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舞蹈本质特性指导下的舞蹈创作

时间:2022-07-25 12:25:21

群众舞蹈本质特性指导下的舞蹈创作

舞蹈作为艺术的精华,是指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具有直观性与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发展,它已成为人民群众自我求知、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陶醉、活跃文化生活的一种主要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民群众通过舞蹈形式抒发他们对自然,对时代,对生活的赞美颂扬及质朴的民族情感。鉴于群众舞蹈对社会文明文化的重要作用,我认为有必要对群众舞蹈的创作进行一些提示,完善了理论指导,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创作实践。

一、群众舞蹈及其创作

群众舞蹈主要是针对非专业舞蹈而言,由群众自己参加表演的,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或简言之凡专业团体表演以外的舞蹈均可称为群众舞蹈。

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己用舞蹈形式反应生活,抒感,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例如每年元旦、春节和正月十五是这一情景的集中表现,辛勤一年的农民群众云集在乡镇广场街头,跑旱船,扭秧歌,耍狮子,舞龙灯,用他们自己的舞蹈来赞美生活的美好,欢庆丰收的喜悦。此外,群众舞蹈有综合性、教育性、自娱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其中群众性是它最基本的也是最特殊的属性。群众舞蹈创作则应具备以下几个原则或特点:题材的广泛性与多样性,风格的通俗性,情感的大众性。

二、群众性提升群众舞蹈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和职业素养

舞蹈教学是在群众中传播、推广、提高社会舞蹈水平的最根本途径。在教学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其难度在于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因而有别于专业院校的教学。群众舞蹈干部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创作基本功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了解广大群众不同的审美需求,掌握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才能创作出符合于社会不同层次的群众易于接受的舞蹈作品,从而满足他们各自的需要。考虑到群众舞蹈的特性,笔者认为舞蹈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追求:

1.品德高尚,热情服务。首先,要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其次,要虚心向群众学习。现在知识更新快,全社会都在普及舞蹈或是有一定舞蹈元素的健康操,怎样让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编排的舞蹈具有时尚性,让演员喜欢跳,又能让观众喜欢看,这就要求舞蹈干部积极更新观念:多学习,多排练。第三,要能真正关心和理解不同层次群众对舞蹈的需求,急群众之需,热情辅导,百教不厌。老年人学习舞蹈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他们大多都是为了身体健康,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动作不可以太快,讲解的时候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不可操之过急,做到耐心细致,不发脾气,话语柔和。

2.多方面艺术修养。这个要求是在群众舞蹈迅速发展、群众的水平也日趋提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当今,作为一位群众舞蹈干部如果不具备“专”的业务素质,样样通,那就很难适应现在指导和辅导工作中群众的高要求。各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扬己之长,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某一项领域中努力钻研、钻深、钻透十分必要。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群众舞蹈发展了的新形势的需要。所以,群众舞蹈干部的业务素质应在“博”的基础上,突出“专”,以“专”而去带动“博”。

3.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辅导能力。要开展社会舞蹈活动中除了活动本身要具有对群众的吸引力以及干部在业务水平上具有对群众的凝聚力之外,还要能说服动员各基层单位和群众参与群众舞蹈活动,取得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理解支持,积极创造开展活动的有利条件,解决活动中的困难,这都需要做大量耐心的社会工作。因此,如果群众舞蹈干部不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群众舞蹈干部需要做大量的业务组织工作,业务和组织往往不可分割。

三、群众性要求群众舞蹈实践贴近人民

某种意义上说,群众舞蹈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一种具有全民参与性,普及文化的一种形式。舞蹈一方面极大的充实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大家寓情于舞蹈,在舞蹈中情感产生共鸣,是心灵上的一种美的享受。那么,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如何让群众舞蹈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1.作品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舞蹈在娱乐人们身心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所以,舞蹈作品一定健康,积极向上,反映人类生活美好的一面,给人们以正面的鼓励,引导人们更加去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舞蹈的动作一定要简单易学,动作幅度要掌握在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2.创作的主题贴近生活。舞蹈来源于生活,要想创作出大家喜爱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首先,编导必须深入生活,细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以舞蹈的形式来反映文化生活,抒感。舞蹈充分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与诙谐的形象,通俗易懂的极富娱乐性的题材能很好的引起大家的共鸣,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节目。取材于本土文化,以当地历史文化为背景加以提炼的作品,如深圳东部渔民传统的婚嫁形式——“水上迎亲”,是深圳东部沿海地区流传下来的民族风俗。渔民常年生活在海上,所以子女的婚嫁都是在海上举行,当地渔民都是划着船娶亲的。沙头角文化站创作的大型歌舞剧“中英街的故事”其中就把“水上迎亲”这一题材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以舞蹈的形式搬上舞台成为舞剧里精彩的一部分;还有沙头角中英街的鱼灯艺术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渔民的劳作生活,在当地无论老人小孩都会用简单的材料参与扎鱼灯,家家户户都有扎好的鱼灯存放家中,随时都能拿出来参加村里的表演活动。沙头角文化站就是根据这一当地民俗题材进行深层的挖掘和艺术加工,在尽量保持原有风格的情况下通过新的服装道具、舞蹈调度、舞蹈语汇编排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广场舞蹈——“鱼灯舞”,成为当地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群众舞蹈现在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我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成为我们舞蹈艺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景观,它给专业舞蹈创作带来了一股清风。怎么更好地推动这股清风,需要我们所有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笔者始终认为,把握住群众舞蹈的群众性才是根本之道,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完美地探索和创新。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们乐于写作文 下一篇:浅析活动讨论法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