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的比较利益

时间:2022-07-25 09:55:18

跨国投资的比较利益

跨国公司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以遍布世界的巨额资本、庞大的销售体系、无孔不入的经济活动,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跨国投资是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深入研究跨国投资的比较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比较利益理论是跨国投资的理论基础

跨国投资行为之所以能够发生,根源在于能够获得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理论最早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加以运用的。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对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充实和完善,并且比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更直接地探究如何获取对外贸易利益。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利益,林德认为,国际间制成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在国内市场形成生产规模和竞争能力,然后再拓展国外市场。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需求偏好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大。工业制成品在相似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交换,带来贸易利益。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论述了贸易利益,波斯纳认为,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可以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随着其不断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又会不断形成新的技术差距。因而,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通过交换,带来贸易利益。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自身特性的角度论述了贸易利益,弗农把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概括为产品创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等3个时期,认为在产品的不同时期,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不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产品价格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不同,因而必须采取与产品的不同时期相适应的对外贸易方式和对外贸易策略,以获取贸易利益。克鲁格曼的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从现代工业规模报酬递增的角度论述了贸易利益,克鲁格曼认为,从供给看,规模报酬递增使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具有优势,新的企业难以在价格上与之竞争,生产差异产品成为企业获得对市场价格的控制权的主要途径;从需求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种类的需求不断增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共同导致了垄断竞争的局面。而在一国范围内,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是矛盾的,因为追求规模报酬需要大批量生产同质产品,追求差异产品需要小批量生产异质产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对外贸易,使分布在不同国家的批量生产的产品在各国之间的交换中得以实现,获得贸易利益。

二、跨国投资的类型及其利益

二战后,跨国公司有了迅速发展,跨国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是资源的国际性配置,目的是获得比较利益。不同类型的跨国投资行为,在获取比较利益上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投资,投资国获得超额利润,东道国获得比较利益。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投资国一般把资本集中投在自己具有优势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这使得投资国能够以高于东道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行生产,产品成本也低于东道国产品的平均成本。投资国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强度可以折算成高于东道国、甚至世界市场平均水平的劳动强度,从而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即使投资国和东道国都是发达国家,也存在着或是资本短缺,或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差异。投资国的资本进入东道国后,不仅弥补了东道国的资金缺口,同时先进技术的进入,还减少了东道国技术引进的成本。这种由于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进入形成经济加速发展而带来的利益,就是一种比较利益。可见,投资国资本进入是不可能用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理论加以解释的,而是受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驱使的一种跨国投资行为。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前者获得超额利润,后者获得比较利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资源却相对丰富。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往往因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不能开发而只具有潜在的优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即使不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一般也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这些比较先进的技术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超额利润,或者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而廉价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超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投资,双方都获得比较利益。这是由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一般都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所决定的。虽然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技术比较落后,但在某些领域或方面也有比较优势的技术;虽然从总量上看发展中国家资源比较丰富,但有些资源也比较稀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一方面有利用比较优势获取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有获取稀缺性资源、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发达国家的平均技术水平虽然比较先进,但也有其落后之处,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也会受到资源的约束,这就产生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双方都获取比较利益。但在跨国投资总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无论从总量上看,还是从比重上看,都是比较低的。

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投资国获取超额利润,东道国获取比较利益。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经济技术水平差异不大,各自都拥有比较优势。当某一发展中国家把自己优势的技术和资本投向另一发展中国家时,其生产率会高于东道国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因而获取超额利润。由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其技术适用性比较强,因而易于为东道国所扩散、吸收和转化,从中获取比较利益。

上述投资行为分析表明,跨国投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产生的、受国际价值规律调节的、以国际生产和国际市场为舞台的、以获取比较利益为目的的生产和流通行为。

三、发展跨国投资,推进我国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跨国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纷纷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吸引跨国投资,以促进本国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步伐加快,跨国投资正在步入新的增长期。以服务业外包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新的产业转移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跨国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并正在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国。

吸引国外投资,能够引进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培育新兴产业,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添补国内薄弱环节,创造新的需求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国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方式到多元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止2004年

7月底,外商在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49万余家,实际投入的金额近5400亿美元。外商投资已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190个,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加速了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融合,引进了大量资金、适用技术,增强了自主研发能力,培养了大批人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吸引、利用国外投资。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内容;在投资活动中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履行人世承诺,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措施;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金融、保险的经营地域、业务范围、持股比例的限制;为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营运中心、财务公司、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有利条件。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

鼓励对外投资,能够获得投资效益,获取优质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等。近年来,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了较大跨越。截止2003年底,我国企业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470家企业,中方直接投资金额已超过332亿美元。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已由初期的以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为主拓展到生产加工、农业合作、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投资方式也从单一的投资办厂,发展到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我们要继续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中小企业跨国投资。要完善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简化投资审批手续,放松限制条件;建立企业对外投资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信息、中介、咨询等方面服务;构建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集群组织,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群体。我们要鼓励我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共同探索和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互利合作,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重要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合作,在继续鼓励外商到中国投资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兴业,为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做出努力。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探析 下一篇:信息对不同生命阶段企业的影响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