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生语感训练

时间:2022-10-04 06:58:49

论初中生语感训练

如何加强对初中生的语感训练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作努力。

一、加强朗读

朗读,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朗读是

一项综合性的运动,朗读时,人的脑、眼、耳、口等各种器官协调配合,又各司其职。这些器官在生理运动状态中,又处于理性感悟状态。运动中感悟渐趋加深,感悟中运动更为有效。

在这种交融状态中,便会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悟性感觉,这种"感觉"便是语感效应。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少一点分析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语言材料,尤其是精彩语段。通过经常的朗读训练,便能使学生形成从大脑到发音器官,甚至连及视觉、听觉器官的良好的反应机制,在大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积累更多优秀的语言材料,同时,朗读的过程又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关键是要指导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味,读出情。

二、强化听说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感训练的一条最重要的

基本途径。因为“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

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其实,听和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它既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的直觉感如。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加强听、说训练,还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设置一定的语境,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两个话题畅所欲言或进行辩论,并有目的、有步骤地提出一些明确的听、说要求。如在听话的时候,如何把握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怎样分辨出隐含意思、弦外之音,锻炼其捕捉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和分析辨别语言信息的准确性。在说话的时候,怎样把话说清楚,说正确,锻"炼其语言的正误感;怎样注意场合、对象,说话得体,锻炼其语言的分寸感;怎样把话说连贯,说通顺,锻炼其语言的畅达感;怎样把话说得动听、感人,锻炼其语言的情味感;怎样处理好语调、语速的变化,锻炼其语言的节奏感。当然,这样的听、说训练并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里、课堂上,应当延伸至家庭、社会。如看电视、听广播、游公园以及参加必要的社会交际活动等等。这些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有极大帮助,而且还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三、引导品昧

这里的"品味",就是琢磨、咀嚼、推敲、咬文嚼字。汉语言文字区别于欧美文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既表音又表义,是一种音义的结合体。因此,引导学生品味汉民族语言,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认为:咬文嚼宇,“最重要的还在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意放过,务必发现他们的特性”。对作品中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我们要常常有意识地把它们拈出来,让学生咀嚼、品味,以理解字面意思,领悟隐含意思,懂得精妙之处,即:如果换成其它词、句,不及这个好。

四、指导体察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因而语感必然包括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己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己有的情感结合起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美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这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的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这种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如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样的体验,语感训练将是苍白无力的,就会重蹈"死读书,读死书"的覆辙。

五、启发想象

夏口尊先生曾对“语感”作过这样形象的描述:“在语感敏感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面,‘田园’ 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可见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及王维一首诗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构成的一幅图画。”他还曾明确指出:“必须驱使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想象是获得语感的一条重要通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语言文字在脑海中还原成(或接近于)作者所记叙、抽绘的那一客观事物,使其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内心视像,从而获得语感、体验情感。我在教学杜甫的长篇叙事诗《卖炭翁》的过程中,两处启发学生想象。一是对比想象:“衣正单”与“愿天寒”;“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等等二是后续想象:卖炭翁后来怎么样了?通过想象,同学们对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宫市”掠夺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要求同学们一边读作品一边想象: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同学们通过想象,竟能从短短三十三个字的词里,看到了夕阳、荷塘、亭子、小船、沙鸥、白鹭、饮酒畅谈、杯盘狼藉、酒后醉态等十五种景物,听到了嘻闹声、划船声、击水声、水鸟惊飞声、荷叶相撞声等八种声音。想象使同学们由词人画、人境,似乎也亲自经历了作者那次极富生活情趣的游历活动,和作者一同乐饮、一同迷途、一同惊醒,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上一篇: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 下一篇:上好信息技术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