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何以屡屡没有金奖众家谈

时间:2022-07-26 08:11:03

编者按:

最近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选出金奖7件,分别是中国画《儿女情长》、油画《桥上的风景》 、版画《而立之年》、插图《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水彩・粉画《亮宝节上的人们》、漆画《织情叙意》 和环境艺术设计《“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项目 》。其中,《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的作者30年前以版画《松谷》摘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列“国油版雕”之一的雕塑作品中,金奖空缺。自1989年第七届美展中评出金奖以来,至今雕塑作品金奖已连续空缺5届,历经20余年。是什么原因导致雕塑金奖屡屡空缺呢?

2015年3月10晚上21:00,在本刊编辑部徐永涛主持下,“雕塑杂志微信群”就――关于全国美展何以没有金奖的讨论,有20多位艺术家对此发表了意见。以下选取了部分人员意见,并邀请了几位专家撰写文章,刊发如下。

Editor’s note:

Recently, in the selection process of the 12th National Arts Exhibition, there were 7 gold awards occurred ,the award winning works were Chinese painting Be Immersed in Love ,oil painting Landscape on the Bridge ,woodcut Thirty Years of Age, illustration Engraved on the Land in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water color/ gouache People in the LiangBao Festival, lacquer painting To Weave the Emotion and Express the Affection, and environment art design "The Design of Cave Dwellings for the Farmers Who Live in the West Part of China" Four School Joint Public Welfare Projects. However, the gold award for sculpture was vacant, since the year of 1989,the vacancy of gold award for sculpture had already existed more than 20 years. What is the reason for the constant vacancy of the gold award for sculpture?

On March 10th,2015,“Sculpture Magazine wechat group” held a discussion about the lack of gold award in the National Fine Arts Exhibition, there were more than 2O scholars and experts joined this discussion. In the following part, we published the suggestions of some experts and also published some academic articles.

朱尚熹:连续五届、25年没有金奖,确实比较匪夷所思!全国美展是一个使我们几代美术人心情复杂的事,全国美展确实是与我们的成长命运发挥了作用。绘画的评委多是一方面的原因,雕塑评委对雕塑的态度也是很有问题的,雕塑界对雕塑展区的作品心情也是复杂的。另一方面,全国美展评选确实显得比较保守了。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我们对雕塑金奖的要求太高,赋予了过多的期望,而这样的期望又是不现实的,他们以为金奖必然引导雕塑创作的走向。第二是面对多元状态的银奖结果,再决出金奖时全部评委各执一词。评奖中的利益问题是今天的问题,可以称为评比腐败。我觉得先不要过分愤青。大家以学术的态度来谈最好。坦率地讲,我当年参加十届美展评选是全国美协确实为评选制定了很周密的规则,以确保公正。到了后来决出金奖时所有的评委都同意金奖空缺。我面对新老先生们在会上陈述了我的观点,显然我的声音不够强大,那年还是没有金奖。没有金奖的顽症确实在雕塑界自己的评委,怪不了别人,也怪不了美展本身。那种期待金奖要引领一个时代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哪一件金奖引领了一个时代?既然是评奖就要有金奖,到底哪一件是金奖,让选票说话。从美协的角度讲,并没有o雕塑有所限制,所以我们的雕塑评委自身毛病很多。而当年的“熊”是金奖,它真的引领了我们的雕塑创作吗?这些年雕塑界的实力与发展,并不比其他美术门类差,甚至更牛。我并不贬低全国美展的水平,雕塑水平就这样了,随便拉一件出来评上金奖,我个人不会惊诧,因为谁做的啥东西都知道。评谁都没事,只要是遵循了评审规则的就行。美展是客观存在,要积极地应对,它仅仅是一个展览而已,不要看得太重。过多的使命性的期望和过坏的评价都不太现实,雕塑界水准足够强大,应该一直有金奖!

张永见:从来没有向全国美展投过稿,也弄不明白具体什么原因。据说,石头材质雕塑参展,规定要150公斤之内。要评奖,必须迎合主悬律。不只雕塑,各画种都是把自尊放一边,再去参加全国美展。建议搞一个模拟似的全国美展雕塑展,拉出来练一练。金、银、铜牌集体送展,如果得了金奖乃是雕塑界的荣誉。若没得奖,还能怎么办呢?不是侬无能,是人家看不上。如果送礼送了雕塑,人家说这是什么,能换钱吗?可见,即使送礼也是很麻烦的。评选的游戏规则还是必须有的,要评选得合理、广泛、民主。但像全国美展这种东西就是体制下的产物,美国有全国性几年一届的美展吗?

