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食管炎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时间:2022-07-25 03:31:12

放射性食管炎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关键词:放射性食管炎中医药;防治;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1.053

中图分类号:R25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108-03

放射性食管炎主要是放射线对食管黏膜损伤后使之产生局部充血、水肿、黏膜表浅溃疡、甚至一过性(暂时性)的狭窄,临床表现轻则吞咽不适、进干食时疼痛,重则吞咽疼痛甚至吞咽困难。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轻者患者摄入不足,重者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甚至中断放疗,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目前,西医治疗放射性食管炎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黏膜保护剂及抗生素、麻醉剂、维生素和激素的应用[1-4],但其不良反应亦较明显,如免疫功能抑制、加重或诱发感染、菌群失调、消化道出血等,且不能作为预防用药而降低该病发生率,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由于中医药在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同时,又能针对肿瘤本身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因此具有明显的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195);首都医学发展基金[中医药类](SF-2009-III-45)

势。笔者现就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根据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噎膈”范畴。姚氏[5]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火热毒邪,耗伤气阴。许氏等[6]认为是热毒伤阴、痰气瘀阻。张氏等[7]认为,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痰浊郁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病位在食管,但与胃、肝、脾关系极为密切。曾氏等[8]认为,本病乃火毒之邪灼伤食管,血瘀肉腐,阴液亏虚。黄氏等[9]认为是瘀毒互结。路氏等[10]通过10余年临床观察,概括其病机主要为热毒侵袭、气阴两伤、胃失和降。总之,放射性食管炎基本病机为热毒侵袭、气阴两伤,兼有血瘀、气滞、痰湿、胃失和降等。 2 临床防治

2.1 古方化裁

姚氏[5]以沙参麦冬汤加味作为治疗组,对照组用庆大霉素

和利多卡因,2组均从放疗1周后开始用药。治疗组中重度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为55.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自拟方药

曾氏等[8]用自拟养阴清热生肌汤作为治疗组用药,自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至放疗结束,对照组出现症状后用利多卡因和庆大霉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时间为放疗后(19.9±0.4)d,较对照组(14.1±0.3)d明显推迟(P

2.3 单方

段氏等[18]用单味血竭从放疗开始给药(治疗组),以庆大霉素治疗作为对照组,从症状出现开始给药。结果2组放射性食管炎总发生率分别为44.6%、70.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实验研究

沈氏等[23-28]用43 Gy60Co射线(剂量率111 cGy/min)对Wistar大鼠一次性局部照射后第7日,照射组大鼠全部出现典型的放射性食管炎病理改变,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构建成功。而后用不同剂量的复方芍根口服液进行防治实验,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连续用药14 d和8 d,预防组从照射后当日给药,治疗组从照射后第7日给药。结果显示,经复方芍根口服液干预后大鼠食管黏膜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以正常剂量治疗组黏膜修复率最高(81%),各组大鼠食管黏膜上皮下炎细胞减少或消失率以复方芍根口服液正常剂量预防组最高(50%),均高于西药对照组(P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尽管目前中医药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效果令人鼓舞,显示了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优势,但尚存在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仍缺乏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疗效评价亦欠规范,评价诊断放射性食管炎多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如RTOG评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CI-CTC)评分],因个体差异、敏感性的不同,易产生偏移,缺乏客观指标;而放射性食管炎的客观指标主要是食道镜下所见及病理改变,这在临床研究中确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应依靠动物实验。②动物实验研究较少,不够系统,尚无拆方研究,因而还不能真正认识放射性食管炎的病变机制及中药的有效药物及作用环节,不利于指导早期防治策略的制订。

总之,建立稳定可靠的放射性食管炎的动物模型,选用临床有效的中药进行早期干预,客观评价疗效并对疗效机制、有效药物及作用环节进行分析,应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Liao Z, Cox JD, Komaki R. Radiochemotherapy of esophageal cancer[J]. J Thorac Oncol,2007,2(6):53-68.

[2] Bradley J, Movsas B. Radiation pneumonitis and esophagitis in thoracic irradiation[J]. Cancer Treat Res,2006,128:43-64.

[3] Werner-Wasik M. Treatment-related esophagitis[J]. Semin Oncol, 2005,32(2):60-66.

[4] 赵建国,杨昭义.思密达、金因肽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557-4558.

[5] 姚卫华.沙参麦门冬汤加味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4):37.

[6] 许利纯,邹彩亮.启膈散加减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29.

[7] 张霆,李彦.放射性食管炎辨治心得[J].江西中医药,2005,36(7):50-51.

[8] 曾柏荣,李为.养阴清热生肌汤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2):60-61.

[9] 黄智芬,刘俊波,黎汉忠,等.血府逐瘀汤治疗放射性食管炎3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3):200-201.

[10] 路军章,赵红,刘毅,等.加味竹叶石膏汤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59-62.

[11] 杨琳.甘露饮加味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1, 24(6):3362-3363.

[12] 方平,王发渭,崔书祥,等.养阴减毒汤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杂志,2005,14(5):404-405.

[13] 贺方学.顺食汤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7,4(32):36-38.

[14] 赵家彬,李占军,张同兴,等.银翘青黛汤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6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2):69-70.

[15] 陈志明,陈世坚,李东升,等.双地合剂预防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455-456.

[16] 周霞,王准,封威,等.自拟中药上消合剂防治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8,36(5):49-50

[17] 吴迪,马磊,李卫东,等.清热解毒中药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0,32(4):441-442.

[18] 段玉龙,范向辉,史中州,等.单味血竭对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作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5):459.

[19] 王建华,王晓贞.应用苦参治疗放射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3):113-114.

[20] 李爱梅,董霞,陈生宏,等.云南白药合剂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6,13(1):89-91.

[21] 吴少兵,柏会明,陈金忠,等.康复新液治疗放射性食管炎6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32):5730-5731.

[22] Cox JD, Stetz J, Pajak TF. Toxicity criteria of the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 and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5,31:1341-134.

[23] 沈莉,单保恩,张莉,等.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构建[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1):13-15.

[24] 沈莉,单保恩,张莉,等.复方芍根口服液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J].辐射防护,2007,27(4):220-227.

[25] 沈莉,单保恩,张莉,等.复方芍根口服液修复放射性食管炎免疫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2):137-138.

[26] 沈莉,单保恩,张莉,等.复方芍根口服液防治大鼠放射性食管炎氧化与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2):141-142.

[27] 沈莉,单保恩,张莉,等.复方芍根口服液对放射性食管炎大鼠食管组织E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909-912.

[28] 沈莉,单保恩,张莉,等.复方芍根口服液对放射性食管炎大鼠食管组织中P物质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5(1):18-22.

[29] 路军章,赵丽,任建平,等.复方竹叶石膏颗粒对大鼠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4):435-441.

(收稿日期:2011-12-01,编辑:梅智胜)

上一篇:痤疮的中医辨治 下一篇:龙胆泻肝胶囊及软胶囊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