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感培养简论

时间:2022-07-26 09:22:36

初中生语感培养简论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语感教学也应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感?

我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感的本质特征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感受的主体是人。第二,感受的直接客体或对象是语言文字。它既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既可是形式的,也可是内容的,更多的则既有形式的也有内容的。第三,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作用于人的视听感觉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映具有心理因素的综合性。第四,语感作为人的一种能力,就会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只要其先天的生理基础具备,语感能力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和发展,这一点是语感教学观念的哲学本源。

二、语感的特性

(一)锐敏性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两三遍,就可知是否“上口”“顺耳”,即可发现哪些地方“畅达”或“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哪些地方要润色或删改。这,就是对语言锐敏感知的结果。

(二)直觉性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行专门分析,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靠直觉思维便能比较准确、敏捷地捕捉到某种语感。

(三)整体性感受的整体性,指的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是条分缕析作具体的理解和切分。

(四)联想性夏丐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五)体验性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但如果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的语感。

三、培养语感的途径

第一,在诵读中积淀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的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章。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诵读,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的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诵读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第二,从品味中领悟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一篇优秀的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意、文句、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归纳、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

课堂上也要避免讲风盛行,要指导学生自己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知力。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现哪个词用的好,妙在何处?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点拨,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因此我们尽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听、读、说、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第三,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

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社会交际等。教师要为我所用,多渠道的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第四,在应用中强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还可以在课后练习及课外活动中加以培养。练习可以采用抄写、仿写、改写、积累等方式转化语感。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改写是让学生把一个好的段落或一篇优秀的作品,在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前提下,或局部或整体地按另外的立意,别样的结构或体裁改写。通过“三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对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

上一篇:初中诗歌赏析快乐三步走 下一篇:大力提倡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