傅中望:雕塑评不上金奖,要么是水平够,要么是作品太好,超出了评委的经验,他们无法判断。还有评委价值观,或者是作品很好但与集体价值体系相悖,亦不会给你金奖,能让你参展就算有所进步。雕塑家做好作品是本分,不要把获奖看得太重。我觉得美术展不要设任何奖项,因为在现行体制下奖项的背后有太多与艺术无关的人和事。即使是罗丹、摩尔,在中国美展上也不一定能评上金奖。大家谈的是这届展雕塑没金奖,因为雕塑金奖的评选不是雕塑家说了算。谁说了算呢?云说了算。

孙绍群:雕塑近年来自身展览较多,各地雕塑园也建了不少,本不该排在国油版之后。这样的话,雕塑上以后少参加官方展为好。评委多为国油专家,大多还不懂雕塑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国、油人多,根本就不够分!还有一点就是评选时雕塑摆在地上,结果可想而知!当今的美院院长们大多获得过全国美展大奖,评奖意味着巨大的利益和商机,评奖已沦为商业性竞争!这也是无形的标准一致,导致水准下降的主要原因,国画首当其冲!还有那些不在画院美院体制外的一直参加不上,其实各地都差不多。全国美展功利性太浓,各地、个人都把它当成改变命运的阶梯,性质变味了导致无艺术,只看技术!用一个全国美展评奖模式来评雕塑,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当年的《熊》获金奖是评委们“看”出摩尔的味道,因为大多数根本不懂摩尔!当然这是时代的认识问题。国油版是二维,雕塑是三维,懂立体的要少一些吧!假如评委里面来自雕塑领域的多一些,可能会有金奖,可能还是并列呢!有时雕塑界自定的优秀作品,拿到全国派评委的统一标准上就可能不对味口了。好比雕塑界拿出一桌川菜,可南北评委们怕辣啊!

谭云:36年前的1979年全国美展,排序算为第五届。二年级时我的人生第一件雕塑作品,入选得了个三等奖(后来称铜奖)。当年的一等奖是四川的版画。77级同学中高小华、程丛林油画二等奖。后来我六届、八届美展又入选,没得奖。当年就感觉雕塑在综合性美展中,头奖殊难。有一次与罗中立、程丛林聊到雕塑与绘画的难易,他俩说雕塑以少胜多,一个人物扭几下就可成一作品;我说绘画以多胜少,形象不够有场景、造型不够还有色彩。其实,不同艺术样式的作品放在没有学术主题的室内一起展览,应该像电影评奖一样:最佳××、最佳×××。雕塑的本体在物质与空间,把平面艺术语言和空间艺术语言混为一谈,这就是我微信里说的鸡与鸭谈。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参加的三届全国美展时间跨度15年,我的81年的毕业创作入选的是13年后94年的八届美展。我当时也好笑。细一想,不好笑,评委不变品味不会变。展品谁在送很重要,展品谁在品评更重要。

第三个原因;评审制度设计,老朱说他当评委的那届制定得很严谨详细,很公平。具体咋样不细说,结果显示可以质疑制度设计的科学有效。前面两个原因已包含制度与程序设计中有关评委构成与选择、作品分类标准与创新效果评判,我想至少大锅一起炒的无奈中,不同样式的作品一起评审,雕塑评委在雕塑展品的投票权是否可以具有比非雕塑评委高一些权重比例。或者增加作者互投与评审评选再平衡。

第四个原因:谁看重全国美展纯属个人选择,顺其自然吧。

马文甲: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型国家级展览,雕塑作品的金奖缺失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第七届美展之后金奖全部空缺。为什么千百件参展作品就没个“第一名”?我觉得有三个重要原因。

其一,由于雕塑形态本身的空间表现的多元和材料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材质、主题和手法创作的作品无法在同一基本规则下品评。绘画类的作品如油画、版画、国画、漆画本身的区分首先做出了材料、表现方式以及具象手法的要求,众多作品不会大有出入。而雕塑作品则不然,三度空间的表现本就存在多种构图和造型的可能,加之雕塑制作和表现材料的多样性所呈现出来的观念和美学原则极为丰富。以至于评奖标准相对模糊,只能在具体作品的表现系统内来评价单个作品,横向比较就相对困难。

