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需理性先行

时间:2022-07-25 11:08:01

【摘 要】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在当前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爱国表达方式刻不容缓。历史教师应发挥历史教学资源优势,引导学生:爱国,需理性先行。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情感;爱国方式;理性

一、全面阐述爱国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语)这种感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爱国主义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观念,是推动我们国家不断向前发展,激励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由传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近代的“救亡图存”再延伸到现代的“爱党爱社会主义”以致最终升华到当代的“振兴中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们间的爱国本质是不变的,都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忧患情感。因此,历史课教学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爱国内涵,还要向学生说明:爱国,其实很简单,就是爱祖国范围内一切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军事的、海陆空的等要素,就是对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一定区域内的国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爱护的情感心理和思想行为。它往往是感性的、具体的、零散的,但内涵确又是广泛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特征。所以爱国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也不是因历史或者现实中的某些事情所引起的临时的一种感情冲动,而是一种持久的,埋藏在心底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而又去自觉实施的一种情感。历史上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感,勉励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奋勇进取,努力学习。

二、运用历史爱国英模事迹,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感情还未定型,也极不稳定。爱国情感培养之后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运用历史教材中的那些爱国英模的光辉事迹去不断感化和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轨迹,是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英烈,他们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为国家发展和历史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贡献大小不一,但多利国利民、可歌可泣。如文化领域的屈原、范仲淹等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科技领域的郭守敬、李时珍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军事斗争领域的戚继光、邓世昌等不怕牺牲英勇抗击外侵的风骨;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一曼等国难当头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卫国精神……这些都是历史课教学中关键的启情点,因为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灵活地采用讲述、学生演义、编演历史小话剧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各种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带学生感悟英雄人物的崇高,以增强爱国情感,陶怡道德情操,振奋民族精神并以此内化深化为学生的爱国情愫,让爱国思想根深苗旺。

三、针对当前国际局势,促成学生良好爱国方式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良好爱国方式的表达。在当前最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要让学生明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国家趁着我国埋头发展经济,提高军力,觊觎我国周边的沿海岛屿,且不顾历史事实,妄图通过各种方式,巧设名目来达到占有中国沿海岛礁,霸占中国沿海资源的目的……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如何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不被侵犯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高深难题。中国政府不是不作为,更不是软弱无能,而是在寻找时机,筹谋应对策略。而此时,一些中国人表达了强有力的愤慨——烧日货,甚至打伤拥有日货的民众……国人爱国无可厚非,天经地义。可你有抵制日货的权利,你有打砸日货的权利吗?你有烧毁自己日货的权利,你有烧毁他人日货的权利吗?爱国,需要理性表达,爱国情绪不能丧失理性,否则,在情绪过于激动时,爱国就可能变成误国,害国。

以上种种,历史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审时度势的引导。引导学生在读书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国事,关心国家的斗争策略,要头脑冷静的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做出适当的爱国行为表达;告诫学生不要盲目冲动,打砸行为不是正确的爱国行为,它不仅降低了我们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国家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更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去到对方斗争国家旅游或走私稀有资源。我们学生所能做的最理性、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将一腔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爱国,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现代,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

爱国,又像一束阳光,照耀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温暖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田。

作为现时期担当大任的青少年,更要不断的自我更新完善提高,主动承载着历史的国魂前行!但一定要牢记:爱国,需理性先行。而历史课教学,学生理国情的培养深化,责不可卸!

作者简介:

谭英(1970.2~),女,江海人,东海县金桥实验学校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 下一篇:举例对比法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