,2008,39(3):190-192。

(收稿日期:2013.06.27)

上一篇:HPLC测定玉郎伞中芒柄花素的含量 下一篇:HPLC测定夏桑菊颗粒中迷迭香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