其二,作为绘画类作品的创作者来讲,艺术家基本都已经形成纯熟的绘画技巧和个人语言风格。所以全国美展的奖项评价标准相对容易。而雕塑家除去繁忙的社会工程任务就是在实验多种材料和样式的表现。雕塑本身的制作周期较长,工作量也较大,导致雕塑创作者只有在大型的美展时才“兵出奇招”地创作出一件“应急之作”。所以作品本身的成熟程度和情感的注入都较弱,以至于雕塑的学术建设整体较之绘画类较为逊色。

其三,全国美展雕塑类作品评奖的评委基本上是按照在各大片区的艺术院校和美术团体的行政级别和影响力而任命的。本身作为独立的地方“大佬”都比较难以妥协。加之各位评委自身创作的表现差异之大,也就造就了“各执己见”和“难以谈拢”的局面。这直接导致全国美展雕塑金奖的继续缺失。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全国美展的评奖和标准的批判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一件作品获奖就能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各种国际和画廊展览以及商业展览繁荣的今天给予了艺术家许多证明自己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机会。观念迥异和风格多样的作品都会有自己的舞台,不必只对全国美展过于纠结,毕竟在今天艺术的概念和创作理念非常的多元。

蔺宝钢:全国美展首先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有了国家政府官办展览这个金字招牌和平台,大家或许更有兴趣共同积极参与其中。其他的展览平台就目前国内体制而言暂时还不具备这样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首先要看成是一个学术竞争与学术乐趣的交流活动。就好比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重在参与,全国美展中金奖更是这种游戏中的一个高潮点而已。然而针对每届全国美展的金奖评审与最终结果,可谓有刺激但更多的是无奈。

我看全国美展雕塑展区近几届无金奖首先是圈里的共识问题。美展本来就是跛子里拔将军,而雕塑作品为什么非要让评委大多都认可才能得金奖?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它只是五年间本领域相对最好的作品而已,而其他画种的金奖作品往往也不是很认可,但他们那个画种有金奖产生了。画种的认可度自然要高一些,而我们雕塑界太个性,观点不一。习惯于单打独斗。总要寻找绝对共认的水平才可能给金奖,在评奖层面或许也会不同程度受此影响。这是评不出金奖的重要原因。

我谈谈“金奖重要吗”的个人看法,金奖除了作者个人受益之外,其实更重要的是给别的画种看的,也为理论家写评论多了一个理论依据。就展览本身而言,金奖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每个艺术种类都有各自的艺术水准和评判标准。我们雕塑类没有金奖产生,对于其他画种而言必然会产生一个印象,那就是这几届美展我们雕塑作品的水平不行,有金奖不一定就说明水平高,没有金奖在惯性思维中会认为水平一定不高。你要宣传我们雕塑评委从严评奖,不够金奖水平坚决不推而空缺,但在众人的看法上是雕塑界水平不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雕塑界的评委为了提高雕塑学科领域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还是应该力推金奖。它毕竟代表了一个学术高度,没有金奖必然得不到其他画种及评论家的认可。结论是有金奖比没有好。

张若愚:关于全国美展雕塑金奖的空缺,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点原因不容忽视:一是雕塑自身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二是社会历史的客观因素。

在1984年和1989年的两届美展中,雕塑类金奖作品《饮水的熊》和《鉴湖三杰》代表了80年代艺术界和最为普遍的诉求――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讨及与传统语境的对接。这是整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表现出的普遍而广泛的价值取向。与80年代普遍求新的共同诉求相比,从90年代直到今天,社会思潮已经逐渐实现了文化多元,官方美展一直以来坚持的文化标准已不具唯一性。尽管全国美展在主题上仍保持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对于举办方来说,既要维护原有文化策略坚持主旋律,还要面对新时代的思潮与变革遵循艺术自律性,这无疑给举办方提出了一个现实而近乎苛刻的挑战,因而也为之后全国美展雕塑金奖的空缺提供了可能性。

