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05 08:19:07

也谈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针对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内容、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从而达到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作为一线的教师不仅仅要在定义理解上下工夫,还要积极地进行实践研究和分析,以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

一、激发兴趣,强化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体育课的特点是不停学习与不停实践的反复循环,教师一味的口令指挥学生进行学练,而久久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学实践给我的体会是:教师的适时参与、有目的的有声引导,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一定的环境下要放下架子、勇敢地投入到学生的练习中去,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我们也可以在实心球的教学中让老师和学生比谁抛的远、素质课上比谁跳绳跳的多、篮球课上的三对三或是罚篮(定点投篮)等,只要有教师参与的项目学生都会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

二、优化体育训练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随着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断丰富,现在我们的体育课内容丰富起来了。学生对场地、器材有了兴趣,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一批新型的器材填补了学生体育器材的空白,同时器材的改进也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天然资源包括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如斜坡、楼梯等,通过这些的利用改变了传统体育课一定在操场上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有时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方家山公园的斜坡台阶进行跑步训练,学生练习很放松,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体育实践课通常在操场上进行,具有空间大,外界的干扰素多等特点,而体育教学只有组织得十分严密,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根据不同的体能情况授课有助于区别对待,又有一定的灵活行,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每个层次都应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平分标准。具有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于复习课的教学,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教材授课和身体素质训练等不适用。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可以将能够原地运球的学生分为一组(基本层次);能够走一步运一次或走、停结合的学生分为一组(掌握层次);把能够跑动中运球或运球中可以变向的学生分为一组(熟练应用层次)。这三个层次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如果你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就可以升级到下一层次。同时做好正确引导学生对教学目标的选择工作。影响学生对目标选择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是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估计;第二个是学生的成就动机。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学生对目标层次选择过高或过低两种外在行为上。具体做法使将学习内容转变成可供学习的若干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层次与教学目标的层级形成对应关系,使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达到最低目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自学自练。

三、优化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体育与健康课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下学生的自学、锻炼情况,方法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评价内容,加大了综合评价的力度,从而使评价更为合理、公平。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标准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得到了公平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树立了信心,增强了练习、尝试的勇气。经过实践尝试又将评价方式的调整为学生自评、组评和师评三个评价途径。同时加以“课堂学生行为记录卡”和“学生体育成长记录袋”两种课堂管理策略,保证了评价的公正、公平性,两种方法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和上课的动机。在教学评价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情况、特点,在内容难度,动作要求、学生心理要求等方面,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安排,努力作到难易恰到好处,从而达到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发现、探索、耕耘、创造,以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努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低龄聋生的心理探究及教育策略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