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07-25 04:12:53

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正逐步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而高等师范院校通过开设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课程来培养信息技术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本文指出了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解决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格教学 教学技能 师范生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确立,对信息技术师资的需求将逐渐扩大,而信息技术教师后备力量决大部分来源于师范院校的相关专业。同师范院校的其他传统学科专业一样,课堂教学技能对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师范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专业技能,而微格教学作为一种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中。

传统学科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在师范院校中已经具有了较长的历史和比较成熟的体系和方法,而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方面都异于传统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微格教学训练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微格教学的相关定义

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也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对于微格教学的定义有不同见解,就我国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可归纳为:

1 “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2 “微型教学是指师范生或受训教师用10分钟左右时间运用某种教学技能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活动,录像后由教师和同学讨论、分析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方法。”

由此看来,微格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监控环境下,将复杂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进行细化处理,通过不断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教学行为发生良性变化,提高其教学技能的教学活动。它是针对于师范生的就业需要而进行的上岗前的职业技能专门培训。目的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增强他们竞争就业的能力。而在这一培训过程中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使被培训者即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二是通过教学技能的运用,实现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目标。两目标相互促进,互为实现载体。

这一教学技能培训过程还具有面向教学对象少、安全感强、教学时间短、训练目标明确、教学反馈及时、自我分析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促进实践技能提高等特点。在微格训练过程中,细化后的单一教学技能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集中训练,循环播放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自我观察分析,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

二、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微格教学训练具有上述诸多优点,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成为几乎所有师范生走上讲台前的必经之路,也成为评估师范院校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微格训练也必然成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师范生走上教学岗位之前的必修课程。但在信息技术微格训练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信息技术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

1 师资短缺、学时不够、设备不足

首先,自从高校扩招后师范生人数也相应增多,一个教师在4个学时的训练时间内要指导12~14人。

其次,课程学时少。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一般最多开设36个学时,其中理论课占24个学时,实践技能训练仅仅给出12个学时。而这12学时又不能分配到每一个受训者身上,他们实际接受微格教学实践训练只有2~3次,时间总计为20~30分钟,教学技能训练也只是蜻蜒点水般一带而过,教师指导、小组互评匆匆而过,被细化的单一教学技能强化训练无法达标,更毋庸说实现多种技能的协调和整合、消除冗余动作、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开展完整而系统的课程教学活动。

再次,微格教学训练设备数量有限,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师范院校中至少有一半的学科专业会在同一个学期开设微格教学训练课程,造成微格教学训练设备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各个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需求。

2 微格教学训练与理论学习脱节

首先,早于微格教学课程之前开设的公共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专业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学习没有直观认识、深入理解,进而在教学技能训练前的教学设计环节凸显薄弱,如何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如何将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协调统一等没有深入认识,更难将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到深度思维的层次;其次,由于受到现实课程设置中学时的限制,评价环节上很难完成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反馈,不能将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

3 角色模糊使评价失真

微格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角色扮演。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无论是处于授课进行中的“教师”还是接受知识的“学生”,由于受到并非真实的情境影响,很难进入真正的课堂教学状态,从而在心理因素(如人际交流、从众思想等)的影响下,不能主动、积极、认真而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技能与教学行为,造成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评价失真,降低了信息技术微格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4 模糊课堂教学目标和微格训练目标之间的界限

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是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此,课堂教学目标是手段,教学技能形成是目的。由于学生在进行知识处理过程中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角色,往往造成微格教学训练演变成“我是如何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结果的推广,而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却没有实现。

5 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通道出现中断

传统学科的演示教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演示实验等)实验仪器设备、材料均在教师小范围控制内,教师的言语提示与动作示范很容易形成和谐统一画面,并且教师的视线可以在以上行为基础上控制学生的观察反映行为,即便在师范生的微格教学训练中也会很快进入协调状态。而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中,实验控制台,屏幕所处位置相对较远,并且“授课教师”往往在进行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只专注于操作面板,而忽略观察屏幕出现的操作结果,更难把握“学生”的课堂观察、反映等学习行为。

6 微格教学训练与教育实习脱节

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带队教师和教育实习生往往忽视甚至忘记了对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巩固和提高。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的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 增加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设备和课时的投入

不仅能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由于增加了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微格教学实践训练机会,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反

复、全面地观看、不断评价和修正;在学生深入学习基本理论、明确训练目的、熟悉训练内容的基础上,课余时间适当开放实验室,使学生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现有微格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

2 加强微格教学基础理论学习

作为开展微格教学必备的理论支撑,微格教学基本理论无疑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对于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微格教学技能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教学技能细化与分解讲授、示范性演示、教学评价技能理论的掌握等等都有助于各项课堂教学技能形成。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微格教学训练的基本理论、真正内涵,才能提高广大师生在微格教学训练中的积极性,提高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的课堂教学技能。元认知是指对认知活动有意识的控制。在微格训练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把在头脑中以内部语言设计的教学行为与外显的教学操作表现结合起来,控制自身的教学行为。

3 开展微格教学技能评价

微格教学技能评价是微格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的重点是在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方面,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查学员对各项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和提高程度。

加强教师和学生角色扮演者自我分析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客观、积极地评价意识,端正学生评价的态度。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大胆提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良好的批评与建议,营造浓厚的研讨氛围: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评价,避免学生流于形式、害怕影响同学间关系的评价局面。

4 全面、熟练把握信息技术课程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目标的明确以及操作平台的熟练使用、课堂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通道中断,顺利获取学生信息等,避免出现慌乱场面。

5 微格教学与教育实习应环环相扣

“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微格教学训练就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之前奏。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地将在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中掌握的单项教学技能贯穿于完整而系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育实习前组织微格教学课程回忆活动,进一步做好综合教学技能的再训练;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应积极组织各实习小组邀请任课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及技能进行评价,可以更好的巩固微格教学训练的教学技能,提高实习生教学技能水平。

上一篇:多媒体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浅论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