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新思考

时间:2022-07-24 11:23:20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新思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本文就初中物理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语言教学、思维教学、实验能力教学提出一点新思考。

一、运用语言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选词造句讲究语言艺术,同时要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运用物理术语,以确切表达物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语言严谨,合乎逻辑。

教师的教学语言欠精炼,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学生是最厌恶的。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教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其实有的难点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问题容易讲清,学生容易领会。

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教学时要注意做到:

1.自然美。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

2.形象美。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口语化。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物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精心筛选带有普遍性、反映重难点、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来组织和调控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悟出新知,在争辩中闪现创新,在解疑中提升能力,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阐述观点、内化能力、融洽感情、活跃主体的目的。

例如学习“摩擦力”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个难点,设计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问题情境:“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回答最多的是“因为压力增大,所以摩擦力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思考,主动探索。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使“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抽象”变“直观”。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观察到实验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速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学习“物体的浮沉”时,教师把三个外形完全相同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同时浸在水中。问学生“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答“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教师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为什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好奇心,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物理实验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总之,物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乃至今后,如何利用好物理这门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指导思想,不断探索,改进教法,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上一篇: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握好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