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劳动事故的赔偿责任分析

时间:2022-07-24 11:57:38

【前言】中小学生劳动事故的赔偿责任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育部《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第13条规定:“学校应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在饮水饮食等方面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师生安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7条规定:“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根据这些规定,学校为在校就餐学生提供开水...

中小学生劳动事故的赔偿责任分析

中小学生在学校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由此引发的劳动事故纠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法院在界定赔偿责任问题上,观点不一。笔者以为,要界定劳动事故中的赔偿责任,首先必须明确中小学生劳动的性质。在不同类型的劳动事故中,学校承担的赔偿责任是不同的。

一、属于役使学生的劳动

学校或教师役使学生参加的劳动包括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或危险的生产作业,让学生参加与其年龄、体力不相适应的劳动,以完成创收任务为目标的勤工俭学等。

这类劳动违背育人的根本宗旨,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基本精神,必须坚决摒弃。一些地方已经出台政策,禁止学校役使和变相役使学生。例如: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公安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意见》规定:禁止役使和变相役使学生,造成学生致伤、致残、致死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1:刘某(8周岁)系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平时在校就餐。为解决学生就餐时的喝水问题,该小学规定,各班级学生轮流值日, 以两人为单位,用铁桶为所在班级抬开水。一天中午,刘某与另外一名同学在抬水回来的途中,不慎被绊倒,刘某被烫伤。后刘某父母诉至法院,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该小学认为,学校为在校就餐学生无偿提供开水属公益行为,刘某抬开水是用于其个人与其他学生饮用,并非是为学校服务,故学校对刘某的烫伤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教育部《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第13条规定:“学校应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在饮水饮食等方面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师生安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7条规定:“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根据这些规定,学校为在校就餐学生提供开水是学校的法定义务,这一义务既包括确保饮用水数量充足、质量符合卫生标准,也包括供水方式安全。即使学校免费提供开水,也不能免除学校的安全保障义务,案例1中,学校安排未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用水桶抬开水这一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的劳动,属于役使学生的劳动,由此造成的损害后果应该由学校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案例2:杨某(7周岁)是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其所在学校制定了学生餐后轮流清洗公用饭盒等相关制度。某日中午,轮到杨某洗饭盒,由于洗碗槽的水太冷,杨某便走进厨房,爬上约90厘米高的锅围,到蒸饭锅内拿水瓢舀热水,不慎坐入锅内,被开水烫伤。当时无一教职工在场,幸亏有一路过的教师发现并将其抱出。杨某家长向学校索赔未果,将学校诉至法院,一审法院认为,被告组织学生洗饭盒时,虽有不许学生随意进厨房的制度,但制度未落到实处,学生洗饭盒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被告对原告未尽监管之责,应对损害负主要责任。但原告未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擅自进入厨房,也存在过错,应相应减轻被告的民事责任,故判决学校承担60%的赔偿责任。杨某父母对一审判决不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检察院审查后认为,学校安排年仅7周岁的杨某等未成年人洗公用饭盒的制度不妥。杨某在洗饭盒过程中被烫伤,系因学校未建立健全安全制度、管理措施不力造成,其伤后的经济损失应由学校全部承担。该案经检察院提出抗诉后,市中级法院再审时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撤销了一审判决,改判由杨某所在的学校承担全部责任。

案例2中,法院最终判决学校承担全部责任是否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侵权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即侵权人要承担全部责任。案例2中,学校安排年仅7周岁的杨某等未成年人洗公用饭盒的制度不妥,与学生的年龄、体力不相适应,且学生洗饭盒时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因此学校存在重大过错。而受害人年仅7周岁,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事故的发生只有一般过失。所以根据以上规定,不应实行过失相抵、减轻学校的赔偿责任。中级法院改判学校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是正确的。

二、属于正常教学范畴的劳动

属于正常教学范畴的劳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校园卫生劳动。(2)科学实验劳动。(3)劳动技能训练。比如:学校开设的服装、烹饪等劳动技能课。(4)社会公益劳动。(5)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勤工俭学活动。这与以完成创收任务为目标的勤工俭学不同,前者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为目的,后者以创收为目标,把学生单纯作为一般劳动力使用。

判断学生的劳动是否属于正常教学范畴的劳动,除了要看学生参加的劳动是否属于上述类型外,还要看劳动的内容和强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劳动的内容和强度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那么即使属于上述类型的劳动,也属于役使学生。