从雕塑艺术自身的角度来看,国内大多数雕塑艺术创作及院校教学仍处西学之中。我们花费不长的时间将西方近百年来的艺术风格学习了一遍之后直接步入后现代语境。创作者们更愿意选择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号和象征来表达个人情绪、文化概念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也包括表现那些不可表现之物。诸如“什么是雕塑”这样朴素而永恒的追问在当下已显得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当雕塑仅仅作为手段,关于雕塑本体的探讨也就随之成为过去;当人们面对一尊雕塑而不再因为它是一件出色的雕塑而欣喜若狂,“雕塑家”这个称谓也就理所应当受到怀疑。无论如何,雕塑这门艺术将在各种力量的抗衡中得以发展。因而社会上较普遍的现象是:持同样观点的独立策展人与艺术家们合力打造各不相同的艺术路线和体系。除了类似全国美展这样的大型展览活动外,在一些民办艺术机构甚至一些国外艺术机构的直接参与下,艺术家们可以选择与自己相符合的展览,参与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去。这样的共存不仅将作为一种生态持续发挥着效力,也成为全国美展雕塑金奖缺失的学术性原因之一。

王强:全国美展获奖要求主旋律太浓,限制了创作者的思路,送审程序复杂,好像一般都是各省美院选派的为主,比较单一。另一方面看金奖少,证明雕塑家还没那么听话,也是好事,艺术是打动人心的,现在打动人心的创作少了,加上主旋律的限制,评委们或许也真难评的出来。杨劲松先生说过:“其实重要的是你在今天的文化现场,你能够给社会提供什么。如果你的艺术能够让在座的人感到心跳,感到有意思,无论你用什么方法都好。”按照这个思路,现在雕塑奖的获奖有哪些能让人真正心跳的?去掉帽子,评审程序挺关键。如今的时代美展也早已不是一家独大了。没金奖另一面说雕塑发展还是自由状态的,雕塑人没那么听话有时候是好事。江湖本就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法,可以反对,但要包容。人都要有从乌黑长发到白发苍苍,许多家的艺术生命单一,害怕打破自身饭碗,但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每个年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面对的当代也是不同的,但只要是真诚的,都有不同的魅力,非要分个你我高下不同,那就得保证规则一致,评审队伍的公正客观。

曾令香:关于全国美展雕塑金奖空缺的事,我们能否从艺术认识论中的作品、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来做些简单的议论?因为获不获奖只是雕塑参与的一个事件,跟雕塑的艺术水准本质上是没有划等号联系的。但我们可以把雕塑还原为一件艺术品,而评奖当作一种观众与艺术品的关系来窥见一些内在的原由。在传统的艺术认识论中,通常是由艺术家编码产生作品,作品由观众解码,产生意义。在那两届有雕塑金奖的时段,不难发现,艺术家的解码和观众解码是容易产生价值对接和认同的。而根据卡尔・安德烈 (Carl Andre)的说法,随着雕塑经过“作为形状的雕塑”“作为结构的雕塑”“作为场地的雕塑”的变化后,艺术家和观众及作品的关系,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如图所示。造成了多元的认识格局。作品的意义不再也很难单纯地取得统一的认同感和统一的价值标准。所以,全国美展近年来雕塑金奖的空缺反应了观众对雕塑的解读与认识论的时代性变化。

乔迁:关于全国美展雕塑金奖缺失的问题――如果不是这个话题,我还真不了解全国美展中雕塑有时有金奖,有时没金奖。以前觉得这是一个份量特别重的展览。自己也很希望有一次入选的经历。十几年前,在九届时投过稿,先是有人告诉我的作品通过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又通知我取回吧,问了一下原因,说是最后时刻下来了。后来也想再参加,总忘记投稿时间,就错过了。看过一次展览,忘记哪年了,觉得还不错。这些年又展了几届?谁的作品获了奖?都不清楚。

李悦:曾几何时,绘画、雕塑、影像、舞蹈、歌唱等等被从原初复合的仪式表述解析并孤立成为某一种单一体系的技法或工具,从凡人与天与神对话转为人与人的对话,以绘画和雕塑为例,题材从原初的巫术仪仗和神o神话转变为真人实景实物,更一度沦变成了只有介质不同的宣传品, 于是,一定范围内,艺术竞赛诞生了,这其实是将手段当成了目的,要知道艺术作品究竟肯定是不应该也不能用于竞赛的。首先,艺术起源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竞赛工具;其次,艺术的竞赛是无法制定令人信服的规则和评审标准的,竞赛最终的评奖屡遭诟病就足以为证了;其三,艺术品竞赛对世风浮夸也有不可推卸的同流责任……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性学习 下一篇:机器人要当保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