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5-15 08:28:04

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摘要】进入夏季以来,游泳成为中小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游戏项目,游泳的过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溺水是1到14岁的儿童伤害致死的首位原因。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学生 溺水事故 特点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5-02

一、学生发生溺水事故的特点

1.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夏季、节假日和放学后,小学毕业会考、中考、高考等毕业考试结束后尤为突出。

2.多发生在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无人看管的河、池塘、水库、水坑等野外水域。

3.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失足落入水中,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

4.多发在低年龄段,以中小学生居多,“留守儿童”发生的溺水事故比较突出。

5.多发在游泳技能半生不熟的学生群体。

二、学生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分析

(一)安全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及自护自救能力差

发生溺水事故的学生大多只有8-14岁。学校每年都要开展防溺水的安全教育,班主任时常也会警告学生不要私自下河溏游泳,少数学生,特别是男生因“好奇、好玩”不能自我约束和控制,以“只洗一会儿”为由结伴下河游泳发生安全事故;部分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到水库边或者池塘边等危险地带戏水玩耍,不慎跌入深水区,导致悲剧的发生;少数学生面对溺水危险,盲目施救或因过度害怕不敢呼救,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二)看护监管缺失

儿童发生溺水事故以节假日、双休日居多,特别是近两个月的暑假需要家长对子女进行有效监护,一部分父母忙于生计外出务工对子女缺少直接的监管护理,而照管子女的长辈溺爱孩子,对孩子进行不安全行为和危险游戏,难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另一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安全常识,对孩子私自游泳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够重视,且疏于对子女的管理,子女去哪儿了,干什么了都根本不知,很多家长直至晚上孩子未归或社区、村组出事电话找上门才慌着找孩子。

(三)游泳本领不够

在游泳技术要成不成、半生不熟时刻,学生入水勤练求尽快熟练,结果在技术不佳、技术失误者或者体力不支、心理慌乱等意外而导致溺水。

(四)水库、池塘等水域缺乏安全管理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乡村山坪池、养鱼塘的情况不断增加,加之城乡结合部、农村乡镇内水库、河流较多,这些水域大多管理无效,无安全警示的标语、标牌,无人看守巡查,但这些地方是溺水事故的多发地带。

(五)社会缺少对学生溺水安全的关心

学生发送溺水事故的地带多数在上下学路途中,会有行人经过或附近有村民劳动,但很多人对学生游泳熟视无睹,少有人去制止或通知家长。

三、溺水事件预防

(一)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每当夏天游泳季节来临,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给孩子讲野外游泳的危害,使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让孩子们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事故发生,通过村(社区)行政会议、横幅标语、禁止警示牌坊、短信校讯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格局。

(二)加强教育管理

学校要高度重视,成立防溺亡事故的专门小组,精心组织安全教育教材并提供课时保障;深入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专题教育,向学生宣传防止溺水的基本常识;每期开展一次规范的防溺水安全演练,以强化在校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加强对重点对象的教育和重点时段(节假日后、考试结束后)的监管,不搞大概齐差不多,不留死角,切实担负起安全监管的责任。

(三)加强技能培训

有人说会游泳的人,会多半条命,人们只有真正掌握了游泳技能,才能有效的预防溺水,有条件开展游泳培训的一定要使学生学会游泳,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学校不具备条件的,与校外正规的游泳馆(场所)达成协议,委托培训,学生家长也应根据情况培训教育自己的孩子。

(四)政府监管到位

生命高于一切。政府、社区要成立专门的夏季防溺水机构,分派专人在江河、湖库等地区进行监管看护,落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

(五)强化自救他救能力教育

我们倡导见义勇为,更希望见义智为。遇到危险或意外时应迅速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以取得别人的救助。遇到有人溺水时,必须运用最安全的方法救援,如果能在岸上施救的,决不要下水去救,如能用器材去施救的,决不要徒手去救。不论使用哪一种救生方法,都要先要求保障自身安全,这样才能达到救助别人的目的,千万不要演变成“人溺已溺”的悲剧。

四、结语

认知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这本应是安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很多学校把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简单异化为一系列的“不许”,但是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珍爱生命并有足够的能力支撑自己生命的教育。唯有全社会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并有与之配套的行动,孩子们才能学会珍惜生命,懂得自救,或许那时,年复一年的中小学生溺亡悲剧也才能真正终结。

上一篇:《阻容感元件的识读与检测》教学仿真软件应用... 下一篇:《现场总线技术》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