学生在参加属于正常教学范畴的劳动中受到伤害,学校是否应承担责任呢?这关键要看学校和教师是否有过错,是否尽到了相应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具体来说,这些职责包括:(1)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校外劳动时,应事先考察劳动环境,消除不安全因素。应事先确定劳动的场地范围,检查劳动工具,预见可能导致伤害的不利因素,制定安全预案。(2)在劳动前对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讲清楚劳动的内容、注意事项、纪律要求、工具使用方法、事故的防范和自救办法等,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例如:某校在组织学生参加“蓖麻爱心助学”活动中,让小学生利用校园空地、自家房前屋后等地种植蓖麻,因忽视宣传蓖麻子的毒性,致使131名小学生因误食蓖麻子而中毒。对此,学校是存在过错的。(3)劳动过程中要有教师在场指导、监督和管理。例如:某日上午,6岁的高某按学校要求到校打扫卫生,同天值日的李某让高某清除垃圾,由于高某未听见,因此李某就上前猛推了高某一把,不慎将高某在地,致使高某的鼻梁骨骨折。法院经审理后认为,6岁的高某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学校要求到校打扫卫生,学校应该安排教师在现场指导和监督。但是,学校并没有安排教师在现场指导,说明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应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4)劳动结束后要注意清点学生人数,确保学生安全返校。

案例3:小严是某中学的学生。2002年9月5日,小严和其他几个学生被教师叫去帮忙搬课桌。在短短30米的搬运途中,小严的右腿不慎被课桌角撞了一下。几分钟后,小严感到双脚麻木,不能站立,于是教师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经诊断,小严的损伤为胸段脊髓血管畸形。后经治疗,小严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下肢仍

然瘫痪。由于就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小严的父母以小严的名义将学校告上了法庭。司法鉴定机构对小严的伤情成因进行鉴定后认为,小严的伤情是在原有胸段脊髓血管畸形的基础上,外力诱发畸形血管出血所致。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小严根据教师的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事发前并不知晓自己的身体缺陷,故小严在损害事故申并无过错。教师安排学生参加的搬课桌的劳动,属于正常教学范畴的劳动。从课桌的重量、搬运路途来看,劳动强度适当,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原告入学仅5天,被告在客观上无法预见原告身体有体质缺陷,且原告的发病主要是其自身生理上的病灶因素所致,搬运课桌发生碰撞仅为诱发因素,故被告对原告的损害也无过错。但教师组织学生搬运课桌,确实是小严受伤的外力诱。根据公平责任原则,被告理应酌情对原告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考虑到搬运课桌仅是致使原告疾病发作的次要原因,故法院酌情确定被告的补偿比例为40%。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规定,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注意,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案例3中,教师让学生搬课桌之前,并不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学校是否可以以此为由免责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157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搬运课桌显然属于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学校理应予以适当补偿,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的规定与《意见》相冲突,是无效的,故不能参照该规定免除学校的补偿责任。

三、属于“情谊行为”的劳动

案例4:某初一学生在其班级中担任数学课代表。一天下课后,他在为数学教师送作业本途中,因走得太急,不慎摔倒(地上无障碍物),造成右小腿骨折,花去医疗费5000多元。该数学教师是否该为此承担赔偿责任?学校是否该为此承担赔偿责任?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时学生受教师委托或者主动无偿帮教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教师拿作业本、拿小黑板等。这种行为既不是无偿委托契约,也不是义务帮工,而是一种“情谊行为”,即师生之间出于友情的无偿帮助行为。在这种“情谊”关系中,双方都不受法律上的义务约束,学生可以不帮助教师,教师也没有请求学生帮助的权利。这种“情谊”关系在正常状态下不进入法律调整范围。但是,在帮助教师的过程中,一旦学生受到意外伤害,这种常态关系就被打破了,就要受到法律的调整。根据《意见》第157条的规定,不管学生是主动帮助,还是受教师委托,教师都应给予学生适当的经济补偿。那么,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补偿责任呢?这要看学生从事的这些劳动是否与教师履行教学职责有关。如果有关,则应认定为教师的职务行为,学校应承担补偿责任;否则,学校不承担补偿责任。

上一篇:对学生托管问题的法律探析 下一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正向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