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时间:2022-08-15 04:32:36

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摘要:根据小学生认知、理解、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来源、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和手段,充分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从而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教育创新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打破教材作为单一载体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学信息要更形象生动,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突破传统的线性结构。为此,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中提到: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任职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的不同,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1 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为此,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应用生动、形象,直观、具有感染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注意。例如,在上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时,我的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首先,出示可爱的松鼠图片,媒体播放松鼠与小朋友热情的打招呼:“小朋友们好!”小朋友听到这只活泼的松鼠与自己打招呼,也情不自禁的举起小手向松鼠回礼了。通过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自然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之中,他们对这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产生了兴趣,迫切的想进一步走进它的世界里。

2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感知过程中一个客观对象被当作一个整体对待。每篇课文都以其独特的异质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本着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应关注课文的整体,而不是局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使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例如: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整体感知课文的,首先提出两问题:一是小壁虎都向谁借过尾巴;二是小壁虎每次借尾巴时的情况如何。然后,我借助媒体,播放形象生动的课文动画,学生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带着问题津津有味的欣赏着,以此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目的。

3 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扩展教学空间,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节约课堂时间,比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例如:在地球爷爷的手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多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我课前通过互联网收集、筛选了一些资料,如地球的大小、形状以及地球引力的种种表现等,并将这些资料做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花少量的时间向学生展示,拓展他们的视野,力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攻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又因为他们的个人经验有限,导致了学生对某些问题无法理解和接受。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的情况。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以及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特点,或创设情景,或理清条目,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激活他们思维,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句子理解上有点困难,我借助媒体播放了春景F1as:春雨中的小草更绿了。柔软的柳枝抽出了碧绿的新叶,一阵微风吹过,柳枝迎风摇摆。春雨中的桃花、杜鹃花更红了……当动画结束时,全班大部分学生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有几个学生还喊出来了:“老师,我明白了:春雨是无色的,它落到什么颜色的东西上,就成了什么颜色。”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知道他们感悟出了课文的意思,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呢!

4 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应用中发现,在应用中思考,在应用中创新,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新教材在每篇课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节都设计了“拓展延伸”部分,旨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加以迁移和应用。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讲就是说话训练。要使学生思维开阔,有效地进行说话训练,光靠老师言语的引导是不够的,在这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的拓展训练是,小壁虎还会向谁去借尾巴,他们又会怎样说呢?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几个情景:第一个情景是小壁虎去向小猴借尾巴,小猴正用尾巴倒挂在树上荡秋千。第二个情景是小壁虎去向小松鼠借尾巴,小松鼠正枕着尾巴睡觉呢……这几个场景不仅有生动的动画,还有配音,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学生说话兴趣,在小组交流中他们表现的特别活跃。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乐于说,有的说,说得精彩。

二、信息技术在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1 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可自由选择的阅读材料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为他们创造出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在我们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以作家或诗名为关键词,通过网上查询,找到关于他们的各种文章,然后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和需要,自由的选择阅读材料,然后通过互相交流和补充,就会对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具体的了解,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通过网络,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

文字不等同于语文,不能完全传达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都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

实际上“听”和“看”也是一种阅读,但这是传统的阅读材料所难以提供的。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而这种声像结合的阅读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

3 通过网络,建立展示才华、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我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台,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作品,如一篇习作、一幅绘画、一篇配乐朗读,提供到展示台上。同时我们还利用校园网搞写作比赛、讲故事比赛、好作品评比,这都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扬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融二者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教学任务,更容易、更简洁地突出教学重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堂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多媒体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